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德性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33期  作者:超群  出版时间:2007-01-01
    关键字: 愿望 欲望 德性 智慧

    淫风;敢有侮圣,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惟兹三风十愆,鄕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邪君有一于身,国必亡,寻常之人惟本寡德,加以室家之累,物欲所诱,非云治国平天下,即欲求其修身安可的乎?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德性固有,而智慧高于一切也。其所以自强不息者,为谋求其人生之幸福也。果能敦品力行,则幸福不求而自至矣!倘若求之过急,操之过度而为物质所惑,是则陷于物欲之害,而不能自拔矣。以致道德沦亡,思想卑鄙,学问事业付诸东流,置人格于不顾,弃前程如敝屣,此谓利令智昏

  • 文章思我父,念我母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3期  作者:羅致遠 出版时间:1997-02-01
    关键字: 先父先母 追怀思念 在台任职 父母婚姻 品行德性

    父母親於某次赴宴前之盛裝合影於家門前,年青愉快,而今音容已邈。先父諱鼎,號邦定,自幼聰慧,四歲即啟蒙,同班年最幼成績卻每列前茅;旋先祖秀梧公因病英年早逝,先父與先祖母相依為命;稍長赴福建漳浦隨先伯祖青史公生活,嗣並見習醫術,爰稍諳中藥岐黃,以善長管理,曾協助主持先伯祖另設於雲霄縣之藥堂;十九歲專程回鄉為 秀梧公撿骨奉安,盡人子之責。稍後往江西南昌追隨時任上校之先叔祖楚材公,投筆從戎,以曾學商科,乃奉派為第三路總部軍需,學以致用。其後奉調蔣委員長宜昌行轅,...

  • 文章中國人文傳統與現代教育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23期  作者:曾昭旭 出版时间:1987-02-04
    关键字: 中国人文传统 现代教育 德性 求知

    确切的定义,此即:唯人格修养可以当学之正义。凡此之类,在论语中约占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2.义指学为礼:此指礼仪或行为规范的学习,这其实仍是德性修养的一环,只是偏于外铄而已。如云:「不学礼,无以立。」(季氏13)之类。3.义指典籍之学习:如学诗、学易之类。这于德性修养的关系虽又远了一层,但仍是间接相干的,如说「不学诗,无以言。」(季氏13)「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17)可见学诗学易都不是独立的知识活动,而是为人格修养而学的。这一义与学为礼合并,也

  • 文章本會故名譽理事長毛松年先生遺著 五福與人生(下)

    来源期刊:《嶺南特訊》 第265期  出版时间:2006-01-01
    关键字: 毛松年 遗著 五福与人生 考终命 德性

    但是,它却是五福的总枢纽。为到容易了解它的重要性,下面几点,有从详研讨的必要:首先要认识德性的来源。孔子曾周游列国,当他经过宋国,正在树下和弟子们讲学的时候,被宋国的司马桓魋派兵把他们包围起来,要加害孔子。当时跟随孔子的弟子都非常惊慌,孔子对弟子们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几十年前我读这段书,并不了解这句话的重要性,直到自己留意到德性教育的问题,才知道孔子这句话的含义是非常重要的。在整部论语中只有一次谈到「天生德于予」这五个字,可见这并不是孔子常说

  • 文章(貳:論著)象山心學旨要

    来源期刊:《瑞金文獻》 第6期  作者:曾春海 出版时间:1990-06-01
    关键字: 象山心学 德性修养 科举制度 心即理 实理 学术研究

    质工夫的商榷;德性心的肯定;「心即理」的渊源与涵义;德性修养的工夫论等层面来阐述象山心学的旨趣所在;文末则以评论其得失做为结语。一、象山对当时科举制度下的士人之省察陆九渊(一一三九—一一九二)字子静,学者称象山先生(注一)[1]。他生长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兄弟六人,排行最小。其兄陆九韶(字子美,号梭山)及陆九龄(字子寿,学者称复斋先生一一三二—一一八〇)皆是当时知名学者(注二)[2],与象山号称江西三陆。观象山所处的时代,正是遭逢靖康之变,北宋灭亡,高宗位于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