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板桥共返回7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板桥诗词故事拾趣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32期  作者:戴建中 出版时间:2014-01-01
    关键字: 郑板桥

    一、郑板桥吟诗驱小偷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诗人,「扬州八怪」之一,江苏兴化人。早年家贫,据传,在他去山东任范县、潍县知县前,曾在今江苏盐城市盐都区大纵湖乡北宋庄教过书。郑板桥迷于诗、书、画,他的诗描写民间疾苦颇为深切。他在盐城留下一首诗流传很远。有一天,午夜时分,郑板桥还没有睡着,照例用手在身上练书法。这时他听到响声,借着月光见一小偷已爬过墙头进宅,他十分沉着、冷静,既不声张叫喊,也不叫醒家人一起捉小偷,而是吟诗示贼,吟道:「星斗满天夜已深,梁上君子已光临

  • 文章古寺絕對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27卷 第3期  出版时间:2001-12-20
    关键字: 郑板桥 古寺绝对

    ·相传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县令时,县里山中有一古寺,寺门上有一上联:寸土为寺,寺旁吟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这个上联很难对,因「寺」与「诗」都是用两个相联的字组合而成,「月」字则是从相联的「明」字中析出。「明月送僧归古寺」又是引用的一句唐诗,最后还要用第一句里的「寺」字押尾。所以一直无人能对上。一次郑板桥来深山见到森林遭受乱砍滥伐,十分愤慨,便挥笔对出了下联: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斧斤以时入山林」一句出自《孟子》。(录自

  • 文章板桥与扬州八怪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30期  作者:吳以秀 出版时间:2012-01-01
    关键字: 郑板桥 扬州八怪

    郑板桥名燮,江苏省兴化县人。清进士出身,以字画闻名于世。他的画以兰蕙、竹、石为工,秀劲潇洒,天趣横生。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他视兰花为君子,爱兰蕙之忠贞不渝,故云: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寿之竹,万古不变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三物与大君子为四美也。郑板桥曾做过山东潍县的县令,以廉洁著称于时,他曾有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虽清廉如此,也难容于当地的权贵豪绅,郑板桥

  • 文章学学郑板桥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2卷 第4期  作者:文壽峰 出版时间:2000-10-01
    关键字: 郑板桥 鄂尔泰

    清乾隆年间,军机大臣鄂尔泰为满州重臣,对汉族文化颇有素养。其为人和蔼庄重,处事谨慎稳健。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大事不可胡涂,小事不可不胡涂;若小事不胡涂,则大事必至胡涂矣。」当时郑板桥进京殿试,主考官正是鄂尔泰。结果,郑名列二甲,赐进士出身。从此二人便成了师生关系。于是「难得胡涂」,也深植郑板桥的脑际,悟出智慧,并又加上「吃亏是福」,成了郑板桥做人处事的座右铭。郑板桥在「吃亏是福」、「难得胡涂」之后,又分别自注:吃亏是福:『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

  • 文章私淑郑板桥的韦逸丞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9卷 第6期  作者:行舟 出版时间:1987-06-10
    关键字: 韦逸丞 郑板桥 书画

    韦逸丞先生近影韦逸丞先生,浙江东阳人,世代耕读,自幼即对书画有相当爱好,在校屡受美术老师的鼓励和嘉奖。来台后仍勤硏绘事自修不辍。民国四十九年忽对晚淸以诗书画号称三绝的一代怪杰郑板桥氏的作品发生极大乐趣,乃开始蒐集郑氏遗作墨迹,日夜临摹,廿余年如一日。六十二年起,其作品曾多次获中外美术界之赞赏,曾在台北、基隆各地擧行个展,深受观众好评。除几可乱眞的仿板桥笔法书画外,牡丹花卉亦为其所长,数年前本会曾假国军文艺中心擧办浙江同鄕美展,韦鄕长即以牡丹参展,备受

  • 文章板桥吟诗赠小偷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27期  作者:國柱 出版时间:1990-12-01
    关键字: 《赠小偷》 郑板桥 吟诗

    淸代名士郑板桥有一雨夜,突闻有人启门入室,暗中低声叹气的说:「如果偸不到东西,以后的日子又怎能过?」板桥转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濛濛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小偸一听人声,知道已被主人发现,暗暗叫苦,只得躱在板桥的床侧,伺机而动。板桥见小偸不动又不走,他继续吟道:「腹内诗书存万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偸一听,知道今夜光顾的原来是个穷光蛋。自知没有油水可捞,意欲离去。板桥又吟道:「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偸想:狗是不好惹的,惊动了牠,是要吠人和咬人的,不如

  • 文章板桥请赈丢官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5卷 第30期  作者:王協甫  出版时间:1984-05-15
    关键字: 郑板桥 体察民情 请赈丢官

    板桥诗词中有可见其深察社会情况,且惜贫愤世之心。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深体农人劳苦,而有劝节约之意焉!如「四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洞鉴贫民牺牲辛苦所获得者之代价,不能避免剥削而无有拯救之者,社会之弊,从亦未有予以改革补救者。如「昨日入城巿,归来泪满襟,徧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全道出生产及消费者享受之不平均,潍县大饥,郑氏请赈,以言激忤大吏,竟予免官,此大吏者其能洞悉民瘼哉!然古今亦其众矣!

  • 文章傳說「祝壽」小故事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9卷 第2期  作者:漁翁  出版时间:1997-06-01
    关键字: 祝寿 小故事 郑板桥

    民国八十五年(公元一九九六),适逢八十贱辰。曾接昔日同窗钱震春学长,自上海寄来一函,略谓:「吾兄八十双寿,弟无以为贺,偶忆一则传说中祝寿的小故事,随函附奉,并以贺诗最后画龙点睛的一句:『寿比檐前滴更多』,借赠吾兄,祝吾兄福寿双全,健康愉快地迈向廿一世纪。」这则「祝寿」小故事,系描写清朝「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三绝的郑燮(号板桥)避雨时,为主人赋诗祝寿。词浅意深,饶有雅趣,読多数鄕亲,均甚熟稔。兹特将钱学长提供这则小故事大意述左:有一天,郑板桥外出,途中

  • 文章(中原文物)陳橋驛—黄河北岸的歷史明珠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83期  作者:李天錫 出版时间:1994-07-03
    关键字: 陈桥驿 赵匡胤 黄河 板桥

    登上陈桥渡口的黄河大堤北眺,一座古殿巍峨金碧,这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发迹的地方—陈桥驿。公元九六零年,当赵匡胤的胞弟赵光义与赵普及军中诸将把皇帝的一件黄袍穿在赵匡胤的身上后,众将士跪拜,三呼万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驿兵变」。陈桥原叫板桥。五代后晋始叫陈桥。后汉设驿站,而后赵匡胤在这里黄袍加身。崇宁四(一一零五年)年,宋徽宗赵佶把驿站改为「显烈观」,遂建成道观,即东岳庙。历宋、元、明、清各代,至今千余年,经多次修缮,才保存到现在。一九四九年以后当地政府

  • 文章(藝文詩壇)一官歸去來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82期  作者:呂佛庭 出版时间:1994-04-03
    关键字: 吕佛庭 陶渊明 郑板桥 美术协会

    编者按:本篇原题名为「酸甜苦辣实录」,系作者吕佛庭乡长六月从政的感受,但观通篇之精神,极类陶渊明、郑板桥不为五斗米折腰之理念,因有此理念,始有此感受,吕老为自谦,乃把题目定位至感受阶层,我们为推崇吕老此一崇高理念,乃为更名「一官归去来」特加说明。在民国四十五年间,我写有一篇「美育眞谛」,曾在中央日报副刊发表,教育部长张其昀先生对这篇论文特别激赏,当即创设美育委员会,作为推展美育的专任机构。他兼任主任委员,聘师范学院教授虞君质先生任秘书,征聘我担任专任驻

共71条记录 1/8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