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七夕乞巧共返回1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泉州民間風俗談

    来源期刊:《晉江雜誌》 第21期  作者:王大維 出版时间:1977-01-01
    关键字: 岁首日 上元花灯 清明粿 祭江 七夕乞巧

    的人或一些有钱者,把几根大杉木抹上油脂,放在江心飘浮,上面放了几头十来斤重的小猪和几十只鸭子,让会游泳的人泅水到江心去捕捉,谁捕捉到甚么就得到甚么,但不准动用任何工具或船只。五、七夕乞巧七月初七日,俗称「七夕」,说是「织女暂诣牵牛」。相传牵牛要娶织女为妻,向天帝借两万钱下聘,后来,他没有钱清还这笔债,天帝拍案大怒,把牵牛贬在营室中,传谕每七天让他们夫妻相会一次,报讯的喜鹊报错了,说成七七,变成七月初七,一年祗许见一次面。闽南谚语有一条「喜鹊报错喜」,可能

  • 文章七夕漫谈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3卷 第8期  作者:鄭祥鼎 出版时间:1991-08-10
    关键字: 七夕 乞巧节俗 文献记载 七夕传说 天宝遗事 天文星座 汉诗

    一、农历七月七日,称为七夕,在我国岁时会令上,属七巧节,七月也称巧月,在民俗文化上,也别具风格。据久远流传的民间故事,说是夕,为天上牵牛织女两星,一年一度,在天河鹊桥上,相会欢聚。旧时民间女子们,欢喜在月下,对牛女双星做乞巧活动,在庭中摆设香案,陈列生花瓜果香粉针线等物,吿祭牛织仙侣,表达其朴素的心灵,祝福双星仙侣的幸福,并向其乞巧,冀求自己针艺精巧,智慧高,容貌较好,请双星玉成她的愿望。每每当场对月穿针线,如得穿进,则窃窃自喜,认为针绣艺巧的佳兆。乞巧

  • 文章七夕话俗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30期  作者:吳宏仁  出版时间:1977-07-15
    关键字: 风土习俗 七夕 乞巧节 历史

    农历的七月初七日,俗称「七夕」,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传说是牛郞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在传统性的许多节日之中,它是最富有「罗曼蒂克」气氛的。在古老民歌「诗经」的「小雅」「大东篇」中,提到「织女」「牛郞」等名词,这年代是早在公元前的一千一百多年。传说的织女,乃是天帝的孙女,住在天河的东边,她非常勤劳的纺织。连打扮自己的时间都没有,天帝看她寂寞,允许她嫁给河西的牛郞,结婚以后,小夫妻的感情很好可是每天谈情说爱,牛郞忘记了耕田,织女也懒于织布,双双荒废

  • 文章谈「乞巧节」故乡的风俗及其星座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5卷 第8期  作者:楊仁初 出版时间:1993-08-10
    关键字: 乞巧节 七夕 牛郎 织女 少女

    今年国历的八月二十四日为农历的七月初七,古时以七月为巧月,七夕为巧夕,俗称「七夕」或「乞巧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制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郞,嫁后,讵遂废织絍,天帝怒,则责令归河东,惟每年七月七日夜,准其渡河一会。」因此办有牛郞织女相会的传说。这一对牛郞织女,是在爱河里受尽了折磨的痴情儿女,加土了灿烂的银河和神祕的鹊桥,曾有墨客诗人们将他们当时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如古诗「咏七夕」中曾写有「迢迢

  • 文章遐思槿葉濯髮的古韻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353期  作者:鄭傳良 出版时间:1998-08-10
    关键字: 七夕节 乞巧游戏 木槿 皂角树 江南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女儿节」;同时,也是广为流传的牛郎和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日子。是日,民间的妇女们,为了过「七夕节」,有乞巧游戏活动,以「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贺「双星」(牵牛、织女),出嫁的女子赶回娘家,以及槿树叶濯发等事项。笔者多年来,觉得昔时妇人「槿叶濯发」的意境很美,一直遐思柔婉清丽的江南女子,半蹲在溪石上面,足边放一盆澄碧的槿叶液汁,微侧着头,轻拢慢揉,款款而洗;那一挂浓黑的长发垂至水里,末梢随溪流水藻菁苔一般

  • 文章无锡的传统节令风俗——七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322期  出版时间:1996-08-20
    关键字: 传统风俗 七夕 牛郎织女 乞巧 红指甲

    阴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牛郎、织女星在天河两边,银河之东有一颗亮星,旁有两颗小星,这亮星就是牵牛星;河西有极亮之星,就是识女星。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我国可说是家喻户晓。千百年来人们对牛郎、织女的悲惨遭遇寄与深切的同情。相传七夕之夜人间喜鹊都上天去搭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据说七月初七这一天喜鹊很少,第二天鹊尾都秃了。故古诗说:「寂然香火灰,鹊散渡桥空。」七夕风俗中流传最久、最广的是「乞巧」。这天晚上,少女纷纷结彩

  • 文章七夕乞巧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365期  作者:祖蔭 出版时间:1999-08-10
    关键字: 七夕 乞巧 牛郎织女 《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中的名句,抒发了唐明皇与杨贵妃在七月七日夜里密约誓心的情景。唐代宫廷与民间,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和闺女乞巧连在一起,就更加热闹欢快了。「家家闺女,对镜梳妆,遥望银河,朝月穿针」,这就是乞巧;「针孔小,丝线细,月光微,夜风大」,这姑娘们如能顺利地把线穿过针孔,叫做「得巧」,得巧的姑娘当然高兴得欣喜雀跃了。乞巧之风,宋代最盛,这与宋太宗的提倡有关,他曾正式下过诏书,定七月七日夜为「七夕」可见其郑重

  • 文章台湾的「七夕」习俗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37期  作者:君實 出版时间:1988-08-01
    关键字: 七夕 七星娘娘 乞巧节 乡土风俗

    农历七月七日为「七夕」,俗以为七娘妈诞辰,称「七娘妈生」;又俗以七月为「巧月」,七夕又名「巧节」。相传是夕牛郞织女一年一次相会。七娘妈为儿童之守护神。民间信仰此神,乃以为十六岁以下儿童,均受七娘妈之庇护;即于儿童周岁前后,往寺庙祈愿七娘妈,或注生娘娘、观音妈、妈祖等,请神加护,而以古钱或银牌、锁牌,串红绒线为絭,悬于儿童颈上。至成年,则于「七娘妈生」此日「脱絭」,往寺庙供拜面线、粽类,答谢多年来的加护。是日,家家户户为祈求子女长大,祭拜七娘妈,于黄昏

  • 文章七夕漫谈

    来源期刊:《温州會刊》第7卷 第4期  作者:鄭祥鼎  出版时间:1991-08-10
    关键字: 七夕 风土习俗 乞巧节 神话传说 历史

    一农历七月七日,称为七夕,在我国岁时节令上,属七巧节,七月也称巧月,在民俗文化上,也别具风格。据久远流传的民间故事,说是夕为天上牵牛织女两星,一年一度在天河鹊桥上相会欢聚。旧时民间女子们喜欢在月下对牛女双星做乞巧活动,在庭中摆设香案,陈列生花瓜果香粉针线等物,告祭牛织仙侣,表达其朴素的心灵,祝福双星仙侣的幸福,并向其乞巧,冀求自己针艺精巧、智慧高、容貌姣好,请双星玉成她的愿望。每每当场对月穿针线,如得穿进,则窃窃自喜,认为针绣艺巧的佳兆。乞巧活动的玩意儿

  • 文章古人的七夕

    来源期刊:《嶺南特訊》 第357期  作者:張永生 出版时间:2013-09-01
    关键字: 乞巧风俗 牛郎织女典故 七夕诗作 王氏女

    长期被天河所阻隔的恋人。自古以来,心灵手巧的女性都各备受人们赞赏,南朝皇帝梁简文帝有咏诵穿针乞巧之句:「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七夕穿针》)「疑月」、「恨风」表现了穿针女想尽快将彩线穿入针孔的急切心情。南朝梁时的诗人刘遵、刘孝威也各有《七夕穿针》诗一首:「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花抽一缕,举袖弄双针。」「缕乱恐风来,衫轻羞指现。故穿双眼针,持缝合欢扇。」前诗写穿针女子于花前月下,以穿双针争强斗巧。后诗中的女子于七夕穿针则不尽乞巧,更重要的是向织女祈求

共11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