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蕲春县旅台鄕亲八十四年春节团拜,于二月五日(农历正月初六日)假台北市武昌街鼎富楼召开,举行祭祖、团拜、颁奖、餐会及摸彩等活动。今年过年前后,一直是春雨绵绵,但到了开会这天,一早便阴霾渐散,太阳展露出温暖的光芒,直是天公作美,象征我蕲春旅台鄕亲新春行好运,万事皆吉祥。一进会场,便见到大红纸上书写的引人注目的对联:蕲福趁新年,广邀桑梓懿亲,畅敍家常,喜听鄕音未改;春王当正月,敦请全邑耆宿,共襄盛典,欣看仪礼传承。这副春联是熊振球鄕亲,有感而发的力作
-
癸亥元宵的前夕,也是七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星期六)下午,绵绵的细雨,像一条条的长线,把南中北部的鄕亲,统统牵引到台北市中山堂复兴厅,欢聚一堂,举行蕲春旅台同鄕联谊会。远驻金门的杨世英鄕兄未克参加,特来电致贺。一座长方形的复兴厅,大幅金字会额,横挂上壁,正中间设「蕲春同鄕历代祖宗灵位」,庄严肃穆,同鄕们在理事长石补天将军主祭下,向如在其上的祖先行三鞠躬礼,并对一年来去世的鄕亲,高世雄、章亦文、陈美元、张揆、夏同和五位默念一分钟。石理事长致词:首先欢迎远近鄕
-
吾县蕲春,曾有一种民谣叫「十二月之标」。标者,指标也。它应该指的是景物,也可以说是一种特色。按十二月之标,即指农历一年十二个月之景物。不知是那一位作者,早把故鄕十二个月的景物,按月作成歌谣十二首,广为流传熟唱。笔者在十一二岁时,亦能朗朗上口,唱得津津有味,随后年事渐长,重在读书,就没有再唱,现又离家三十余年,根本把它忘得乾乾净净,连一首完整的句子,也唱不出来。但每首的形式与词意,都还记得。它的词意,是把吾鄕一年十二个月景物的特色,介绍得淸淸楚楚,这是多么
-
前言时间过得眞快,发起倡立蕲春旅台同鄕会,并连任一二届理事长石炼公,曾于民国七十四年编印旅台鄕亲通信录迄今已届十年。兹因新生代快速成长,住址异动频繁,为因应联系鄕情之需,重新编印旅台鄕亲通信,实为当务之急。「水是故鄕的甜,月是故鄕的圆」为炎黄子孙优良传统,近代由于世界有识之士,肯定我中华民族「吃菓拜树」的美德,而掀起「寻根」运动,形成时代的潮流。何况我们故鄕——蕲州(春)占天时地利,拥名山巨川,各种资源丰富,历代贤能辈出,眞是到了蕲州(春),爱上蕲州(春
-
在我启蒙的时代,科举早已废除;但新式学校尚未普及,大概在民国二十年前后,我们乡下一般学生仍在读私塾。私塾只读经书,吟诗作文,和练习写字。没有课外读物,只好自己抄些文章来读,使我较为深刻的,便是那篇《不进学赋》。在清朝末年,我们蕲春县中乡,有位读书人绰号叫陈细怪的。人聪明伶俐,风趣滑稽,文章写得很好,就是进不了学。因此,他写了一篇《不进学赋》,来发泄胸中的怨气。在民国初年,凡是本县的读书人,没有人不知道陈细怪,也很少人没有读过那篇《不进学赋》的;至于陈细怪的真名
-
蕲山蕲水,故园风情犹在沐;春光春色,蓬莱景物最怡人。这是蕲春旅台同乡会会场的一副对联,联首嵌入「蕲春」二字,对仗工整,托物寄意,故土乡情,骨肉同胞,表达了蕲春旅台乡亲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念之情。蕲春是我国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也是著名的「教授县」。这里南临长江,北依大别山,山青水秀,地灵人杰。曾任蕲春旅台同乡会第一、二届理事长的石补天先生说,水有源,无源则流不远;树有根,无根则树不茂。人类之源与根就是祖先,而今我们的祖先都在大陆。缩小范围说,吾辈
-
一般对同鄕的称呼,对年长者,多称鄕长鄕兄。对年少者,多称鄕弟或鄕晚,两者统称为鄕亲,很少听见称为鄕贤。然本文独称吕启文先生为鄕贤者,盖以其才德俱备而又过世之尊称也。吕启文鄕贤,为湖北省蕲春县人氏,生于民国前八年七月二十日,世为漕河鎭吕大河口望族,祖父熊镛,父亲渭洋,均曾入泮,夙称书香门第,富礼之家。母亲王太夫人,于大陆沦陷前犹在。吕鄕贤娶同庚郑氏为妻,生子纶俊,高中毕业,耕种维生。长女芸英适王,次女菊英及妹均陷大陆,存亡莫卜。吕鄕贤少年读完旧制小中学,并
-
湖北蕲春旅台同鄕,去年农历新春,在高雄举行联谊团拜。当天有从屛东来者,有从台南来者,有从嘉义等更远处来者,席开三桌,一伙蕲州人,果多果多。会见了不少同鄕,互相认识了一些新朋友,眞是大家恭喜,新年快乐。饭后推举几位同鄕去楠梓荣民医院向老鄕长田汇东先生拜年。因为去年同鄕新年团拜互相见面,都感觉是很有意义的联谊活动。所以嘉南高屛地区蕲州人,在年尾年头又互约新年再见。乃由王文卿鄕长分别通知,约请蕲春同鄕于六十八年二月四日上午十时,在高雄市远东百货公司六楼茶会
-
江流曲似九廻肠。」故鄕蕲春,县城虽然贴近长江,那里的江流,没有九廻肠那么曲折,但也不像「千里江陵一日还」般的水流急迅轻快,因为长江的形势,出了三峡,直到湖北东部入安徽省境,除了田家鎭,再看不到甚么奇巖险隘,水流一直平缓,可以航行各种式样的木船。到达蕲春,江形虽然也是曲曲折折的,因为水平面宽广,两岸距离有四、五公里,从南岸到达北岸,木船渡江来往一趟,常需航行一个上午,江面九廻,流速并不怎么迅急。走出县城南门,步抵江沿,一块巨石,方圆数十丈,横磊江心,形成
-
十五世祖震公,核与我故鄕蕲春,竟然完全一致,我杨家既如此,台湾所有「百姓」,莫不若是。海峡两岸,隔绝四十余年,造成骨肉乖别,亲情分离,这是时代的悲剧,于今,理应两岸一条心,藉种种之交流,来缩短彼此之差距,期恢复同情之情谊。讵料,迷信覇道之辈,执意诉诸武力,似此煮豆燃箕,同室操戈,何其灭绝人性!而别具用心之徒,妄吠台湾独立,更是豺狼枭獍,数典忘祖,实乃丧心病狂,此两者,均置百姓于水深火热,陷民族于万刼不复之地,皆为我全体中国人,所一致唾弃。重修氏谱,是要寻根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