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人文地貌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中华民国行都——洛阳地文人文概述(二)第二编 经纬星象及地文概况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7卷 第9期  作者:郭子彬 出版时间:1975-09-25
    关键字: 洛阳 人文地貌 邙山 秦山 钟山

    地文涵義,相當廣泛,不日自然地理,而曰地文,其包涵當有經緯、星象、山川地形、土壤地層、生產氣候,以及動植物種類和分佈情況,何者有害於民命?何者有利於民生?皆在其內。山是講脈的,陵谷有時斷絕,或根本不見其存在,而山脈永久連續,未嘗稍斷;水是講流的,河水經常不見(伏流),而流未始稍停。此余觀察邙山水的目睹,與耳聞不同。一、經緯星象疑義洛陽地居北緯三十五度,經在一一零與一一五度之間,中華全圖有所指示,似不容置疑,所疑的是星象。余於本體論,皆不甚諳練,故不明宇宙...

  • 文章中华民国行都——洛阳地文人文概述(三)第二编 经纬星象及地文概况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7卷 第10期  作者:郭子彬 出版时间:1975-10-25
    关键字: 洛阳 水利 建筑 人文 地貌 中华民国行都

    山上居民,本性善良,重尙義氣,且有大節。因生活困窘,間有嘯聚成群,到鄰封各處騷擾,爲地方患。但日寇侵佔洛陽期間,此地民衆,不惟振作有爲,復能處變不驚。竭力掩護中央工作人員,並獻出一切力量,以應軍國所需,爲敵後義勇軍大本營抵抗侵略。此爲鍾山對中華民族的榮譽,地文鍾靈,英雄事業,在群體不在個體,特大書特書而勵來茲。據抗日義士宋克讓、李忠德言:「鍾山自滿淸末造,陶知事鈔徐馬,襲司馬街以迄民國二十三年間,政府以直視鍾山爲化外,人民遂以俠義稱。詎知鍾山地瘠與夾河人...

  • 文章广西黄姚古镇天然梦境家园典型喀斯特地貌奇峰耸立,溶洞幽深,古树参天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125期  作者:本刊資料室 出版时间:2009-07-10
    关键字: 广西黄姚古镇 喀斯特地貌 地理位置 人文景观

    文·本刊资料室黄姚古镇位于广西昭平县,地处桂林漓江下游,距桂林二百公里,素有「梦境家园」之称。古镇发祥于宋朝开宝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全镇方圆三点六平方公里,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镇内山水岩洞多,亭台楼阁多,寺观多,祠堂多,古树多,楹联匾额多。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构成古镇独特的风景。所有古街道全部用青色石板镶嵌而成,路面平滑如镜。镇内的建筑按九宫八卦阵势布局,属岭南风格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体,被称为「人与自然

  • 文章九寨行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08期  作者:周繼昌  出版时间:2007-05-01
    关键字: 九寨沟 旅行团 山川地貌 人文景观 藏族 高原红

    當容中爾甲用甜美的歌喉動情地唱著「神奇的九寨,人間的天堂」時,我感到九寨溝誘人之處不僅僅是神奇,更多的則是純淨與淳真。盛夏六月,我隨旅行團出成都,赴九寨,一天的汽車長途,沿泯江,攀險山,進入壩藏族自治州,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古樸幽靜,尤具異族風情的山水畫。這裡,山高谷深,關隘重重:有歷代征戰殘留的城堡棧道;有記載紅軍長征翻越雪山的標牌碑亭。但更令人觸目驚嘆的是在海拔三〇〇〇米之上高山峻嶺中生活的藏胞:石壘的矮屋,白色的帳篷,以及在藍天白雲下靜靜吃草的馬、牛...

  • 文章湘贛邊界第一庵——象山庵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05期  作者:曾特山  出版时间:2006-08-01
    关键字: 象山庵 客家人 建筑格局 山川地貌 人文景观

    天大树,又是一道葱茏如画的风景线——枝繁叶茂的水彩,浓绿垂荫的红枫,树干茁壮的「糠头松」,磐根错结的『鸡爪梨』,婆娑多姿的银杏……这些苍劲挺拔的古树,构筑成翡翠般的屏障,以其不老的青春,装点着这几百年的古刹。象山庵不仅以其宏大规模和秀丽的风光,在湘赣边界百多座古寺庵中居于第一庵,而且有丰富多彩的革命人文景观。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工农革命军留守处、红四军机炮连,边界特委印刷厂等都设在这里。抗战时期,抗日游击队也曾驻在庵内,驰骋丛山峻岭,狠狠打击日寇,留下了许多

  • 文章永新縣槪述(上)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25期  作者:劉定志 出版时间:1986-07-01
    关键字: 地方志 同乡会 气候 地理位置 疆域 山川地貌 人文环境

    永新 刘定志壹、前言民六十五年九月间,我县曾成立旅台同鄕文献委员会,给借中央硏究院历史语言硏究所所藏之淸同治十三年重修「永新县志」一部,由部份同鄕捐款付诸影印,廉售同鄕参阅。该志完成于前淸同治十三年岁在甲戍。迄今已十年矣,此书出版后,工作即停顿,虽有同鄕希望将淸同治以来之永新文献资料设法赓续,但自民卅八年避秦来台,僻处一隅,资料来源有限,虽有热心者,终消失于无声,幸江西同鄕会出版「江西文献」,偶有永新人文资料,惟本人在县时间较短,乃分别以书面或口头征询鄕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