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库收录台湾地区期刊,为给研究者提供原始资料,本库保存期刊原貌、未删改,不代表本库认同作者的观点和用语,请鉴别!
淸末以来,洋学代替了八股文,洋学堂出身与以前的科擧有相等的重要,成为任事作官的一种资格。所以洋学学生名录,应与科擧时代的科名录鄕会试齿录等量齐观,都是史料。」这是房兆楹先生编辑「淸末民初洋学学生题名录初辑」的「前记」,这项题名录的内容如下:㈠日本留学中国学生题名录(一九〇二—〇三);㈡京师大学堂同学录(一九〇六);㈢京师大学堂旧班师范毕业生题名录(一九〇七);㈣淸华学校同学录(一九一七)。在这四种「题名录」里面,四川籍的学生不少,把他们分别录出,可供
逊淸末叶,朝野竞尚洋务,而洋学堂以兴,并按学制高下,有所谓洋进士、洋擧人、洋秀才之别。入民国后,风气渐开,洋学改称新学,然亦有称之为洋学者,如余入读小学之际,即曾为戚族以洋学堂学生戏呼之。当日民间用品冠以洋字者颇多,若洋布、洋火、洋油、洋灯、洋马儿等,则为最习见者也。日昨与内子偶话及此,内子曰:「然则容闳辈将何以称之?」余曰:「淸季于放洋学生之得有硕士学位者,美称为洋翰林,见之于当时公牍。」曰:「蜀人有洋进士、洋翰林否?」余曰:「未之知也。」因念曩读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大陆赴台之各省市同乡会文献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您当前的IP是: Processed in 0.075 second(s)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08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 京ICP备06036494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