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中庸共返回1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中庸本义绪论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23期  作者:杜爲 出版时间:1984-01-01
    关键字: 中庸本义 唯物之学 唯心之学 中庸之学 相关民族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能乎,民鲜能久乎。」——论语、雍也。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礼记中庸第二章。今日世界之乱极矣,人类已陷于毁灭之边缘而不知返,故有识之士,莫不苦心焦虑,寻求拨乱反治之道,以挽救濒临世界末日之人类浩刼。然拨乱反治之道何在?求之于唯心之学乎?抑求之于唯物之学乎?夫唯物之学为追求物质功能利用之学也。物质之利用益繁,使人类之物欲日增,官感外驰为物所役而遗内,乃乱

  • 文章中庸本义结论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25期  作者:杜為  出版时间:1985-01-01
    关键字: 中庸三义 中庸二用 历史记载 相关结论

    第一节 中庸三义中庸本义,作者以前已有所述[1]:得一中和义,一也;御变时中义,二也;不息诚明义,三也。玆综合此三义,试为结论如次:何谓得一中和义,中国古先圣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创建文明,启沃人生。洞明宇宙根本原理,以为阴阳合德,交互成变,蕴为无形之太极,发为有形之太和,创生万物,是为宇宙之常道,人类顺乎宇宙之常道,由是心物感应。交互成变,理事交融,内得乎中,外发为和,位育赞化,缉熙光明,所谓:继天立纪,明德新民,以期止于至善之境,臻于大同之治者

  • 文章天鹿學人七十自述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13期  作者:王谷 出版时间:1979-01-01
    关键字: 人物生平 人物思想 中庸

    中」,中庸之中——音衮上下通也,通上下,斯天地父母,契之天人合一,尽人尽物,聿为天则,雷霆之威,雨露之润,而栽培倾覆,参赞之业以成。夫维更求其故之故之所以得之之故,阴阳制名,「音」「影」「相」「响」,原衷神秘,而两一以道,位成以中,中依两立,含三成一,曰「中」、曰「阴」、曰「阳」,谐**丽,翕辟往复,消息日新。可知辩证虽同,仁忍异趣,易理剏建,别具址基。夫维最后而求其故之故之故之所以得之之故,推证其「中」衍于「一」,「诚」衍于「中」,肇端荒古,由宗敎而进毓

  • 文章閻錫山「中」的哲學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4期  作者:武尚仁 出版时间:2009-07-01
    关键字: 阎锡山 抗日政策 相识经历 中庸哲学

    一面,上绣《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一语,见者称为得体。阎为什么后凋?这确不是偶然的。主要是他有一套讲来实效的处世哲学和处事方法。其中最基本的是「中的哲学」。「中」即儒学的「中庸」之「中」,朱熹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阎的「中的哲学」不外是中庸思想的阐发与运用。阎幼年读的是四书五经。辛亥革命以后又敦请所谓饱学之士为他讲解经史及其他经世之学,其中以赵戴文对他的影响为最大。从阎的日常言论、日记及「感想录」中可以看到他的政治理念、处世哲学和处事方法

  • 文章杜著中庸本义序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26期  作者:陳立夫 出版时间:1985-07-01
    关键字: 中庸本义 杜为 相关言论 相关文化

    杜 为教授所著「中庸本义」,曾经本刋先后连载,现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有陈立夫先生序文,特将陈序登载,以飨读者。编者

  • 文章杜著「中庸本义」读后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26期  作者:鄧啓 出版时间:1985-07-01
    关键字: 中庸本义 读后感言 义理之学

    对儒家义理之学,致力甚勤。比来连续其近作「中庸本义」四篇,知其持不偏于唯心、不偏于唯物之论,于合心物、合人我、合物我、以得乎中,外发为和之义,发挥尽致,其说已迈前人。夫中庸之道,为我先圣敎人修己治人之极则,自子思而后,历代大儒多有阐释,而程朱之与阳明,厥功尤伟。惟今人竞尙物欲,自西学东来,杂说纷陈,似是而非,淆乱人心。兹幸得太为引伸正道,擧邪说而一一非之,以存其眞,此其有功于圣门,为救时之一助,诚属贡献。昔吾师郭允叔先生有言,吾国文人凡长于词章者,或短于

  • 文章論孔子一分爲三的和諧思想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84期  作者:李益榮 出版时间:2014-07-01
    关键字: 孔子 中庸之道 一分为三 合三为一 中和

    一、中庸之道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说:「……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受舜也……舜之所以受禹也。」「允执厥中」的意思是:允诺执行中道。执行中道是尧治国的重要方法,正是由于这种治国方法的重要性,尧将其传授与舜,舜又将其传授予禹。孔子在评价舜时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意思是:舜可要算是一个极为明智的圣人吧!舜非常乐意向人请教并且爱好推敲浅近的语言,它能容忍别人的缺点而

  • 文章中庸本义(续)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19期  作者:杜為  出版时间:1982-01-01
    关键字: 中庸思想 名人言论 老子 孔子 尽性释义 尽己之性

    第二节 尽性尽性者,「合外内」「一心物」,内得乎中,外发为和也。此为中庸之道之所由成,亦为中国民族产生文明之源也。故欲发挥自性之功能,一言以蔽之曰:尽性而已。中庸曰:「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货育,则可与天地参矣。」天地之化育万物,天地之尽性也。人类之创造文明,人类之尽性也。盖人类赋有自性,从而发挥其自性,以尽自性之功能,乃自然进化之道也,不特尽己之性,且

  • 文章中庸本义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20期  作者:杜為 出版时间:1982-07-01
    关键字: 中庸释义 尽人之性 相关记载 名人言论 尽物之性

    与人者无不眞,而所得于人之反应者亦无不眞,即前节所言「合人我」为一以发仁,故能以眞与人相接,则所获者不欺。中庸曰:「无自欺」,欺人,即所以自欺也。无自欺者,起于人我无隔也。人我无隔者,起于仁者之敎也。若师生之间,未达人我无隔之境,则未有不自欺者。故欺人,则所以自欺也。若出于自欺,则不能「合人我」为一以发仁,不能「合人我」为一以发仁,岂非自欺乎!故不自欺者,亦不欺人,始可以「合人我」为一以发仁。余曾在衞中先生(Dr. Aifred Westharp)门下受敎

  • 文章中庸本义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18期  作者:杜為 出版时间:1981-07-01
    关键字: 中庸 解性 太极 相关言论 相关记载 唯心之学 唯物之学

    无独起,化不孤成。」此自性之规律,亦即中庸之道也。中庸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案天地位者,合干阳坤阴而得一也。万物育者,合干阳坤阴得一而生长万物也。中国民族之先圣先贤洞察合心物得一之中庸大道,不偏不倚,至孔子而集大成焉。系辞上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夫寂然不动者,易谓太极、太极者,合干阳坤阴而为一,寂然不动之本体也。但内蕴生机,与外相接,即由静而复动,发变化之妙蕴,会阴阳为一元矣。故太极,本一元也;但干内含坤,坤内含乾

共11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