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库收录台湾地区期刊,为给研究者提供原始资料,本库保存期刊原貌、未删改,不代表本库认同作者的观点和用语,请鉴别!
台北市曾擧办过几次很成功的戏剧季、西安在民国十一二年也大大的热闹了一阵子。易俗社,三意社,正俗社,秦钟社等跟「四楞子」的跑台子,二华的迷胡子,碗碗儿、线线儿,八个娃、曲子以及二黄等戏曲表演,各家争鸣,好一个承平的岁月。由于淸末,一般士宦人家玩「戏子」之风几遍于全国,我陕西几位有识之士,遂以学校制,沿用科班的敎育方法,以移风易俗为宗旨,来净化这股歪风,乃于废淸宣统二年成立易俗社于西关,聘请了多位杰出的演员为敎师并参加演出,旦行有刘杰民,陈雨侬(德娃、王天民
秦腔在大陆西北民间广大地区之流行,历久不衰,其艺术价値获得肯定,前几年西安秦腔社曾赴日本访问演出,并曾巡回大陆各地演唱,盛况空前,深得各方人士赞赏,获得好评,目前西北各省电台每周有固定之秦腔节目,并发行有录音、录影带广为传播。各县市均设有秦腔剧团,民间有自组之团体,惟在西安有秦腔大本营之称「易俗社」,因票房差已不经常演出,艺人均下鄕巡回演唱,检讨原因是受电视传播影响很大,一般人多愿在家中欣赏,不去戏院观看,和台湾目前国剧演出情形一样,社会形势变迁。人们
十一个;民国以后有「陕西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正俗社」等十五个秦腔班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陕西戏曲硏究院」,秦腔一、二、三团,五一秦剧团等团体。陕、甘、宁、青、新大中小城市有国营剧团,特别是陕、甘两省每县,市都有秦腔剧团。近百年来名闻西北的著名艺人陕西有十八红、党甘亭、刘立杰、陈雨浓(外号德娃)王文鹏、王天民、李正敏、毛金荣等。甘肃有郗德育(麻子组)、李夺山(外号十二红)、唐华(俗名唐待招)等秦腔表演艺术家对秦腔的发展和革新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大陆赴台之各省市同乡会文献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您当前的IP是: Processed in 0.054 second(s)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08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 京ICP备06036494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