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游牧共返回1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商朝宗敎與宗法探原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13期  作者:田倩君 出版时间:1987-01-29
    关键字: 宗教 商朝 宗法 游牧社会

    可谓擧国不为君统而为宗统,纳全国上下为一体,这正是周代数百年江山稳固的原因。商朝宗法制度不完备的原因,商民族乃是一个游牧民族,史载成汤之前有八次迁移,成汤之后有五次迁都。在生活艰难之中,统治者率领之族众,又是各氏族杂处之社会,不可能行使严格宗法制度,带领族群挣扎于生活困难之中,可见荜路蓝缕开山者之艰难困苦之一般。宗字是商人所创造,宗法制度在商代为初试,从创始以至终其国,只是过渡时期。自从盘庚迁殷地之后,未再迁都,因此生活渐趋稳定,不唯物质丰裕,在文化、学术

  • 文章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對匈奴之戰功略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2期  作者:李正合  出版时间:1985-04-01
    关键字: 霍去病 匈奴 战功事略 秦汉时期 游牧民族

    我国在秦汉时期最大的外患,是来自北方的匈奴游牧民族;他们所以构成威胁,是因为过着游牧生活,自小习于骑射,成长后皆为骑士,全民皆兵,他们倚赖马匹增加作战的机动性,再凭优越的作战技术,从事侵略性的掠夺,在中国防御薄弱的边境,施于突击,来去迅速,出没无常,眞是防不胜防。当公元前一四一年,汉景帝崩,太子刘彻继统,是为武帝,武帝即位后,认为诸侯王国已被削弱,帝国内部稳固,在政治上是一个澈底的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推行重农薄赋政策,人民得到长期休养生息机会,已家给户足

  • 文章長城與國防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15期  作者:魏汝霖 出版时间:1989-02-06
    关键字: 长城 国防 游牧民族 秦始皇 秦长城 明长城

    鲧治洪水、筑堤堙设防,是为城郭之始。春秋战国时期,楚、齐、燕、秦、赵、韩、魏等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开始修筑高大的城墙,因为此等城墙很长,与一般方城不同,遂称之曰「长城」。同时生活于蒙古高原之北方游牧部落,亦形成了三大民族国。匈奴最强,屡经斗争,燕、赵、秦三国,各筑长城,作为农耕族与游牧族之界限。秦始皇统一中国,命蒙恬率大军北逐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朝鲜,连接燕、赵、秦故长城,遂号称「万里长城」。以后汉、隋、唐、金、明各代,都进行增建,以明代修建

  • 文章阿拉伯Bedouin游牧民族传统文化

    来源期刊:《台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刊》 第28期  作者:陳祖維  出版时间:2014-02-23
    关键字: 贝都因人 Bedouins 游牧民族 基本情况

    阿拉伯Bedu游牧民族,系由Bedouin字体简化而来,原意为「沙漠之居民」,系指居住于阿拉伯沙漠、以色列南部Negev沙漠区及西奈半岛之游牧民族,他们穿着阿拉伯服式样之长袍,骑着骆驼,在大沙漠及流沙中跨步前进。西奈半岛大多数Bedouin游牧民族,系自近代十四至十八世纪由阿拉伯半岛迁入,现已改变其传统之游牧民族生活方式,追求现代文明之生活,惟仍保留原Bedouin之文化,如保有原始男女穿着及头巾等生活方式及传统价值观。西奈半岛之Bedouin游牧民族由

  • 文章畬民的生活習俗與社會制度(上)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卷 第8期  作者:藍天 出版时间:1969-05-31
    关键字: 图腾崇拜 畬民神话 随山狩猎 游牧生活

    移徙的主因,约有两端:其一为天然的,由于古代的畬民(当时尙不称畬民,而仍称为徭民,或称畬民),均系随山狩猎,过着游牧时期的生活,故食尽一山则他徙;其次为人为的,系经历代的变乱,或受其他人为的压迫,乃不得不东流西徙,随山散处。考诸史乘,分布于广东潮州一带的傜民,时人称之为畬民,如潮州府志云:「潮州有山畬,其种有二:曰平鬃,曰崎鬃。其姓有三:曰盘,曰雷,曰蓝,皆傜族。」又李调元卍斋璅录有云:「广东潮阳有畬民,山中男女椎髻跣足,射猎为生。」可见当时的畬民,是依山

  • 文章(鄕土風情)河西的「走西口」人

    来源期刊:《綏遠文獻》 第31期  作者:張貴 出版时间:2007-12-01
    关键字: 走西口 游牧 放垦 盐碱滩 根子

    与毛里驻牧河套。明代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年),成吉思汗的十七世孙衮毕里克墨尔根袭济农(付汗)领居其地,名鄂尔多斯,其弟阿勒坦汗驻牧丰州滩。鄂尔多斯部为游牧经济。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年),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由湖滩河朔(托克托县)过黄河至鄂尔多斯,手谕监国太子曰:「朕在鄂尔多斯地方,见其人皆有礼貌,不失旧时蒙古规,各旗和睦如一体,无盗贼。驼、马、牛、羊不必防守,生计周全,牲畜繁盛,较他蒙古殷实。围猎娴熟,雉兔复多,所献马极驯,取马不用套竿,随手执之。水土

  • 文章北匈奴究竟西遷到哪兒去了?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32期  作者:劉伯強  出版时间:2006-01-01
    关键字: 北匈奴 西迁 游牧民族 马背上的民族 匈牙利人

    匈奴是中国地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他们骁勇善战,终日与马为伴,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也许是居无定所的关系,匈奴民族喜欢扩张,喜欢战争,这也是他们的本性。中国古代历史中,总是少不了匈奴的影子,不是以武力对抗,就是与匈奴结盟,尤其以汉代,唐朝这两个历史上强国,与匈奴人的往来最为频繁,于是汉人与匈奴的故事被记载在诗歌、史书和百姓的口头流传中。匈奴人长期以来与中原人民有着经济、文化的联系,自汉武帝数次大规模讨伐匈奴后,匈奴的势力日益衰弱。西元四十八年,匈奴分裂

  • 文章商亳源考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1卷 第2期  作者:何啓民 出版时间:1989-04-01
    关键字: 游牧时代 彩陶文化 商系氏族 农业经济

    本文為中原文化尋根之作,特選報導,藉為關心中原文化者之硏究——編者

  • 文章北疆行

    来源期刊:《东安文献》 第19期  作者:卿士達 出版时间:2005-01-01
    关键字: 北疆地区 阿勒泰 喀纳斯 山川风貌 游牧民族文化

    席地而坐,喝着奶茶,听一种三眼草笛的吹奏,亦可随声起舞,其声「鸣鸣」,节奏悦耳,据说能够吹这种乐器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太难学了。他们自认是蒙古人,在成吉思汗西征时路经此地,老弱残疾者留下,相传至今,以成吉思汗为荣。潇洒达观的游牧民族凉秋九月,平地尙称温暖,低洼湿地青草犹存,但山上已积雪,叶落草枯,该是牧民们迁徙的时候了。他们先相好避风近水草的新地方,以户为单位,全家人都骑在马上,以骆驼或犛牛来驼载毡房以及全部家当,老者小者殿后,精壮少年则忽前忽后,顾左盼右,手持

  • 文章内蒙现况(二)

    来源期刊:《綏遠文獻》第29卷 第29期  作者:高宗仁、劉懋功 出版时间:2005-12-01
    关键字: 鄂尔多斯 沙尘暴 游牧生活 地质年代

    鄂尔多斯沙尘风爆影响鄂尔多斯(Ortos)蒙语译为皇宫或殿宇(Palace),所谓「黄河九曲,鄂尔多斯位于最北」三面环河,背依阴出山山脉,左有吕染高峰,右襟贺兰之岭,面临黄土高原上绵延万里的长城,地理形势特殊,北方游牧生活与中原社会接壤且密切,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鄂尔多斯(Ortos)位置在蒙古高原南部、中亚中部的一个重要独立自然地理区域。它在人类文明史上富有古老灿烂的美誉,以远古悠久的历史及亿代春秋沧桑变迁之奇蹟,久闻于世,因此,从十九世纪初叶以来

共12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