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教育礼仪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源遠流長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0卷 第7期  作者:丘秀芷 出版时间:1978-07-25
    关键字: 祭祖观念 中华传统文化 教育礼仪 姓氏文化 个人回忆

    從有記憶開始就有這印象,逢年過節一定要祭祖。窮困時,一盒餅幾樣鮮果,稍過得去時就備三牲五禮。說三牲,其實也只是魚、豆干、肉類凑合成三樣。祭拜祖先時,一定要在客廳裏,面對大門的那一面牆正中間,貼上一張紅紙,紙上寫一長串毛筆字。慢慢地,我認全了上面的字是:「河南堂丘邱氏歷代高曾祖考妣之神位」。我覺得很奇怪,父親常說不信什麽鬼神的,但是祭祀祖先時總是必恭必敬,十分端肅。而且,父親常說過去先祖、曾祖在唐山蕉嶺如何又如何,蕉嶺是廣東省的一個縣。可是我們祖先牌上寫的...

  • 文章一本全家人必看的書——弟子規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35期  作者:蘇維鈞 出版时间:2009-01-01
    关键字: 《弟子规》 李毓秀 礼仪 规范 儿童教育

    前言华藏卫星电视自二〇〇六年始,特别强调大家要看儒家文化弟子规,更将其作为儿童教育的基础,値得我们重视。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康熙年间李毓秀先生所作,后经贾存仁先生修定而成。其内容出自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三字一句,二句一韵编纂而成。这是每个人日常生活起居,待人处世,应有的礼仪和规范。俗语说,教儿婴孩,身为父母师长的人,应该以身作则,自己先做出样子给孩子们看,日久天长,自然能培育出他们优良的气质。现在谨将

  • 文章談倫理文化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5卷 第3期  作者:李國幹 出版时间:1993-07-01
    关键字: 伦理 道德 文化 礼仪 教育

    我們生爲中國人,要以中華倫理文化、歷史傳統爲驕傲。文化是包涵一個社群,種族共同遵循的生活方式和規範。中華倫理是我文化傳統主要部份。對世界文化有偉大貢獻的;爲希臘、羅馬、希伯來與中華民族。希臘的文藝,羅馬的法典,希伯來的宗敎與中華的倫理文化,要爲世界文化的主流。倫理文化,支配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觀念。也是中華民族生存動力。是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模式、規範;指導每一個中國人的言行。今天中國人希望兩岸統一,統一的基礎是我們的倫理文化。大陸台灣同胞是一家人,...

  • 文章拯救人心

    来源期刊:《福州月刊》 第96期  作者:蔡鼎新 出版时间:1996-10-20
    关键字: 家庭教育 礼仪文化 文学科技 孔子

    本刊同文张荣春君连载的浅说论语,以浅近的文字作深入的解释,而且旁征世引,极为详赡,对现今之世道人心深具教育意义。因忆孔门弟子之教,爰述本文以阐扬之。昔子贡问子石子道:你不想学诗吗?子石子说:我那里有暇?父母要我孝;兄弟要我悌;朋友要我信。我那有暇啊!子贡听罢说道:请投弃我的诗,愿意从学于汝。又公明宣学于曾子,三年不读书。曾子说:宣子,你居我之门三年不学,何以故?公明宣答道:「安敢不学,宣见夫子居亲庭,叱咤之声未尝及于犬马。宣很喜悦想学之而不能;宣见夫子

  • 文章老人之言

    来源期刊:《富陽年刊》 第12期  作者:方陽 出版时间:1991-12-01
    关键字: 社会评论 家庭教育 礼仪文化

    对对方并无益处,有时反会带来棘手的问题。这种情形在某一种场合更为明显。那就是子女所受的学校教育比父母为高,在心理上自然产生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比父母要高等些,父母的见解不如自己。所以往往是一个农夫或工人节衣缩食培植子弟完成高等教育,到头来反落得被子女冷落,甚至不愿意将父母介绍给自己的同学或朋友。这岂不是更为悖情悖理的结果?对于一些自认为知识较高,自命为思想前进的子女,我们有一言奉吿。人世间有很多学问并非得之于书本或学校,人生过程中有很多必需而有用的经验,非从

  • 文章建立富而好禮的民主法治社會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12期  作者:車輪  出版时间:1986-02-09
    关键字: 社会发展 三民主义 礼仪 同乡互助 教育 民主法治

    就走的行为,完全是自私自利,丝毫没有替国家社会设想。」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富而好礼的社会,不要尽讲些抽象的理论,应该把儒家这个「恕」字,作良心裁判,来建立羣己关系,改正只顾个人,不顾羣体的毛病。行「恕」的敎养就是我们的道德敎育,今日一些作奸犯科的「新生代」有的是因疏于管敎,和姑息纵容所造成,因而对学校、家庭及社会之敎育,再作如下之硏讨:⒈学校教育我们的学校敎育,实际上已成为「学历」制造所,因为学历在社会大众的心目中,也和功名一样,愈高愈好,政府用人也不例外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