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介平,瀘縣人,川南聯合縣立師範學校、成都大學,及淸華大學研究所畢業,習教育學,一生以從事中等教育爲職志。介平性頗狷介,人如其名。我們初識在抗戰時期,但兩人互相知名,就遠在中學時代了。民國三十年,我到資中縣城辦合作日報,還不到半年光景,一天,途遇介平,他勸我不如教書。那時他任該縣球溪河私立天敍中學的教導主任,說是那裏的好朋友很多,山居並不寂寞。原來該校是林氏私家興學,招收當地農家子弟。校長林高,成都法專出身,曾任縣長多年,老而退休,主持校政。可是,一切實...
-
八、王余杞在民国十三四年的北平,川籍作家不在少数。除前述各人外,还有一时颇富文名的王余杞,姜华,金满成等。王余杞是富顺县自流井人;后来自贡设市,自流井便属于自贡市了。王家和李家是自流井的大姓,族繁人多,均以盐业起家。余杞是王朗云之后,他的父亲王迪怀,日本留学生,囘里办树人中学,为全川有名的私立中学,(延聘教员,有些日本学人在内)也■四川的「南开」。不过在余杞就学时,只有小小一、二岁,但年级高我一班。国文老师是我的伯父渐逵先生。那时王喜欢读「燕山外史
-
书,是巴金替他选辑的,有他的序言,大意是说:卢虽只为一「一个没没无闻的中学教师」,但作品的价值却是很高的云云。实则卢的文名,在二十年代比巴金大得多多,不过,三十年代以后他就远不及「我们的大作家」了。(这个「我们的大作家」,是卢常常用开玩笑的口吻向友朋们谈及的,似既是恭维,也是反讽。」卢在抗战后期,由胡鉴民教授介绍他进了四川大学,教逻辑。初任讲师,后升副教授,很叫座。胜利后,卢仍固守岗位。沦陷以还,消息无闻,不知被「淸算」了没有。卢一直是反马克思主义者,又喜办小刊物
-
(周刋),一为「现代文化」(月刋)。前者出了十多期;后者仅出二期,首期为「革命文学批判专号」,二期为「托尔斯泰百年诞辰纪念特辑」。撰文者有复旦大学出身的马彦祥,劳动大学出身的丽尼(郭安仁),韩国作家柳紊等,自然更少不了卢剑波、谦弟两人。我则用一波的署名驳斥了列宁的托尔斯泰论。又用本名尹若、笔名莫孟明等写了好几篇文章。(民十六年,我曾用莫孟明的名字,编过一册淸党论文集,在上海出版风行一时。)这个特辑,在鲁迅编的「奔流」上,还被特别介绍过。那些文章,后来
-
高升店」是川籍作家蜀洪(徐子林先生)最近出版的一本长篇小说,全书三十余万字,原在自立晚报连载半年之久,现在单行出版,承他送我一册,让我有拜读一遍的机会。「高升店」是蜀洪先生「边城风云」一书的第一部,第二部「江湖恩仇」,第三部「时代烽火」,都已写成,即将出版,份量和第一部差不多。合拢来说:是一部近百万字的巨著。「高升店」的故事,从洪雅县城的一个客栈高升店里展开,洪雅县是四川「汉留」的发源地,高升店则是当地「袍哥」活动的中心,所以这本小说是以描写袍哥在四川
-
高升店」是川籍作家蜀洪(徐予林先生)最近出版的一本长篇小说,全书三十余万字,原在自立晚报运载半年之久,现在单行出版,承他送我一册,让我有拜读一遍的机会。「高升店」是蜀洪先生「边城风云」一书的第一部,第二部「江湖恩仇」,第三部「时代烽火」,都已写成,即将出版,份量和第一部差不多。合拢来说:是一部近百万字的巨著。「高升店」的故事,从洪雅县城的一个客栈高升店里展开,洪雅县是四川「汉留」的发源地,高升店则是当地「袍哥」活动的中心,所以这本小说是以描写袍哥在四川
-
不过在表示他并不看得起我罢了。古人说交浅不言深,我那时确是犯了这个毛病,因我与周时为泛泛之交,究不应当进什么「忠吿」也。敬隐渔在当时已是「创造」上和「小说月报」上的作家,散文,小说都写得相当素朴可喜。他对我们的笔战,并未说话。他在西湖休养一年,写信给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希望他的帮助。后来,他就因此远赴巴黎去了。去国以后,时有小说写囘「小说月报」发表。此人在法国成就如何,我不知道,听说已于某年病死。这件事,老留法的盛成中先生可能详知,写此文时,本想前去
-
抗战初期的成都,文艺作家云集。嗣以中华全国文献界抗战协会成都分会成立,于是聚会日多,会员日众。马二先生和老舍一度到蓉,正値大会开会,他们亲见王含沙和萧军对骂,空气相当紧张。因当时全国上下,一致对外,文艺在表面上虽不分党派,而事实上仍各不相让。时在四川大学方面的作家羣中计有马宗融、胡健民、扬人楩、朱光潜、谢文柄、尹伯休等。尹伯休,仁寿县人。一九○三年生,中央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莫斯科骑兵学校毕业,历任政治部科长,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曾据谷斯范原著改编
-
国际关系研究会研究员,对日抗战期中,他供职于外交部成都专员公署,时为民国三十三年。子雄的文艺作品,计有「春夏秋冬」及「口供」等。子雄殁后,葬于他的故鄕资中,墓在城的北岸。那时我正由成都到资中工作,在车上,有人遥指他的坟墓给我看,陡忆前情,便有「过子雄墓」一诗,诗曰:一坏土未乾,道是子雄墓。往事系我心,作家集金屋。如何一诗人,今上九泉路。悠悠共千载,文章建安骨。囘想起来,这也是二十几年前的事了。
-
这两位陈先生都是很正派的文学士,与那些冒牌的作家大大有别。还有其时同在北平的川籍作家,成都人黄鹏基,以朋其的署名,常在「莽原」「语丝」为文,是写杂文的好手,幽默讽刺,兼而有之。他后来又常主川中报纸的副刋。至于郑宾于其人,(似是井硏人)则偏于写作中国文学史之类的东西,其详则不复记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