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大禹治水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上古三帝王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期  作者:石鍾琇 出版时间:1976-01-01
    关键字: 上古史 尧舜禹 大禹治水

    江、泗水,东流入于大海。八、从鸟鼠山疏导渭河,东流到陕西咸阳县,会合澧水,再东流,会合泾水、漆水、沮水,东流入于黄河。九、从卢氏熊耳山疏导洛水,向东北流,会合涧水、水、伊水,流入黄河。(大禹治水,到现在已经四千多年,有些湖泽现在已不存在,有些河流,也已改道,和现在不同。)导河成功,洪水流入江河,泻入大海,许多田地可以耕种了,由后稷敎导民众种植各种谷类,伯益兴办水利,敎导民众种植水稻,养殖鱼虾。老百姓不再为洪水所困,生活安乐了。因为治平水土,国土扩展,东边到

  • 文章夏禹事略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8期  作者:胡春霖 出版时间:2001-07-01
    关键字: 大禹治水 生平功绩 善政养民

    禹以平水土有功,受舜禪,踐天子位,定都於安邑,安邑,即今山西安邑縣也。禹聞善言則拜,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當舜舉禹而使續父鯀之業,禹乃擢伯益后稷爲輔,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敷土,行山表木。興徒敷土,即大起民夫,協力治水。行山表木,即測得水準,詳爲標誌。由此定高山大川,而五嶽四瀆,遂永留山川綱紀矣。禹初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輦,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

  • 文章公务员的千古楷模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0期  作者:林滿秋 出版时间:1997-07-01
    关键字: 大禹治水 千古楷模 传说 故事 敬业精神

    终于解除了水患。在人类与大自然的生存搏斗中,大禹治水是一个很好的借镜。我们藉着他治水时与人民患难与共,甚至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小故事中,可以体会出一个观念,那就是无论做任何事都必须先了解事物的特质,才不会像大禹的爸爸鲧一样,徒劳无功。另外,恒心与毅力也是很重要的。(八十二年九月十七日中央日报)

  • 文章大禹渡地名考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7期  作者:張亦農 出版时间:2011-01-01
    关键字: 大禹渡 历史考证 大禹治水 神话传说

    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址,出土有灰陶片、蚌壳等。从禹门口向北过中条山,地方志记载以及清凉寺墓地发掘报吿认定,是一条古驮运道,遗迹尙存,通往解州东胡村。上述四处遗址,历史就是一条经中条山往南过禹门口(芮城境内)、清凉寺到大禹渡的南北古道,这是帝尧时已经开通,并成为向黄河以南运盐和南北交流的常用古道。传说大禹治水也选择了这一古道。《尙书·益稷》载:「禹曰:『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尙书正义》曰:「将欲治水,随行山林,斩木通道」;郑玄云:「必随州中之山而登之,除木为道

  • 文章咏大禹渡古柏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1期  作者:陳定一 出版时间:2008-01-01
    关键字: 大禹渡古柏 大禹治水 咏颂诗文

    皮里春秋纳汉魏,眼前九曲忆王侯;参天耸拔忠贞节,覆地长荫古渡头;大哉禹王曾息此,江山涌翠满神州。附记:山西芮城县黄河边有大禹渡,北依神柏峪,峪有古柏一株,下临黄河,目前树心已空,仅余空壳一皮,而周围甚粗,非三人所能合抱,历代有传言,谓昔日大禹治水曾于此树下小憩,后人为纪念禹王丰功伟绩,遂名此渡为大禹渡,此峪为神柏峪,古貌今容,尤为壮观,瞻仰之余,感而赋此。

  • 文章夏禹治水槪述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8期  作者:本社 出版时间:2001-07-01
    关键字: 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壶口瀑布 大禹庙

    治水的重要性古代人为改善生活,常是从高原地带向河流冲积地带及有水可用的地方移动,夏王朝就是经过黄帝至尧舜禹诸代人的移动来到黄河中流的山西西南地墟上。他们和世界上古巴比伦人、古埃及人一样,是在不断与水害作奋斗,战胜水患,获得水利前进的。从唐尧虞舜至大禹时,水患严重威胁着人民生活,当务之急,是治理洪水。帝尧至夏禹就肩负著治水的任务,大禹治水闻名天下。《孟子·滕文公》中记:「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氾滥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顾颉刚先生

  • 文章尙古天子居山爲三晋古都特盛之成因——拜讀喬家才前輩著「汾河」用述山西之地緣特色——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16期  作者:劉師古 出版时间:1980-07-01
    关键字: 乔家才 《汾河志》 山西古都 相关记载 三代遗迹 天子居山 三晋古都盛因 大禹治水

    通典」史识卓绝,为一代信史。此处「又自」一词,深堪注意。所谓「河北」,乃指今日的山西,而「书序」云有「五迁」(详见「大陆杂志」十卷八期赵铁寒「说殷商亳及成汤以后之五迁」一文)、「八迁」之说,那即说商殷早期,从黄河北岸的山西,搬家到黄河南岸,前后最少有五次到八次之多。理由为何?今已未可考辨。然大体上与黄河水文流变的情形,关系极大。而汾河下游,注入黄河之地区变化,在大禹治水之后的几百年间,又不同于今日形势,恐怕沧桑变化更大。而这些又不是今日史家所能说明真相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