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祖父王建屛生於太平天國失敗後六年,生逢中國人民的苦難年代。他的父親是雇農,家無片瓦,母親是陝北逃荒來的。傳說祖父小名叫「樹林子」,因祖父的媽沒住處,生他在樹林子裏。也說明他是那時苦難的中國人民最苦難中的一個。六歲時,祖父的父親帶他外出謀生,祖父的母親餓死於破窯中,「窮則思變」,祖父童年在牧羊中苦讀,二十歲考中清末秀才,取名王建屛,後提舉人太原令德堂(相當今之大學)。一九九〇〇年,義和團愛國運動時,他也返鄕(忻縣車道坡村)組建鄕團密謀反清,被捕入獄,後...
-
「七七事變」後,我的老家河津縣在太原淪陷後不久也被日軍侵佔。愛國學者喬鶴仙老師毅然攜帶全家老幼由太原回歸故里,隱居河津汾河南的上陽村。爲了使家鄕子弟有讀書之所,他苦心孤詣籌辦了私塾《養晦學舍》。《養晦學舍》從一九三九年正月創辦到一九四〇年底兩年間,先後受過喬老師教誨的學生不到一百人。開學那天只有十幾個未成年的初、高級小學生,喬老師親自率領我們在孔夫子神位前焚香祭奠,頂禮膜拜。我們開讀的第一篇文章是韓愈的《送董紹南序》。隨後,又來了一些年歲較長、失學在家的...
-
當選民國開國議會議長辛亥首義,全國響應,各省代表在南京舉行「組織中華民國會議」,會議初選時,浙江代表湯爾和當選爲議長。但湯非同盟會員,登台致詞,不數語即因違背革命宗旨而被轟下台,隨即改選耀月爲議長,主持會議,直至臨時政府成立,才將該會改組爲「臨時參議院」。耀月已實任教育部次長之職,而由原秘書長林森任議長。因他在開國活動中,貢獻甚大,孫中山先生曾手書贈以「高遠」二字。草擬大總統孫文就職宣言辛亥革命期間,從孫中山回國到臨時政府成立,諸多開國大事皆在數日內倉卒...
-
景耀月,字瑞星、秋陸。因從章太炎遊學,定號太昭,又號帝昭。辛亥革命時期,他主辦各類報刊,所以筆名甚多,有迷陽廬主、太原公子、秋陽等等。清光緒八年(一八八二)農曆三月八日生於山西省芮城縣陌南鎭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自幼隨父親以種田、編竹柳器謀生。後入縣學,師從本縣名儒孫渭漁。未及成年,即被送入太原令德堂,深得閻敬銘的賞識。清光緒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又被送升山西大學堂中齋。甲午中日戰爭後,依辛丑條約,山西不准開科,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秦晉合闈,在西安舉行...
-
郭象升(一八八一—一九四一),近代著名學者、教育家、藏書家,山西晉城周村鎭旗杆院人。郭氏系晉城望族,書香世家,以「一門三舉人」飮譽鄕里,他家門口兩邊石墩上高高豎起的旗杆正是其舉人之家的標幟(晉城一帶民俗,凡誰家有中舉者便在誰家門口左右豎起兩根高高的旗杆,以示崇仰之意。後世遂稱這樣的人家爲「旗杆院」)。郭象升幼承家學,天資聰慧,又有過目不忘之才,稍長便被沁水名進士賈耕接納爲徒,由是學業大進。其父郭渙芝(舉人)對其期望甚高,因以《易經》「天可階而升也」之句爲...
-
承台北席涵靜同學,按時寄送《山西文獻》。使我讀到無論在史地教科書或一般論著中無形接觸的有價値歷史資訊。如國父孫中山先生訪問山西實況,益發敬佩孫先生的不避勞苦精神,終使國民革命成功,實非偶然,精神意志行動貫注也。《山西文獻》每期到手,幾無漏一字,連夜完成閱讀,其史料之豐富,不亞於山西之煤礦深藏。因各有所好,閱讀之取捨亦然。我從《山西文獻》特別所找尋的乃是關於「一代人傑」馬駿(君圖)先生之事蹟也。其原因:先父樂三先生,曾有幸追隨君圖先生,並承其厚愛,對後進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