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汉民族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西寧在蛻變中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4期  作者:樊鴻征  出版时间:1985-10-10
    关键字: 西宁城 回汉民族 抗日战争 建设发展 民族文化

    省政府座落靠市中心的西大街,原址是道台衙门,建筑高大,气魄十足,省主席马步芳身兼八十二军军长,所以省府门口日夜有武装衞兵站岗,气氛森严,民众视为禁区,虽是西大街的通道,夜间多绕道而行,免得「兵爷」们厉声喝止,问「口令」,滥盘查。省府后背是「小校场」,原为衙门护兵驻地,有广大的操场,用以练兵,后辟为运动场,设置铁杠、双杠、木马、田径等场地。供市民锻炼身体。省垣重大节日庆典,皆在此集会。中华民族是由多个宗族所构成,各有特殊文化背景,其政治思想上的相容性,汇流成

  • 文章汉民族的历史过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9卷 第2期  作者:李振宏 出版时间:1997-04-01
    关键字: 民族 华夏族 民族大融合 民族大发展 史料研究

    在世界民族史的比较中,汉民族,以其人口众多,历史久远,典籍承续不断,文明业绩宏伟壮观,而堪称世界之最。汉民族的历史、文化及业绩,是世界上一切华裔侨胞的骄傲。每一个炎黄子孙,不仅需要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与辉煌,而且需要知道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过程。这样才能明了我们祖宗的根系,更增加我们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本文提供的即是关于我们这个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概说。一、汉族的前期阶段——华夏族(五帝及夏商周)「汉族」之称因汉王朝而得,但其历史却并非始于汉代,而是形成于

  • 文章汉民族大迁移及客家民系的形成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5期  作者:陳寶善 出版时间:1998-12-01
    关键字: 民族大迁移 客家民系 历史经过 客家精神 文化意识

    客族南遷數次,本文分六次,現代史學大師羅香林綜合許多學者及自己研究著「客家研究導論」認為客家人的南遷可分五個時期,開始自東晉五胡亂華,即本文二三四五六期,前國立中央大學教授范琦考證認為客人來源有三第一批來自秦朝,即本文第一次,學術研究仍無定論。 —編者—

  • 文章异僧——民族英雄冯思轶事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160期  作者:陳則東  出版时间:1982-01-15
    关键字: 冯思 民族英雄 雅开 异僧

    傳有之:「良弓之子,必學爲箕,良冶之子,必學爲裘」,徐總兵深諳武藝,滿腹韜略,早年喪子,無人繼其志願,遂將所學悉心傳之幼孫,以備將來爲國効力疆場;開始時僅敎其開弓、舉石、馳馬、射箭等武藝;稍進,更授以孫吳兵略,時孫年十二,已能手挽强弓、縱馬山崗,大有攬轡中原之槪;徐總兵顧而樂之,以桂子雖折,蘭孫挺秀,塞翁失馬,安知非福?誰知福兮禍倚,變生頃刻,幼孫之命,竟危在旦夕也。月之某日,爲其子十週年忌辰,徐總兵恫子情深,因在黃歇禪寺茹素唸經、超度亡魂。事畢欲返,雅...

  • 文章大埔荣称『民族民间艺术之鄕』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1期  出版时间:2005-01-01
    关键字: 大埔县 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大埔文化

    被称为「山中山」的大埔县日前举行了「客风·出水莲——广东汉乐大型音乐会」,广东省文化厅同时授予该县「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大埔是广东汉乐的「娘家」,是享誉海内外的「汉乐之乡」。乐从中原流传至大埔,有「中州古韵」、「客家音乐」等称谓。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一五五七年)大埔最早的县志记载:「埔之在潮弦诵媲邹鲁」。大埔民间乐活动一直盛行,乐演奏点遍布城乡,每逢节假日或农闲时节,茶余饭后,乐爱好者们聚集在一个个演奏点中,尽兴演奏弹唱,自娱自乐。可见广东

  • 文章异僧——民族英雄冯思轶事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161期  作者:陳則東  出版时间:1982-02-15
    关键字: 冯思 民族英雄 雅开 太平天国

    仍汉族一男儿」。「今日西归无别语、满腔忠愤诉如来」……等句,民族思想,溢于字里行间,读之令人眉飞色舞。书箧中尙有一完整之缄,为羽异山人所致者。书略云:「雅开上人禅几:夔门一别,卅易星霜,怅望云天,无日不神驰左右。兰儿自蜕脱后,初尙恋恋尘缘,未能收其放心,嗣经贫衲再三开导,尘念渐消,道心日坚,已非当年吴下阿蒙,惟年逾花甲,仍不脱稚子气,每届贫衲贱诞,辄不惮云山修阻,前来拜祝,虽经婉辞,终无法阻止其行踪,狷狷此豸,可怜亦复可笑也。前年八月间路过春申,本拟踵刹

  • 文章异僧——民族英雄冯思轶事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159期  作者:陳則東  出版时间:1981-02-15
    关键字: 黄歇山 雅开和尚 民族英雄 冯思

    武進北鄕有一黃歇山,是戰國時春申君(楚太子黃歇)讀書處,山以人而得名,人以山而不朽,迄今登黃歇山者,莫不想見春申君之爲人與其治楚之政績。寺右側尙有讀書樓舊址,佔地約四五畝,爲春秋佳日遊人憑弔之唯一目標。不過年湮代遠,所謂舊址,亦僅僅是破瓦頽垣之象徵性而已。山不太高,東接觀音山,西連孟河城,再西則蜿蜒至毘城鎭、乾隆年間,火燒「紅蓮寺」一幕,卽發生在此。作者幼年曾隨塾師到此尋幽覓勝,從事考古工作,當以塾師頭巾氣太重,不許作進一步之發展,(他以爲發掘古蹟有干天...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