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年時期沈先生於淸光緖廿二年(西元一八九六)生於湖北宜昌老家。幼年的生長環境對他影響極大:「我做學問的志趣和方向是小時在無意中決定的;我行爲品格的型態也是在十五歲以前,便大致定型。陶冶我的力量,是家庭的生活、祖父的言行、同故鄕的環境。」影響他最大的有兩點:其一、祖父。其二、家鄕的風土人情。其實,這是二而一的整體。祖父是中國大傳統的身體化身,家鄕的風土人情則爲小傳統,化爲一體,適足以代表中國傳統最優美動人的一面,而且這一切都是活生生的生活,不只是抽象的理論...
-
我认识沈刚伯先生,大约是在民国廿三年间,当时我在南京奉命筹备国立中央图书馆,刚伯则执敎于中央大学。不过我对刚伯却是闻名已久,早时常听到朱骝先先生及友人伍叔傥先生谈起,只是尙无缘识荆而已。骝先先生对刚伯极为推重,诩为奇人,谓其学贯中西,博通古今,识见高迈宏通,人所难及,但不知其学问之所从出,不知他究竟读过了些什么书,所以骝先先生于二十一年出长敎育部时,曾邀任北平师大校长,被刚伯婉谢。我正式与刚伯订交,即是经由叔傥介绍的,此后因同参加了一个友朋间定期举行
-
沈刚伯 遗作我是一个「既无伯叔,终鲜兄弟」的人(这个「弟」字是照今日通行的口语,当做纯阳性的名词用,不包括「女弟」在内;因为我还有一个比我小十岁的妹妹),所以从小就得到家人的特别爱护敎养。四岁左右,先祖便亲自敎我认字,发蒙的书是「史鉴节要」——一本讲中国史的四言诗。他开始每次敎我四句,然后由四而八,而十二,以至一次二十句。早饭后,他先敎我每个字的发音和意义,再就逐句讲解,带着我唸。等我唸顺了口,便另外用纸把那些字随意底一个一个写出来让我认,字都认得
-
史学大师沈刚伯先生,于中华民国六十六年七月卅一日因病在台北市逝世,享寿八十一岁。沈先生不仅是享誉中外、学识渊博的史学家,更是深受世人景仰、学子敬爱的敎育家。在他八十一年的生命历程中,有六十年献身于杏坛,可以说成年以后,没有一天离开过学府生涯。经师人师,永为世人怀念。先生谢世之后,倏焉五载,「沈刚伯先生文集」近由中央日报出版部印行。「文集」全文七九二页,分装两集。内容分为「历史」、十七篇。「哲学与文学」、廿四篇。「敎育」、十九篇。「世局」、廿一篇。「记事
-
幼年時期沈先生於淸光緖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九六)生於湖北宜昌老家。幼年的生長環境對他影響極大:「我做學問的志趣和方向是小時在無意中決定的;我行爲品格的型態也是在十五歲以前,便大致定型。陶冶我的力量,是家庭的生活、祖父的言行、同故鄕的環境。」影響他最大的有兩點:其一、祖父。其二、家鄕的風土人情。其實,這是二而一的整體。祖父是中國大傳統的身體化身,家鄕的風土人情則爲小傳統、化爲一體,適足以代表中國傳統最優美動人的一面,而且這一切都是活生生的生活,不只是抽象的理...
-
我「糊涂斋」壁上悬有立轴一幅:莱茵佳酿水晶厄,耳热酒酣共论诗,我致君歌同快意,相逢转恨十年迟;祕方煮酒满庭香,袋鼠尾肥炖作汤,出得门来人半醉,柏林郊外月如霜。字是沈刚伯先生写的,诗是民国五十四年他到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讲学时写的。字和诗同样潇洒,我尤其欢喜最后两句:「出得门来人半醉,柏林郊外月如霜」。刚伯先生自由大学讲学一年,讲的是「中国文化史」,并写有讲稿。这可能是刚伯先生敎书近一甲子,唯一写讲稿的一次。他上课没有讲稿,作学术讲演也没讲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
-
沈刚伯先生的逝世,匆匆已届一周年了。沈先生生前受人崇敬,身后永留去思。社会各界,尤其是敎育界和学术界的人士,对沈先生都有着一种无限的怀念。沈先生身后虽不寂寞,但这一年来,在各种报纸杂志上所能看到有关纪念沈先生的文字,相形之下,似乎觉得稍嫌不够一点。现在周年纪念,转瞬即届,沈夫人曾祥和敎授要我也写一篇文章。我感到义无容辞,当即满口答应下来。其实去年今日,我本来自动就要写,所以搁笔三年,而又日为冗牵。近一年来,更是公私交瘁,心力俱疲,遂益静不下心来写。而手边
-
孙文学说及孔子系辞传改正敎科书,确定伏牺为中华文化之创始人及中华民族之始祖,以往一般文献所称「黄帝子孙」,殊不合逻辑,应改称「牺黄后裔」,较为适宜。二、各大公共场所应设伏牺室,以宣扬中华五千年文化事迹。文复会五月四日分函沈刚伯、钱宾四、高小梅(中硏院)、陈槃庵(中硏院)几位先生提供意见。五月十九日刚伯先生覆函:⒈六月十六日大函敬悉。⒉十翼非孔子之作,至欧阳修以至时贤论之者多而且详,不必赘述。所谓系辞者,其中有很多「子曰」,岂有孔子著书,自称「子曰」之理,且满篇
-
台湾大学历史系敎授沈刚伯先生本(七)月八日早上十点钟,在大专学生活动中心,发表退休前的公开演说。掌声方歇,他用浓浓的湖北口音缓缓地说:「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各位老朋友,靑年朋友」就这様,他开始退休前最后的一次公开演讲。沈刚伯七十八岁了。他在讲台上站了半个世纪。如今他将退而家居,卸下传道、授业、解惑的担子。昨天的演讲会,是他的学生们安排的。他们选择这种聆听敎益的方式和老师惜别,替代世俗的「欢送会」。台上,沈老敎授正滔滔不绝的阐述他的观点。飃逸的白发
-
編者按語:沈先生爲吾鄂宜昌人,爲當代名敎授,不獨桃李滿天下,而且對我國學術界的貢獻,厥功至偉,「天將以夫子爲木鐸」,沈先生可謂當之無愧,故特將本文轉載,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