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源考共返回2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談「寒食節」與「淸明節」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3卷 第4期  作者:楊仁初 出版时间:1991-04-10
    关键字: 寒食节 清明节 起源考究 清明扫墓 节日习俗

    根據荆楚歲時記內載:「寒食節、在冬至後一百五日,禁火三日,謂之寒食。」此卽所謂「寒食禁火禁煙之俗」,世人多以爲係晉文公哀念介之推而定,如後漢書周擧傳所載:「太原舊俗,以介之推焚骸,咸言神靈不樂擧火,由是每冬中,輒一月寒食。」其實「寒食節」起源甚古,周代已經行之,而介之推之事,是由附會而來,詎今竟混爲一事。按周官司煊氏有云:「仲春、以木鐸(木製之鈴)修火禁於國中。」此卽指禁火寒食,可見周代卽已定有寒食節。因爲古人房屋簡陋,且多半野居,爲防止野火焚燒(農人焚...

  • 文章福州疍民

    来源期刊:《福建文獻》 第2期  作者:仰青  出版时间:1968-06-10
    关键字: 疍民 来源考证 生活状况 文化习性

    福建沿乌龙江及闽江之下游一带(尤以福州区域为大),亦散布有类似广州之疍户,(即艇家);但在福州,对其种族之名称,不曰疍民,而呼之曰「科题」或「曲蹄」,此二者均只知其音,而不知其义。歴来有注意此名称之由来及其意义者,累世追究而不得其当,因之对于其种族之来源,无从明悉,说者纷纭,莫衷一是。作者对此问题,亦留心久矣,近特检各有关之书籍,发觉颇为满意之记载,并加以己意之推阐,或能说明此一种族之源流,与其得名之原因。乃不揣谫陋,决然么之于世,以供大家作进一步探讨

  • 文章秦腔(梆子)的起源及其影響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6期  作者:郭榮生  出版时间:1986-04-01
    关键字: 秦腔 梆子 起源考证 推广传播 山西商人

    秦(梆子)腔起源考梆子腔为戏曲腔调名,以所用乐器而得名。梆子以枣木制成,山西陕西以产枣著名,枣木极易取得。枣木赤红美观,坚实沉重,击之声音淸脆高昂,久敲不碎不裂。戏班用之梆子共两根,长六七寸,粗约寸半,以右手所拿之梆,击左手所拿之梆。换言之,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二根梆子之粗细长短相等,惟有时将左手梆子中间略予挖空,俾其声音更为响亮。梆子腔发源于陕西,陕西为古代秦国,所以把这种戏称为秦腔。在中国戏剧史上,除南北曲外,秦腔可算最早的一种。严长明在「秦云撷英小

  • 文章七夕漫談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56期  作者:黃勝雄  出版时间:1984-08-15
    关键字: 七夕源考 风土习俗 社会风貌

    一、七夕源考每年阴历的七月七日晚上,我们称之为七夕。是夕,相传牛郞织女二星于鹊桥相会。一年相见一次,其相思之苦,实在非笔墨所能形容。七夕鹊桥的神话,最早见于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见岁华纪丽)荆楚岁时记也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远在李唐时,民间传说更为普遍,由是流传至今,乃有七夕鹊桥的神话传说。二、牛郞与织女的神话七夕鹊桥相会的男女主角是牛郞与织女,其实牛郞与织女本是星宿的名称。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旦,牵牛中;又中秋之月

  • 文章老表稱呼對江西人的負面作用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78期  作者:周仲超 出版时间:1999-11-01
    关键字: 老表 来源考证 负面影响

    新建 周仲超一、老表諢號的考證⒈時下一般的説法「老表」爲姑表、姨表之間的稱呼,因姑表姨表人多,乃有「一表三千里」之諺。但爲何成爲江西人的獨特諢號?一說因江西人移民到湖南的人多,姑表姨表們至湘探親者衆,而成湘人對贛人的稱呼。一說因陳友諒與朱元璋爭天下,陳母爲江西人,陳韋入贛爲爭取贛人支持,遍囑所部對贛人均稱老表,以示親切。此二種說法似均成理,但今史料佐證。⒉遠古「木表」圖騰衍爲「老表」一詞的考證要佐證「老表」由來,應先從「表」字說起,史載:舜帝立謗木,稱爲...

  • 文章民生于禹禹生于蜀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54期  作者:仲眉 出版时间:1967-02-01
    关键字: 来源考证 人物生平 治水传说

    」姜炳章「禹穴」,描写圣地环境山川形势,引人入胜:「九龙摩空而起,其中峯则禹穴在焉。八龙左右若护卫然。其水有二派:一派发源于番砦肉耳挂顶,名禹穴外溪;一派发源于第一龙,名禹穴内溪。溪有血石。溪之上为刳儿坪,山势忽平夷,圣母坐卧之迹宛然。二溪过九龙至靑泗口,合折而注于湔江。羣山万壑,或近或远,皆合于九龙之前,眞神灵之奧区也。」此外对于飞沙关的命名,也有解释。汶志:「其境无时不风,飏沙飞石。风土之猛,无异沙漠。」近人王天元君「近西游记」,说「飞沙关风甚大,确实

  • 文章陇西寻根有考略记李甲中先生和他的《三陇李氏渊源考略》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40、41期  作者:張西原 出版时间:1993-01-01
    关键字: 《三陇李氏渊源略》 李氏后裔 族谱

    怀着寻「根」深情,纷纷组团回鄕祭祖的情形时,内心深受感动。然而,多年以来,海内外谱牒学者只注重于「赵郡」李氏与东南沿海李氏支系的研究,而对「陇西郡」李氏这一重要支系的研究却显得很薄弱,这给奔波万里之遥,到陇西寻根祭祖的李氏后裔,造成了很大困难,李老先生感到自己有不可旁贷之责,十年来,李甲中先生埋首于浩如瀚海的史料之中,孜孜以求,又数度亲往天水,陇西等地求访谱牒,进行实地考察,撰成万言的《三陇李氏渊源考略》,对三陇李氏起源及其各支发微探幽,脉络极为淸晰,补以往

  • 文章零星的回憶(續)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0卷 第2期  作者:雨堂  出版时间:1988-06-01
    关键字: 龟裂 字音 来源考察 关庙 历史追溯

    四十二)龟裂报纸上时常见到「龟裂」之辞,如:「久旱农田龟裂」其来源,出自庄子逍遥游篇中之「不龟手」:「宋人有善不龟手之药者…」注此龟为皲「」之假借,通俗文:「手足坼裂为皲」。(长江以北隆冬严寒,贫男外出工作,贫女水边洗衣,手足冻的由肿而坼裂)。按「龟」古音基「」,音转读如鸠「」(见说文解字注)汉代西域「龟玆国」之「龟」,读如鸠「」。又上海人读「龟」如居「」。总之基「」、鸠「」、皆与皲「」同声(发音部位相同)故能假借(按经书之惯例,同音之字,可以假借

  • 文章山西梆子的起源及其演變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24期  作者:郭榮生 出版时间:1989-03-01
    关键字: 山西 梆子 秦腔 乐器 起源

    梆子腔起源考梆子腔为戏曲腔调名,以所用乐器而得名。梆子以枣木制成,山西陕西以产枣著名,枣木极易取得。枣木赤红美观,坚实沈重,撃之声音淸脆高昂,久敲不碎不裂。戏班用之梆子共两根,长六七寸,粗约半寸,以右手所拿之梆,撃左手所拿之梆。换言之,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二根梆子之粗细长短相等,惟有时将左手梆子中间略予挖空,俾其声音更为响亮。梆子腔发源于陕西,陕西为古代秦国,所以把这种戏称为秦腔。在中国戏剧史上,除南北曲外,秦腔可算最早的一种。严长明在「秦云撷英小录」中

  • 文章火把節補述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7期  作者:王文中  出版时间:1977-12-25
    关键字: 星回节 火把节 阿南夫人 来源考证 风俗习惯

    火把節是我們雲南的一個特別節日,幾乎全省各縣年年都在擧行,而擧行的儀式各處亦大致相同。本刊第四期已有幾篇詳細的報導,不過都找不到它的正來歷。最近筆者在李中溪先生纂修的雲南通志上看到這一段史事,原來這是兩千多年以前流傳下來的一個可歌可泣的悲慘節日,是紀念漢朝時候我們雲南的一位酋長夫人,名叫阿南的,因爲她胸懷貞烈,不肯以身事仇,遂自殺而投身大窟,這幕視死如歸的節烈慘劇,引起了當地人民的無限敬仰與哀弔,就在她投火的那一天,年年用燒火把來紀念她,後人把這一天日子...

共20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