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三庆会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川劇喝班(二)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18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2-06-01
    关键字: 川剧 喝班 口诀 规矩

    两个字,其含义也极其复杂,假如懂得做戏的喝班(龙套),只要喝哦一声,就能够做出戏来。喝哦的声音大小,要分什么戏,什么情况而定。有的必须啦高了嗓子,声可如雷,表示虎威;有时候却只能轻微地「喝哦」一声,带一种敢怒而不敢言的相反作用。喝哦时是四个或者八个手下(喝班)一同喊,不论声音大小,必须一致,但有时也有些偷懒的不喊,那就减轻了气氛。后面第一个含义,是表示一个将帅的「虎威」:引述成都三庆会「取珍珠旗第四本第二场」狄靑上的排场来说明:「第二场帅堂景」(张忠推山子上

  • 文章劇聖康芷林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77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80-10-01
    关键字: 康芷林 剧圣 川剧 艺术

    川剧为中国戏剧的主流之一,谈到近代的川剧,大家就会想起康芷林,一般人尊之为剧圣。对于这位川剧造诣湛深,贡献最大的川剧前辈康芷林先生,一生事蹟,我所晓得的,完全得自「三庆会」杂录记要的资料,或从川剧前辈们平时在口头谈起。因为我没有看见过康芷林先生本人,我是在民国二十年二月才到三庆会。那时我才十岁,正逢成都花会时节,而康芷林先生已于前一年(民国十九年)六月二十九日去世。三庆会「百寿图」新页记载:康芷林会长因演「八阵图」陆逊困阵累倒!当即抬到后台落气,他临终

  • 文章川劇選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87期  作者:影士輯 出版时间:1969-11-01
    关键字: 川剧精选 高腔 薛艳秋

    阳告按:本剧为高腔,由三庆会名旦薛艳秋唱。(白)王魁贼呀!啊呀!(诗)祇说将心比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王魁一旦负恩义,呀,此情惟有上苍知。(昆头子)恨茫茫,苍天无极;尾呀呀,王魁贼……贼呀!(唱)好一比线断风筝,折开连理;银瓶坠井,梨花落地。想当初送君在南坡地,海誓山盟永不离。喜只喜春围侥幸跨鹤衣;他不该停妻又娶!诉不出这种悪气,把衷肠诉与那海神庙里。(白)前生作孽今生受,不是寃家不对头,焦桂英便是。想王魁上京之时,凭盟洗心,男不重婚,女不再嫁。而今抛弃

  • 文章川劇組織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100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0-12-01
    关键字: 川剧组织 五种戏班 七个半 戏班人物

    川剧在组织上可分为五种戯班,及七个半会,其他尙有检场、前后台管事等,玆就各种情形,略述如次:先谈川剧的五种戏班:即「坐城班」,「江湖班」,「落鄕班」,「草台班」,「端公班」是。这五种班,由于它的规模大小不同,人员的多寡不一,行头的新旧不等,所以其角色的优劣自然也是相差悬殊的。「坐城班」是专门在成、渝两大都市内演出的巨型班,如成都的「三庆会」(悦来戯园),「益宫」,「华瀛大舞台」,「成都戏园」,「春熙戏院」等;重庆的「章华」,「又新」,「一川」,「得胜

  • 文章三庆会与康芷林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41期  作者:周慕蓮  出版时间:1974-05-01
    关键字: 康芷林 川剧 《生子上路》

    编者按:在我国剧种之中,川剧以格律谨严,变化多端驰名。特别在淸末民初,出了一位优秀的小生演员,名叫康芷林。因为当时的康有为有圣人之号,四川人就把康芷林也称作康圣人。大家公认康芷林的戏德、剧艺,在在出人头地,超凡入圣。三庆会就是以康芷林为首的一个戏剧团体。本文作者周慕莲,工旦角,人称四川梅兰芳,又有个外号「表情种子」,会和康芷林同台演出。「三庆会」是川剧艺人最早自办的一个戏曲团体,民国元年在成都悦来茶园成立。当时由康芷林、萧楷臣、唐广体等老师傅,邀约

  • 文章川劇起源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92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0-04-01
    关键字: 川剧源流 胡琴 皮黄腔 梆子 花雅二部

    洋琴调,腔口似觉新颖,而调子还是换汤不换药,像天籁唱的「马巍坡」便是。但平心而论,不管皮黄与梆子怎样改进和变化,大多数人还是爱听高腔。三庆会蜀康杂录记载:乾隆初年,蜀班大盛于京都,(北京)因蜀班具花、雅两部腔调,包罗万象,在做工,唱工、武工、剧本上,都称盛于当时。那时入京的戏班,是集各地方戏剧优伶人才之大成,因而在一个戏班中的籍贯很是纷歧,腔调亦集各地方腔调之总汇,在一个戏班中,无论人员与腔调,似无地域之分,也许就是戏班竞争的纷起时代。靑木正儿著

  • 文章川劇鑼鼓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97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0-09-01
    关键字: 川剧锣鼓 川剧高腔 抓锣鼓 改良川剧研究班

    出身三庆会的伶人,都知道「唱戏必须懂得锣鼓」重要性的道理,因为懂得锣鼓,至少有个好处:(这是依据成都三庆会会章之一)㈠台上一切唱做不会慌张,进退步伐得有准备,更因而可以临危应变,借势讨巧。㈡知道该唱的时候就唱,该作的时候就作,该等锣鼓的时候就等,不会发生破坏剧情的气氛。㈢对剧中身段表情,能与锣鼓的节奏协调配合,不致搁在锣鼓外头,或是「碰锣鼓」。这是懂得锣鼓的大好处。有人说贾培之很会「抓锣鼓」,其实他向那里去抓?与其说他会「抓锣鼓」,不如说他懂得锣鼓,唱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