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子宇的六个儿子,也一律封为公。他的父、母已死不封。将同一祖父的一律封为侯,同一曾祖父的封伯,同一高祖父的封为子爵,同一玄祖父的封为男爵。刘氏唯一的封赏,即孺子婴,被封为「安定公」。㈥「新政」改革:王莽篡汉成功,若能尊重汉朝制度,重用刘氏人才,约束王氏权力,互敬和睦相处,懔于全国人民对安汉公的希望,谋求福祉,岂不隐座皇位,应无疑义。孰知他自寻烦脑,把汉制改得面目全非,还自诩为「新政」。诸如:1.农业:土地国有,无田者授与,并严禁奴婢买卖。2.政制:设六筦五均
-
时聪颖,跟他父亲学习儒术,颇受他父亲儒家思想影响,于西汉成帝时受王莽推荐,出任侍中(中级事务官)地位甚为显贵,刘秀名即此时所改。继而奉成帝之命校勘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以完成其父刘向之前业。刘秀(刘歆)于是研纂群书,再完成七略:就是辑(各类书籍之总要)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占卜、预言之书)略、方技(医药之书)略、上奏成帝。另述诸子分为九流,就是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为九家。经藉目录自是始。并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
-
王莾簒奪漢位,自稱爲皇帝,改國號曰「新」,因政治無方,其晚年,旱蝗之災,連年不絕,民不聊生,饑民相聚而起,山東及淮水下游的赤眉(他們把眉毛塗土紅色,以別於官軍),及湖北荊襄(京山縣)一帶,有新市人王匡、王鳳等,羣起抗暴,王匡聚衆在綠林山(當陽縣境內),旋到南陽,號稱新市兵;又有王常在南郡(江陵縣)起義,稱下江兵;另有平林(隨縣東北)人陳牧等,聚衆響應下江兵,新市兵,號稱平林兵。他們全是饑餓的農民,當然缺少軍事知識,政治宣傳,組織不健全,軍紀也不會好;竟憑...
-
从敎以来,每次讲到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课文,文内引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这段文章。我就将王莽在枣阳撵刘秀,民间传说的历史故事,讲给学生们听。一方面启廸他们对历史的认识,二方面培养他们崇德贵节的品操。当王莽时代,南阳舂陵(今湖北枣阳县境)地方,住着一家汉皇室的后裔,兄弟三人,长兄刘缩,二弟刘仲,三弟刘秀,他们是汉景帝之子,长沙王刘发的五世孙,在地方上很有声望。刘秀为人温柔谨愼,安分守己。他曾经游学长安,看见京师里执金吾(巡察京师之官
-
汉光武,姓刘,名秀,字文叔,又字茂,南阳蔡阳人(今湖北枣阳县),汉哀帝建平元年(民国纪元前一九一七年),生于济阳宫,就是汉武帝的行宫,他是汉室的苗裔,汉高祖的第九代子孙,当他在九岁的时候,生父南顿君刘钦就死了,靠叔父抚养成人,他有两个哥哥,大哥刘縯,二哥刘仲,光武在青年时代,正是王莽篡汉的时期,他在家经营农业,对于耕耘工作,非常精熟,主持家务,有条有理,因之,家里的生活很充裕。光武的性格是聪明于中,谨厚于外,是一个随机应变,临危不惧的人。后因年岁饥荒
-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若使当年身便死,千古忠侫有谁知。一、前言西汉末年,王莽工于心计,矫情处世,博得民心,但暗中却包含政治阴谋与野心,在掌握权势后,为巩固地位搞得天下大乱,人民才看清楚王莽的真面目。汉皇室后裔刘秀,替天行道,揭竿而起,恢复汉室,为天下人讨得公理正义。二、剧情简介汉皇室后裔刘秀,奉兄刘縯之命到长安留学,一日在街上巧遇王莽之子王获。王获因细故误杀一名奴仆,安汉公王莽竟「大义灭亲」,当众在长安市上逼王获自尽偿命,因而赢得大公无私,执法
-
姬。刘家虽是皇裔和宦家,但刘秀兄弟姐妹,都有不幸际遇。如刘縯为更始帝刘玄所杀。刘仲、刘元死于王莽讨宛城之役。刘秀更是历尽艰险,再兴汉室。刘秀的姐姐刘黄也因早寡,有禄无福。刘秀九岁丧父,幸赖时任江苏萧县的叔父刘良收养。刘秀幼年,曾习农耕,并去西安拜中大夫许子威为师,硏习经典,略通大义,对其治国理念,颇有影响。后因接济困难,又弃学到宛城经商。天凤三年,王莽篡汉,天灾人祸,人心思汉,到处组军反抗。至地皇三年(西元廿二年)时年二十八岁的刘秀,也开始与乃兄刘縯在家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