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地理形势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閒話武漢三鎭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23期  作者:雁蓀  出版时间:1972-04-10
    关键字: 武汉三镇 名胜古迹 地理形势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雲,中峯倚紅日。巖巒行空跨,峯嶂亦冥密。頗聞列仙人,於此學飛術。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金鼇生烟埃,玉潭秘淸謐。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朮。蹇予美攀躋,因欲保閑逸。觀奇遍諸嶽,玆嶺不可匹。結心寄靑松,永悟客情畢。唐·李白:題黃鶴樓

  • 文章參與抗戰時期武漢會戰記實(十二)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8期  作者:張振國  出版时间:1971-01-10
    关键字: 抗日战争 武汉会战 纪实 地理形势 襄樊战斗

    襄樊战鬪(民国三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至三十日)地理形势襄阳,据襄河之中游。是我国历史名城,亦我国古都之一。襄阳跨汉水南岸,扼豫,秦、楚之间,其地理位置,在军略上极为重要,自三国以来,常为天下名城,成为兵家必争要地。古称南船北马,在此分途,昔日为我国南北交通必经之地。自平汉铁路通车后,在交通地位上,已不如往昔之重要。樊城在汉水北岸,与襄阳隔江相望,合称襄樊,往昔由陜、晋、冀、豫南下,与从鄂、湘、川、滇北上货客,均取道于此。为白河流域及汉水上游货物总出口,故

  • 文章重建大武漢方案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28期  作者:湖北省、漢口市設計委員  出版时间:1973-07-10
    关键字: 武汉 历史沿革 地理形势 自然环境 人文计划

    以下均以县称。第二节 地理形势本市位于全国心脏地区,为华中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之重心。平汉、粤汉两铁路、沟通淮河、黄河、长江、珠江四大流域,连接平绥、北宁、陇海、正太、浙赣、湘桂等线,为全国交通枢纽。四周环拱大别、幕阜、大洪、桐柏等山脉,退可以凭险固守,进则水陆东走江淮,南下湘粤,西驰川陜,北上豫冀,自古为军略要地,一旦中原有事,本区乃兵家所必争。仅就近代史实而言,武昌得失,关系太平天国之存亡,辛亥举义,奠定民国共和之基础,顾炎武先生谓其「道通九省,冠盖

  • 文章湖北地理文物槪況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4期  作者:王鈞章  出版时间:1967-07-10
    关键字: 湖北地理形势 水利交通 教育

    上述的洲颈,亦即实业计划所称的簰洲地颈)。故盆底内的长江,西自松滋,东迄黄梅,筑有干隄,其间更有无数支隄,设有江汉工程局专司其事(江汉工程局干隄长一八一一公里,其重要支隄长三、五〇〇公里。保障城鎭五十处,田地七千一百万市亩,居民一千万人)。盆底地区,地势低洼,故成众水汇归之所。三、交通㈠铁路:1.平汉铁路:自北平至汉口,全长一二二一公里。2.粤汉铁路:自广州至武昌,全长一〇九五公里。㈡公路:1.京川干线:由南京至安徽合肥,与京陜干线分向西行,经安徽、湖北、以

  • 文章參與抗戰時期武漢會戰記實(十)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6期  作者:張振國  出版时间:1970-07-10
    关键字: 抗日战争 武汉会战 地理形势 战争经过

    宜沙地区会战(民国三十二年二月九日至二十三日)(三)沔阳附近战斗一、地理形势沔阳居湖北中区,东界汉阳,西邻潜江,南接嘉鱼,北连天门汉川,西南界监利,与湖南岳阳临湘,隔江相望,纵横直径达两百华里,南襟长江,北带汉水,上至川陜,下达京沪,地势雄伟,为武汉之门户,扼荆襄之要冲,亦古来战争必争之重地。全县无山岳,仅沔南陈友谅故里黄蓬山,有较高邱陵土堆,其他则河川盘错,湖港交萦,拓筑成垸,垦荒成熟,湖泽较大者,有洪湖,排湖,渣角湖,白林湖,白露湖,大沙湖,鲫鱼湖

  • 文章抗日戰爭武漢會戰

    来源期刊:《陽新文獻》 第2期  作者:資料室 出版时间:1987-04-01
    关键字: 武汉会战 阳新地理形势 战前态势 战斗经过 青峰脑坡峰杨柳山富池口 排市州港口 龙港 半壁山亘黄石港沿江 阳新三溪口 《参与抗战时期武汉会战纪实》

    一、地理形势阳新附近,冈峦起伏,羣峯绵亘,湖港综错,长江、富河纵横其间,富池口扼长江南岸,为武汉之门户,关系武汉之安危甚钜,公路东南通瑞昌、武宁,北达大治、鄂城,西连崇阳、通城,交通极为便利。二、战前态势敌自八月二十四日攻陷我瑞昌后,以一部向南牵制我第一兵团(薛岳部),保持其左侧翼之安全。以主力向西进犯,企图直趋咸宁、贺胜桥,截断我粤汉路,以包围武汉。我为摧毁敌之企图,以达成持久抵抗之目的,除继续加强瑞阳公路第三十一集团军(汤恩伯部)之兵力外,并令驻防于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