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中庸文化共返回1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傳統與現代

    来源期刊:《湘鄉文獻》第1卷 第4期  作者:朱岑樓  出版时间:1985-09-20
    关键字: 中华文化 西方文化 传统 现代 中庸文化

    編者按:本文作者朱岑樓同鄉,現任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湘鄉文獻社長

  • 文章(諺語)迴響

    来源期刊:《綏遠文獻》 第18期  作者:李士鐘 出版时间:1994-12-01
    关键字: 乡土民谚 中庸 文化探讨

    绥远文献十七期,王士麟撰「绥省三位大文豪」,其中引荣祥氏讲话内容,有「人十能之,己百之,人百能之,己千之。」云云,按中庸原句为「人一能之,己十之,人百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便中似宜订正。—美国李士钟提供

  • 文章掀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再推进之高潮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12期  作者:謝衍泰 出版时间:1979-06-01
    关键字: 中华文化 文化复兴 礼义 中庸 思想文化

    本义乃指生活于地球上人类生活方式,由于人种、民族有别,生活方式廻异,致令世界产生多种不同之文化。总言之,文化,即为每一民族进化、生存方式之演进纪录。二、中华文化之精髓—礼义、中庸中华文化之精髓,论者纷纭,有自本体论出发之,有自外烁而观察之,亦有自历史之演变—退隐、复出之态势而体认之,并均有其正确之立论与见地,然综合而言,不外礼义与中庸二端。试分述之:所谓礼义,礼者,理也,义者,宜也。礼,即是中规中矩,中节有序,亦即要求生活合理化,规律化之义,即是正正当当

  • 文章中庸与中华文化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5卷 第3期  作者:張天生 出版时间:2003-07-01
    关键字: 中庸思想 中庸之德 孔子 董仲舒 中华文化

    自汉代立学,奉孔子为至圣先师;唐、宋以降,暨乎明、清,先后有大成至圣先师之尊称,其间盖二千五百余年矣。孔子之学术思想,原为集中华学术之大成,而为民族文化之中心。朝代历经更迭,而尊孔之教不易,盖真理必常存也。宋、清各代,以颜回、曾子、子思、孟子,配享孔庙,分别尊称之曰:复圣、宗圣、述圣、与亚圣。子思,为孔子之孙,受教于曾子,为「中庸」一书之作者。程子,颐,称之为孔们传授心法。且云:「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

  • 文章周公与中国文化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15期  作者:錢穆 出版时间:1980-12-01
    关键字: 周公 中国文化 史料记载 思想文化 中庸

    自有禹,而后有此人类之天下;自有周公,而后有此人类之中国:自有孔子,而后有此人类之敎化;则周公之所以为圣,而其在中国历史上之眞实地位,亦即据孟子之言而可想见其大槪矣。今载周公在中国史上之主要活动,及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要贡献,则应为其制礼作乐之一端。周公制作礼乐之具体设施,及其重大涵义之所在,在孔子时,殆不仅所谓心知其意,而必有可以确切指说,并又可以自信其能具体重见之于当世者。故中庸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纵以孔子之博学好古,在尧舜亦仅能祖述之,在文武

  • 文章(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何以将会广受世人之崇敬

    来源期刊:《綏遠文獻》 第26期  作者:前中華倫理敎育學會會長陳立夫 出版时间:2002-12-01
    关键字: 中华文化 进化论 西方文化 儒家思想 中庸

    整理,使之成为一有系统的人文科学体系,其原理见诸易经及中庸,其应用见诸大学,其详释见诸论语,及孟子复从而阐扬之。至于诗,所以道志;书,所以道事;礼,所以道行;乐,所以道和;易,所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孝经,所以道人类生命延续的大本;皆所以弘道与明德者也。惜乎由于文字的隔阂,使世人不易了解中国文化的崇高,而列强又利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采强凌弱、众暴寡的手段,以科学武器的优势,侵略中国,使中国成为列强的共同殖民地达一世纪之久,幸天佑中国,诞生国父孙中山先生,以

  • 文章杜著中庸本义序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26期  作者:陳立夫 出版时间:1985-07-01
    关键字: 中庸本义 杜为 相关言论 相关文化

    杜 为教授所著「中庸本义」,曾经本刋先后连载,现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有陈立夫先生序文,特将陈序登载,以飨读者。编者

  • 文章孔孟之教育思想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6期  作者:陈立夫  出版时间:1991-01-01
    关键字: 中庸之道 孔子 儒家文化 易经

    行,所以儒学遂成为中华文化之主流。二、孔孟教育以仁义道德奠其初基儒家,其实就是今日之教育家,它的任务是「树人」,亦可之称谓「树人的工程师」。工程师造屋筑路,首先要打好基础,否则建筑就不稳固,对人亦然。易经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是爱人,义是助人,其能知道爱人与助人者,始可称之曰「人」。人人如此,则正符合 国父之以「互助」为人类进化时期之进化原则。惟爱人与助人亦宜恰到好处(中),过与不及,均非所宜,故「礼」尙焉。惟如何能达到恰到好处?则有赖于「智」。故孟子

  • 文章(贰:论著)中国文化泛论

    来源期刊:《瑞金文獻》 第6期  作者:黃嘉煥 出版时间:1990-06-01
    关键字: 中国文化 文化定义 文化史 内忧外患 中庸思想 史料 三民主义

    字之狱。但均不敌中国民族坚韧的特性,中国文化博大的特质之融化而解纽。可见中国文化,不特是世界最古文化之一,他的源远流长,所及地域之广,人口之众,都非其他的古文化所可比拟。四、中国文化基础的根源儒家的中庸思想,为中国文化思想之主流,是中国几千年来政治、社会伦理的根本。此种思路脉络,均蕴汇弥纶于经书之中。领袖说:经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是许多放之天下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至理名言。诚然,中庸阐明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道理。大学讲「明善之要

  • 文章(壹、论著类)中庸为实践之德

    来源期刊:《瑞金文獻》 第8期  作者:曾守湯 出版时间:1993-12-31
    关键字: 中庸之道 中华民族 文化思想 黄帝 君子 实践哲学

    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以「中和」为其本质,殆由于「中庸」的文化思想涵育使然。此种思想,一贯相承,历久弥新。白虎通:「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又说:「黄帝始制法度,得道之中。」中国历史,自黄帝已灿然可考。司马迁作史记,自黄帝始,即以此故。黄帝时之文物制度,即以「中」以「和」为精神,已奠定此后数千年之文化基础。尧禅舜之辞曰:「允执厥中。」舜亦以此传禹。汤亦继之。孟子且曰:「汤执中。」周易彖传中提到「中」的地方凡三十三。要不外为「正中」,「时中」,「行中」,「柔

共17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