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库收录台湾地区期刊,为给研究者提供原始资料,本库保存期刊原貌、未删改,不代表本库认同作者的观点和用语,请鉴别!
淸明节前一日为「寒食节」,由于在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及历书中都没有「寒食节」这个名称,所以时下一般人对淸明节知之甚详,而「寒食节」则渐被遗忘了。値此推行复我固有文化之时,寒食节有无倡行之需要,应由专家学者提出意见,但对其由来,实有重申之必要,借此可表扬光大我传统之忠、孝、节、义的德行。寒食节相传起源于春秋时代的晋文公,其经过是这样的,晋文公重耳在还未继位国君前,其父晋献公因受宠妾骊姫之蛊惑,欲杀害他,他只得逃亡国外,过着流亡的生活。在晋文公流亡国外期间
按杜甫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足见唐代三月三日赴水上修禊之盛。然吾疑祗都邑士人及富贵人家为之,在社会上未必普遍,其普遍社会,虽鄕曲不遗者,乃淸明之寒食也,其普遍殆与岁首同。然元旦、上元、至社腊等日,纯为社会娱乐之节。独淸明时値春和,芳草遍地,天涯游子最动归思,而柳绿桃红,士女踏春,不忘和乐,其趣味介乎娱乐非娱乐之间。分述于后,以见当时帝京长安风俗。一、禁火禁火之俗先起于幷州各地,见后汉书周擧传及魏武令。周擧以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
许多人把寒食和淸明混为一谈,误淸明为寒食节,其实两者并不相同,而且在时间上相差一到三天;依照序列的排定,寒食在前,淸明于后,而根据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之中,根本就没有寒食这一节,在历书之中也找不到这一个节令的名称。那么寒食又自何来呢?严格的说来它只能算是淸明的一部份,或者是附属于淸明节中的一个小环节而已。依照史书的记载,关于寒食的起源,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说:由于战国时晋国的介子推,在这一天因晋文公焚林求之推,之推抱木而死,后人感叹他的遭遇悲惨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淸明」。也就是「淸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之季,但这季节里有许多重要的事故,为人们所不能忘而要做的:淸明前三日为寒食,而三月上旬之巳日称上巳,自古于是日有修禊之擧。自魏以后,但用三月三日,不复用巳日,民国十九年改以阳三月三日为修禊之辰,并废上巳之称。本来古人修禊之意,于三月三日临水灌濯,祓除谓之禊,禊者洁之意,这是一种驱除不祥的祭祀,后来成为文人雅聚之辰。王羲之兰亭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之兰亭」。据癸辛杂识「赵子固方被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大陆赴台之各省市同乡会文献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您当前的IP是: Processed in 0.062 second(s)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08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 京ICP备06036494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