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库收录台湾地区期刊,为给研究者提供原始资料,本库保存期刊原貌、未删改,不代表本库认同作者的观点和用语,请鉴别!
农产品:木材、大米、玉米、毛猪等最为丰盛,到中白沙,应市而转至县城;敎育落后,绅士们默守陈规,在保甲鄕邻内兴一私学堂做一生的古老敎书匠为修身之职而已。较少外谋发展。民国廿八年政府革除私熟,在保设国民学校,初级小学。鄕设中心国民学校,有高级小学之少数子弟奔走三十里路到黑石山聚奎中学及中白沙各中学就读实为广泛。本鄕人口较少外流,如今来台者,独我无二,不过为了发展吾鄕人口起见,目前江夏堂增展五人,希望能发扬光大。
余民国二十九年读聚奎小学,三十年春免考升中学,在风景优美的环境里渡过了几年可爱的时光,虽然已事隔三十余寒暑,而当年求学的情况仍历历在目,现在我把那时的零星碎事写出来,供我鄕亲知道抗战时奎中的部份情形及校友们的回忆。黑石累累天下奇 聚奎中学在江津中白沙之南约八华里的黑石山上,又有人称黑石寺的,因为山上的石头全部都是黑色而得名。黑石山的由来据一般传说是这样的,若干年前有财神菩萨,因见中白沙东海沱水涨时,波涛凶涌和漩涡巨大,怜往来船只之苦,乃由贵州赶了一大羣
烟酒嫖赌、羞与恶人为伍。一书未完、不读他书、一事未成、不易他图。忍穷不借钱、贱儿不受怜。公物公家所有、爱护为我所守。有害身心刋物、为祸甚于服毒。巴人歌,是校长的绝笔,校长前一天,在重庆靑年会演讲完毕以后,即赶回来向学校全体师生讲解,讲解时眞是淋漓尽致、情感溢流,历时三个小时,始讲解完毕,诗词与讲词眞是空前绝后,当时笔者心中,即有不祥之感,越三日校长以病闻,不及一月,病逝「白屋」。校长在白沙鎭聚奎中校任敎时,有「紫金山下葬孙公、黑石山前葬吴生」之留言,逝世后
奎学校,已于民国六年改为公立,那时我尚在襁褓,但在我肄业中白沙县立鄕师校期间,在民国二十四到二十八年之中,记得聚奎还是一所私立学校,就办学之绩效而言,确着声誉,当时意欲升学之靑少年,多以能进入聚奎及江津县中为荣,一如此间之北一女及建中之被人称许相若,那时聚奎尚无高中之设,其与新本女中之关系,颇同于周鄕长原书中形容重庆求精中学与淑德女中类似,均为邓氏私立之关系学校,是否尔后改隶公立,甚至增设高中,以笔者已于二十八年秋离津赴蓉求学,那就不得而知了。在这里,我还
中白沙的私立聚奎小学和中学,是我在故鄕唯一的母校,也是我遍历全国所罕见的一所最完善的私立学校。母校距中白沙南方八华里,对外交通只有一条宽约一公尺许的石板路,人多慕其校誉好,却少知其特色多,而我已在那里度过了泰半的童年和少年,故愿槪述记忆中的母校,俾作私人兴学的借鉴,也算飮水思源了。一、学校环境:位于半径一华里的山岗上,花石卧地,松竹参天,下临泸子溪,可观高洞瀑布;前眺马鞍山,尽收隔岸羣峦;景色壮丽,恬静怡神,原为古刹黑石寺及淸季聚奎书院的遗趾。二、校舍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大陆赴台之各省市同乡会文献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您当前的IP是: Processed in 0.079 second(s)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08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 京ICP备06036494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