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手工共返回1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拍手功治百病——是全方位的健康捷徑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0期  作者:郁增義  出版时间:2000-05-01
    关键字:手工 养生 《拍手工治百病》 健康之道 拍手练法

    「拍手功治百病」這是名中醫師侯秋東教授於新千禧年剛出版的一本功德書,侯教授行醫十多年,並運用其簡易氣功,治好過無數疑難雜症的病人。曾在「龍樹雜誌」,後改名爲「弘裔雜誌」發表過許多其醫治各種病症的原理、經驗與方法。本人就是在該等雜誌中結識侯教授。他家住屛東,但每月會排定一兩天時間,至台北巿羅斯福路二段四十一號十二樓「弘裔大師紀念館」講堂,來爲北部患者預約義診治病。八十八年十月中,我因身體日胖,體重過量,且稍做活動即氣喘不已,爬樓梯尤其困難,關節痠痛、胸口納...

  • 文章民間藝術之鄉——象陽木雕、根雕、象牙雕、刻紙、泥塑、竹絲繡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7卷 第4期  作者:樓嫣婉 出版时间:2001-08-01
    关键字: 民间艺术 象阳 手工工艺 工艺美术

    象阳,乐清市南部的一个小镇,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民间手工工艺历来比较发达,这与它质朴的民风民俗紧密相关。元代大德《乐清县志·风俗民情》中记载《里社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与众共赏,与民间同乐。》就是形象的反映。早在明末清初,象阳的人民就在祭祀、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中盛行划档龙(或称板凳龙),为乐清黄杨木雕和细纹刻纸工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基础。并逐渐形成了以黄杨木雕、石雕为主,根雕、竹雕、象牙雕、泥塑、竹丝绣帘等几十种品类纷呈、技术精湛的象阳

  • 文章普陀佛茶

    来源期刊:《舟山鄕訊》 第102期  作者:臧祖林 出版时间:2004-02-28
    关键字: 普陀佛茶 普陀山 清明 手工制茶

    三度的佛茶水给孙子喝,孩子喝后,整夜吵闹,说睡不着,急得全家整夜没有休息好,天亮送医院检查未查出毛病,原因是喝了剩佛茶水,可见佛茶提神醒脑威力之大。好茶不怕巷子深,有个茶客,他慕名来普陀山,一次花近千元购了一斤佛茶(头摘),还说如此好茶,价钱不贵。「清明」节气后十天,姑娘早上七、八点钟上山,用手工采摘来的茶叶,每五公斤(分十四锅),才能制成一斤佛茶。手工制茶,要经过刹青、揉捻、起毛三道工艺,而工艺的关键在温度。一锅约三五〇克鲜茶叶,制七五克成品茶,刹青时锅温

  • 文章忠黨愛國奮鬥成功的王東林鄉長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7卷 第1期  作者:本刊記者 出版时间:1975-01-30
    关键字: 龙游 王东林 手工 创业 雕刻

    古語云:「家貧出孝子,國亂出忠臣」古時的二十四孝和割股奉君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一個好國民在國家危難中不屈不撓,不顧個人安危爲國家盡忠,已經難得,尤其在危難環境中能挺身而起領導志同道合的羣衆爲每個人理想和國家前途而奮鬪者,更難能可貴。玆介紹一位意志堅强,忠黨愛國人士藝術之家雕刻木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東林鄕長。王東林鄕長原籍浙江龍游,現年七十二歲,受過良好的家庭敎育,有獨立奮鬪的堅强意志,少年背鄕離井,長途跋涉遠赴上海經營雕刻手工藝業,稍有成就卽遭日寇侵華...

  • 文章武进最后一支手工插秧队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512期  出版时间:2015-07-25
    关键字: 武进 手工 插秧队 科学实验 水稻研究所

    人工插秧的情景已多年不见,在武进水稻研究所看到这一幕时,不禁勾起了回忆。出于科学试验的需要,水稻研究所里不同规格、品系、要求的水稻必须分开种植。因为分类繁多,每一类的面积很小,机械化插秧无用武之地,只能采取人工插秧。附近村里有一帮奶奶级的农妇愿意插秧,她们平均年龄超过了六十五岁,最大的已经七十三岁。眼下正是农忙季,她们多时几百人,少时几十人,前后十多天,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由于机械化插秧的全面推广,有人说,这可能是武进最后一支手工插秧队了。

  • 文章糕餅高手滷味權威 上海老天祿蔡毓根開創一片天地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383期  作者:馮俊華  出版时间:2001-09-20
    关键字: 蔡毓根 糕饼点心 手工制作 卤味

    点心、卤味工厂,三楼是住家,四楼是佛堂。所有的糕饼点心、卤味都是手工完成,很少用机器制成。蔡毓根回想民国三十八年自大陆来台时,当时共有五位同乡,其中有一人为「军职」,如今这五位友好,有的回大陆定居,有的赴美移民,也有的已经「蒙主召唤」了!人生聚散无常,不胜唏嘘!当年一人抵台,如今儿女成群、子孙十八人围绕。蔡老板唯一的安慰就是这幅「金玉满堂」的实景!从早到晚,忙于店面里外一切,自己的「消遣」几乎完全被「店」霸占!如果,老朋友要请他去打个卫生麻将、或看个电影

  • 文章那些即將消失的「指尖藝術」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506期  出版时间:2014-07-25
    关键字: 指尖艺术 钟表修理 手工刻章 炭精画师 简介

    看来,这些老钟表都有不同年代人们生活的烙印。与其说是在修表,不如说是在修复记忆。虽然现在修表的人越来越少了,但王金旦仍然乐此不疲。「平时很清闲,我常摆弄这些古董钟表打发时间。我觉得每个老钟表,都保留着它精雕细刻过的时光。」手工刻章刻尽岁月沧桑依旧是湖塘老街,不论繁华与否,邱志元始终保持着每天早上七点钟开门营业的习惯。窗前一张老旧的书桌,摆放著一盏枱灯、印泥和各种刻刀,这些都是邱志元「吃饭的家伙什儿」。从十七岁开始当学徒到现在,他在这间小小门店的灯盏后面,已经

  • 文章為「鳥」造房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507期  作者:胡平 湯亞平  出版时间:2014-09-25
    关键字: 史国荃 手工制作 鸟笼 工艺传承 同乡会

    在雕庄街道中村,提起史国荃,无人不知。他手工制作的鸟笼,在养鸟人眼中,那可是珍品,连上海的养鸟人都专程赶来购买,号称「鸟笼第一人」。以前,中村手工制作鸟笼的,有四十人左右,由于工作的单调乏味,现在还在做的,就只有他和哥哥史国民了,史国民只会其中的几道工序,其中大部分都要史国荃亲手完成。在中村小小一间屋子就是史国荃制作鸟笼的工场,小屋里,大大小小,金属的、木头的;塞得满满当当,满眼都是做鸟笼的各种工具,有机械化的,更多是手工的。因为长年切割竹子而扬起的竹尖

  • 文章母親納的饃篦格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2卷 第1期  出版时间:2010-01-01
    关键字: 怀念母亲 勤俭持家 馍篦格 手工编织 往事回忆

    我的母亲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农家妇女,自上个世纪九〇年代初走完她的九十三岁历程至今已近二十年了。二十年来,她老人家给我们作儿女的留下了诸多美好的记忆,二十年来,她那贤慧聪善的音容笑貌时时刻刻活灵活现的如在眼前,二十年来,她那手巧艺高的编织绝技众口皆碑,名扬乡里。现就拿她亲手编织的家庭平时常用的生活用品、用具,如锅拍子、锅帽子、蒸馍用的锅篦子、餐桌用的馍篦格子来说吧!全都是利用自家地里所产的高粱杆子、麦秸杆子和细麻绳子通过手工编织(纳穿)而成的。在那个还无

  • 文章耄耋老人孫久昌手抄 四大名著業輝煌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2卷 第1期  出版时间:2010-01-01
    关键字: 孙久昌 耄耋老人 古典名著 手工抄写 书法研习

    現年八十高齡的孫久昌,自上個世紀九〇年代從方城縣財政局退休後,一向懷著「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爲」的理念,參加了方城縣「五老」書畫學會學練書法,一年四季風霜雨雪不間斷,刻苦鑽研,孜孜不倦從未誤學缺過席。尤其從二〇〇三年起學有成就的行書、行草在同行中算是稍有名氣了,先後舉辦過「十六大」報告行書手抄個人書畫展。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的手抄《鄧小平文選》等數十萬字的墨寶,曾先後被《南陽日報》、《南陽晩報》、方城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分別以「古稀老人手抄《鄧選》...

共17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