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库收录台湾地区期刊,为给研究者提供原始资料,本库保存期刊原貌、未删改,不代表本库认同作者的观点和用语,请鉴别!
井盐与白蜡,为吾蜀二大特产。井盐为全国性工业,其制作过程,自有专著。白蜡系民间工业副产品,金河、岷江、长江沿岸出产甚多。其原料系一种虫子。虫子产于金河流域雷波马边蛮夷司一带或对岸滇境。外壳约同莲子大小,圆形,中包无数小虫子。春天由熟蛮采桐子叶包装成三角小袋,装入置有许多层次之大竹篓内,挑着高脚担子,销售远方,下至重庆以下,上至成都附近。熟蛮人体高大,称为「虫儿客」。其落店住宿,须将虫子摊于地面,以防其受热气薰蒸早出。家中有白蜡树者,购虫子若干包,囘家挂在
民间自卫组织,犹之今日之义勇警察者然,平时各就本业,遇事临时集合,协助军警担任防卫工作,其经费来源系由商会及地方仕绅捐助,后因武器缺乏,兼以承平日久,一无事故,遂告解散。自流井以盛产井盐,闻名中外。按吾蜀产盐不惟历史悠久,抑且县份至多。余少年时,曾见「川鹾概略」一书,云及秦代已有出产,汉晋年间约有十余县产盐,唐代则增至六十县以上,宋朝约为五十县,元明之际产盐县份较少,淸代则在四十县左右,民国成立,加以裁废,今存二十九县,共二十四场,云云。二十四场中,以自流井与贡井
考其位置,疑即今日自贡一带,盖富顺县原名富义县,宋宣和中,为避太宗讳,始易今称,而贡井在雍正初年尙属于富顺县故也。井盐之得名,系由于井中汲出卤水而煎熬成盐之故。凿井工程原极平凡,然盐井之开凿则异常艰钜。当地开凿盐井,据云曾一度使用新式机械,终以地层结构特殊,井眼易于凿曲,反不如旧式机械之尙可奏效,后终废弃不用。故余亲见者皆为以人工开凿。通常井眼口径不过二公寸许,井之深度则多在一千公尺以上,是以三百丈之盐井到处有之。凿井工具,五花八门,有「天车」、「地车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大陆赴台之各省市同乡会文献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您当前的IP是: Processed in 0.054 second(s)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08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 京ICP备06036494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