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匈奴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拓跋魏興亡簡介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9期  作者:朱丕生 出版时间:1981-07-01
    关键字: 鲜卑 宁夏 北魏 匈奴 汉化 拓跋

    )魏始祖神元皇帝。西晋咸宁四年(公元二七八年拓跋力微卒,其子禄官及孙猗、猗卢将势力强大之拓跋魏分为三部,一居上谷北之濡源(今察哈尔省赤城县东,及独石口北,沽源县境之太仆寺左翼骟马牧场一带),禄官自统之。一居代郡参合陂(今山西省北部之阳高县西北,由猗统之。另一居定襄之盛乐故城,由猗卢统领之;猗卢西击匈奴及乌桓诸部,猗逾漠北,降附三十余国。此时拓跋氏占据地区西达今宁夏省,北至绥远省乌拉前山,南达陕西省北部之延安一带。东达山西省雁门、大同及察哈尔省北部。迄公元

  • 文章三燕古城—朝陽

    来源期刊:《熱河通訊》 第54期  作者:本刊資料室 出版时间:2005-02-01
    关键字: 热河 朝阳 匈奴 乌桓 鲜卑族

    二十六个少数民族,共二四·四万人,占总人口的七%。三、民族分布曾在朝阳大地上生活过的主要少数民族据史书记载少数民族有东胡、匈奴、乌桓等北方少数民族。东胡族是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春秋时期(约公元前六六〇年以后),东胡趁齐燕两国联军灭了孤竹国、燕国北部力量薄弱之机,从西拉木伦河流域迁徙发展到大、小凌河一带。到战国时期燕昭王执政期间(公元前三一一~二七九年),燕王派秦开率军打败东胡,迫使东胡向北退却一千余里,辽西大地才没有东胡人踪影,而被中原汉人所占据。匈奴

  • 文章匈奴源流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10期  作者:學銚 出版时间:1982-02-01
    关键字: 民族 历史研究 语言 种族 匈奴

    笔者前曾撰「谈长城——是隔间而非围墙」及「西北、西北」二文中(均曾刊登「中国边政」杂志),均曾一再提及匈奴,并许之为行国之始祖。按匈奴在我国历史上所扮演之角色,其重要性与诸夏乃至后来之汉族,当无分轩轾,而其对世界历史之影响,则非诸夏或汉族之所能比拟,对匈奴详加硏究,确有价値。顾匈奴民族以其他名称出现我国载记上,为时极早,「诗」中亦屡加引述,如「定之方中」、「载驰」、「采薇」……或称之为「狄」、或称之为「玁狁」……(请参看拙撰「诗经中有关边疆民族部份」一文

  • 文章匈奴究竟西迁到哪儿去了?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32期  作者:劉伯強  出版时间:2006-01-01
    关键字:匈奴 西迁 游牧民族 马背上的民族 匈牙利人

    匈奴是中国地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他们骁勇善战,终日与马为伴,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也许是居无定所的关系,匈奴民族喜欢扩张,喜欢战争,这也是他们的本性。中国古代历史中,总是少不了匈奴的影子,不是以武力对抗,就是与匈奴结盟,尤其以汉代,唐朝这两个历史上强国,与匈奴人的往来最为频繁,于是汉人与匈奴的故事被记载在诗歌、史书和百姓的口头流传中。匈奴人长期以来与中原人民有着经济、文化的联系,自汉武帝数次大规模讨伐匈奴后,匈奴的势力日益衰弱。西元四十八年,匈奴分裂

  • 文章論儒學爲中華文化主流地位的背景——談董仲舒與漢武帝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28期  作者:謝世寧 出版时间:2002-02-01
    关键字: 生平简介 天人三策 公羊春秋 外伐匈奴 内求强国安民

    之契合,与机遇时会攸关;査史载汉兴于秦并六国,秦旋亡,楚汉争战之后;生民久苦于战祸,故文帝、景帝两代在政治方面,对北域匈奴,采忍辱不用兵戈,倡行黄、老无为,与民休息。迨至武帝经文、景之治,国力已充,故颇有终结「无为之治」,转向进取,以求进步与发展对外采挞伐匈奴,内则求强国、裕民之道;而儒学正乃「治国、教化人民之学」,故采「罢百家之言,而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因此成为国政的理论,儒学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董仲舒一生,槪言之,即治学、讲学与著述,乃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