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人著述简介之一「台湾文化源流」著者为毛一波先生,该书曾由台湾省新闻处一版至三版。另有省文献会新印一版出版,是一本硏究台湾文化不可多得的书。毛一波先生是所谓二十年代或三十年代的作家。那些时他曾发表过不少的作品,写了七八本专书。而其内容,如不属于社会科学的,即偏于文艺方面。其实,进入三十年代,他的职业是新闻记者,只兼任㸃院校的课,所写多为应时应景之作,中经二十年之久,毛先生几乎没出过任何专著了。一波先生来台以后,进入台湾省文献委员会(那时省文献会直属省府
-
唐君毅先生,为学本从西方哲学入手,而以之反观民族传统之文化,沉潜体味,乃深知传统文化之精深博厚,其可贵处尤在圣之相传而深入人心之道德理性与文化意识。唐先生以此深信中华文化秉其和平,悠久之特性(唐先生尝谓西方文化之价値在成就自由,平等之理想;而中华文化之价値则在成就和平、悠久之理想。),必永存而不亡。而唐先生亦即凭此大信(坚强之文化意识,握其玄珠(自作主宰之道德心灵),而得以出入上下数千年之文化遗产中,穿透其汗漫庞杂,厘淸其曲折变形,同情其僵化变质,疏通其
-
不若哉!(七年与某同学)耶稣说恶苗结不出善果,文化运动也是一样。欲求文化运动有很好的成功,首求努力文化运动的人有很好的人格?否则根本一坏,其影响所及,无有不坏。到了坏的地步,就无论提出何种形式上的办法,都是为坏人所传染,为坏人所利用。那时候整个社会的人,只好都在文化运动旗帜之下,外面打起招牌,内面以坏就坏,其祸水之蔓延,恐怕比魏晋淸谈之流毒还要利害!(九年与邵力子)嗟乎!嗟乎!今日世界如斯之蛮横,社会如斯之黑暗,人心如此之冷酷,是非如此之顚倒,吾侪以贫苦孤直
-
气,壮怀未效俗庸迁。(注)学长卒业武大前,曾肄业北大;余则武大卒业后曾肄业北大。余以文学院首选考入武大,卒业时获文学院奖学金(全院仅一名)。嗣以文院硏究所史学部首选考入北大,复膺卒业前初试首选。惜初试考毕次日,倭军已犯我芦沟桥,非然者,余尙可在平作稍久留也,思之惘然!出版著书难两兼,宏扬文化理丛残。著书愧我频中辍,出版羨兄正向前。难得光阴六十年,兄为始满我迟三。继续十年犹未老,万千朋侣共擎天。坡心小住坡心故相宅,池沼映园林。绕树花争发,靑柯耸入云。草萋思旧主,屋
-
川剧源远流长,其发展先于国剧(京戏)。川剧剧词,优于我国各地方戏剧,有浓厚之文学气氛,亦为文化界人士所公认。民国以后,有若干脚本,经过成都五老七贤,荣县赵香宋等人之润色,益臻完美。民国二十年以后,上海百代公司、胜利公司等所灌制之川剧唱片,又经名家删节,文词简洁雅驯,而无损原剧情,又足征川剧在渐次改进之中,而不可忽视者之一。川剧关联四川文化,也关联大西南川、康、滇、黔四省文化。贵州剧只就川剧去其帮腔,云南剧则于名目上有方言之异,如「抢伞」易名为「抢雨盖」等
-
抗日圣战中,四川同胞的输财输粮,征兵征工之数量和成绩为各省之冠,回念八年中,敌寇深入,人力物力损失重大,四川古称天府为国力之根源,故能支持政府安度艰危,获致最后胜利。其对国家贡献之伟大,自当永光史册,奕叶不磨」自无赘述。吾人应就四川抗日精神文化特质来探讨:有形的战时实体层面—四川征兵叁佰陆拾万、募兵柒拾万、征劳工贰佰伍拾万,全国各主要战场皆有川省兵员参与作战,当时有无川不成军的美誉。川陕、川滇、川湘、川黔四大公路,梁山、新津、彭山、广汉、温江、德阳六大机场之能
-
事实所必需,不注何妨。不过,纂辑为文、最重剪裁、贯串、考订,取舍。尤于政敎方面的史籍之学,必须特别注意。以古为鉴,以之资治、意即在此。否则郢书燕说,依样传钞,则没有不为前人所欺或所误的。古人讲修史要有才、学、识三长乃至史德等,很具道理。由整个中国的历史(其内容即是文化)记录看,那些记录虽起于官家,成为官书,但细加硏究,则其来源,乃多为地方文献的采择。诗之十五国风,史之百二十国宝书,不正是一例吗?再则人羣由民族而部族,而国家,端赖各地方文化之发扬,藉以形成更高
-
一、石纽期四川一地,在先史时代,其文化情状,可考者惟传说和神话。即在原史时代,其记载亦不详确。至历史时代,眞象始明,史实乃显豁无遗。宋时李文子说:「蜀在禹贡,一梁州尔。文王兴于歧西,而从武王牧野之师者,乃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说者谓文王化行,江汉之所被,信矣。」又说:「三代以来,秦得蜀以并诸侯,汉高由蜀汉以定三秦。诸葛孔明三分天下仅有其一,而伸大义于季汉。非以其地西接崤函,南连荆吴,扼关河之胜,则为右府之固,合吴蜀之长,则据上流之重,险要虽
-
四川从远古到秦代,都是一个独立国家,且很早就有它自己的文化。不过古代只称巴和蜀,不叫四川而已。李白曾在「蜀道难」里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汉通人烟。」其实,根据历史记载,巴蜀与中原发生文化关系,当在唐、虞之际,因大禹治水,以巴蜀属之梁州,「禹娶于蜀山氏,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见于「史记」和「华阳国志」。到了武王伐纣,蜀国也曾派兵参加,据说那些四川兵,又勇敢,又活泼,「前歌后舞,殷人为之倒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