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梆子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秦腔与梆子腔漫谈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35期  出版时间:1978-10-15
    关键字: 秦腔 梆子腔 台湾戏

    梆子腔始自陕西长安,乃吸收了陕西的民问小调而成,此种小调,远滥觞于二千一百年前之高渐离,浸渐变化的种类极多;最初名梆子腔,后因与昆腔比并,同时往各省流传演唱,又特名秦腔,几百年来,秦腔与梆子腔两个名词是没有甚么分别的。平常习惯,西北各省演唱之秦腔,叫作秦腔,其他各省演唱之秦腔,则都叫作梆子腔,因都随时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看起来,好像差别很大,其实来源是一种,这是发达最早,而且极普遍的一种国剧。到了明朝中叶,秦腔就传到了北平,而且遍及全国,不过北方几省最

  • 文章一折闲戏,两路梆子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64期  作者:王根炎  出版时间:1986-08-01
    关键字: 戏剧 蒲州梆子 人物回忆

    在陕西,经营油盐酒店,杂货酱园的商家,晋南帮占了很大的比率,因而家鄕的戏曲也就跟着活跃起来,以西安而言,经常总有一两家戏园子,邀请名角登台献艺,大槪您还记得,「宁看存才把尻子摆,不看杨老六把胡子甩」。王存才,河南灵宝人,约生于清光緖八、九年,工花旦。河南西北部与晋南操同一方言,故而也都喜爱相同的戏剧—蒲州梆子。存才的剧艺,滴溜溜的眼,妩媚出神。微动的嘴唇,更显得泼辣,把一些相公娃看得直流涎水。跷工尤其扎实,「挂画」一折是代表作,表演时在桌子上放一条长板凳

  • 文章梆子腔」综述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25期  作者:揚璉  出版时间:1976-04-15
    关键字: 戏剧 梆子腔 秦腔 历史考究

    的导板——倒板)、滚白、起撩子等。都是比较自由的散板,常用于表现激愤或悲痛的情感。乙、豫剧约可分为两大派别一、豫东梆子 乃由「太平调」、「高调」、「坠子」等土产歌、谣所蜕变而成,亦称「祥符调」或「开封调」。发音高亢;曲调经常活动的音域多在(5—2)之间,落音也多在(5)音上,所以俗称「上五音」,唱法多采用「二本腔」(即假嗓),因而声高音细,花腔较多,长于表现喜悦、欢娱或调皮的情感,也可以表现哀怨之情。过去,一般戏码多属「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经常反映

  • 文章秦腔(梆子)的起源及其影响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6期  作者:郭榮生  出版时间:1986-04-01
    关键字: 秦腔 梆子 起源考证 推广传播 山西商人

    秦(梆子)腔起源考梆子腔为戏曲腔调名,以所用乐器而得名。梆子以枣木制成,山西陕西以产枣著名,枣木极易取得。枣木赤红美观,坚实沉重,击之声音淸脆高昂,久敲不碎不裂。戏班用之梆子共两根,长六七寸,粗约寸半,以右手所拿之梆,击左手所拿之梆。换言之,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二根梆子之粗细长短相等,惟有时将左手梆子中间略予挖空,俾其声音更为响亮。梆子腔发源于陕西,陕西为古代秦国,所以把这种戏称为秦腔。在中国戏剧史上,除南北曲外,秦腔可算最早的一种。严长明在「秦云撷英小

  • 文章地方戲介紹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31期  作者:張佐鵬  出版时间:1994-12-01
    关键字: 昆曲 河南梆子 绍兴戏 秦腔 湖南花鼓

    有相当程度的国学根柢的人,才能欣赏领会昆曲的演艺。河南梆子(豫剧)河南梆子梆子腔传入河南后,和当地民歌及说唱鼓子曲结合而成的戏曲,因为它后来成为河南最大的剧种,也就称豫剧。豫剧的艺人原以男艺人为主,即使是旦角,也由男性扮演,剧情则以红脸戏、黑头戏为主,在唱腔上俱用本嗓唱出,只有带腔时,才用假嗓唱。等到逐渐有女性演员加入后,在原先的红脸、黑头戏外,也加上一些以女脚为主的戏,而原本定音很高的絃子也降低了音调。这种唱腔和伴奏的配合,便由高拉低唱,变成了与女演员音高

  • 文章淺論秦腔史話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31期  作者:馬天成  出版时间:1994-12-01
    关键字: 秦腔源流 梆子戏 秦剧班社 易俗社 西府秦腔 陕西乱弹

    深为喜爱,也是他们的重要娱乐形式。人民尊称秦腔为「大戏」。为什么要说秦腔是西北五省各族人民共同的地方戏呢?除上述简论外,再作以下详论。甘肃、宁夏在满清以前,都与陕西同是一个较大的行政区域。如甘肃先秦时属(禹贡)雍州之域,我的好太封至模先生(戏剧专家)所著「秦腔艺术」(载戏刻论丛)一文史说「秦为禹贡雍州地带总称(即陕西、甘肃及青海额济纳地区)自古秦人善歌,秦腔就是在这种风土条件下产生的。秦腔或称西秦腔,在清末通称梆子戏…」。甘肃在春秋战国时属秦,秦代置陇西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