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苏轼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宋代蘇氏父子僑寓杞縣的故事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62期  作者:張景仁 出版时间:1989-04-03
    关键字: 宋代 苏洵 杞县 苏轼

    宋都汴梁,距杞百里,時人物蔚起,有宋準宋庠宋祁三狀元,蘇氏父子僑杞縣,片段故事,謹介饗鄕親。蘇洵,字明允,眉山人,號老泉,僑寓杞縣,年二十七,始發奮爲學,因考進士時,受貌才異等皆不中,於是一氣將平時文章焚掉,閉門發奮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下筆數千言,致和嘉佑年間,軾轍二子,來杞寓所,將蘇氏所著二十二篇,由歐陽修呈閱,即爭傳一時,競效蘇氏。繼受命修綦禮書,革禮百卷,書成方凑而卒,賜其家紼銀三百,軾辭所賜,求賜官,贈光祿寺承。元佑末年,襄陽米芾任杞縣(雍邱)知...

  • 文章宋朝歐、顥、軾、熹四時詩鈔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4卷 第1期  作者:高安澤 出版时间:2012-01-01
    关键字: 欧阳修 程颢 苏轼 朱熹 诗钞

    前言大宋建都,先在汴京,后移杭州,北一六八年,南一五三年,共三二〇年。北宋文风最盛,南宋著书较多。我家安阳市县,在开封北过黄河,邻冀南近漳河。洹河南北岸边,发掘众多甲骨、青铜器等文物,为商朝后期都城,公元前一三〇〇—一〇二八,共计二七三年。我先祖由山西洪洞县东迁,至安阳城西,先父母墓茔在洹河南岸高地。今我随青年军渡海迁居台湾六十五年,但从不忘本。因不能常返乡祭祖,乃趁此春节前,抄写欧阳修、程颢、苏轼、朱熹四家诗,与两岸同乡,共渡太平盛世、欢乐的壬辰

  • 文章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二首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11期  作者:曹錦  出版时间:1996-01-16
    关键字: 诗词 苏轼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 赏析

    苏轼用诗歌形式评论文艺作品的名篇,其中关于「形似一的见解颇受后人的注目。写作方法上,前首几乎全用议论,又是苏轼以「议论为诗的一首代表作。宋人喜在诗中说理,不过,如不将哲理融于情景之中,难免理障,令人读来淡乎寡味。但苏轼此诗,不但议论中肯独到,而且与情景描写配合有致,故能摇曳多姿,不愧是诗歌园地里的一朵奇葩。一九九五、十、廿二(摘自宋诗鉴赏供同鄕们共享[1] 毫褚:毫,笔;褚,纸。[2] 悬知:猜想。

  • 文章范滂与苏轼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卷 第10期  作者:陶希聖 出版时间:1970-10-01
    关键字: 范滂 苏轼 人物事略 历史

    杜茶村咏史诗以「苏子瞻」一首最为时人赞叹,后人传诵。张竹樵「楚天樵话」以为这首诗「说得东坡如神龙行空,首见尾灭,使人有叹想不尽之情,」不是宋人咏子瞻的一些诗可以比拟。茶村这首五言绝句是:堂堂复堂堂,子瞻出峨嵋,幼读范滂传,晩和渊明诗。东坡晩年和陶渊明先生的诗,辑为四卷,至今尙存,不必在此引述。我在本文里,只说他少年立志的故事。苏轼,字子瞻,宋仁宗景佑三年(一〇三六)生于眉州之眉山。父苏洵,字老泉,游学在外。母程氏,亲自敎子瞻读书。十岁时,苏母敎他读后

  • 文章中國文學宋詞選述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6卷 第1期  作者:高安澤 出版时间:2014-01-01
    关键字: 中国文学 宋词 乡思乡愁 范仲淹 欧阳修 苏轼

    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我生涯有限,年光易逝,人物转眼已消失,不如活在当下。(三)——欧阳修,字永叔(西元一〇〇七年——一〇七二年),江西吉安人,进士甲科,文学、史学大家。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重视道学,希望人才都为国用,不是热闹一番就散去了。宋朝用进士出身为官吏,虽大有改进,但仍有遗珠之恨,如苏轼就常被贬官。(四)——欧阳修

  • 文章文化寻根汴京城喜得北宋苏轼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4卷 第3期  作者:張紹熙 出版时间:1992-07-01
    关键字: 苏轼 书法文物 河南 中国文学

    先例,眞了不起。苏轼字子瞻(附图一),又字和仲,生性豪放灵敏,日读数千言,智慧过人,聆悟甚快,在四川眉州鄕里,赞誉为才学英俊之士。二十一岁跟着父亲,顺长江下武汉,在襄樊上岸登陆,走旱路到开封。这种南船北马的旅程,是他第一次尝试,见识也不少。那时宋京非常繁华,现在看到一张「清明上河图」,可以窥知一般情景。西元一〇五七年,轼在京应礼部试,以第二名进士及第,后以春秋对策列第一。欧阳修甚加赞许,一举成名,震撼京师。青年才俊,前途不可限量。不料母亲在鄕里病逝,他在父亲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