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吳將軍湖北雲夢人,字綬靑,武備學堂畢業,光緖末年督辦吉林邊務,日本佔延吉,將軍往復淪難,卒歸中國管領。旋授副都統,派赴德法兩國觀操,歸任第六鎭統制,駐保定,上書淸廷,主張實行立憲。灤州不靖,將軍往宣慰,曉諭將士,謀改革大計。辛亥革命,任山西巡撫,受命收復山西,但密與山西都督閻錫山(伯川)將軍合組「燕晉聯軍」,吳爲都督,閻爲副都督,決定聯合灤州張紹曾、藍天蔚,響應武昌革命,切斷南北交通,阻止淸軍南下,並即進攻北京,一舉推翻滿淸帝制,建立民國,但不幸事洩,...
-
編者按:劉著定國慶日出版,經銷處:開明書店、正中書局門市部及自由談雜誌。並參加雙十節「首義地區史蹟文物書畫展覽」併告。
-
先夫萬武樵先生於民國六十六年一月卅一日,暴風迅雨之夕,因血液不凝症不治,謝世於台北三軍總醫院,時光荏苒,迄今已十年,回首往事,悲思不已!武樵生前盡瘁國事,民國十五年至廿七年之十餘年中,北伐、內戰、剿共、抗日戰役,無役不從,倍極辛勞。五十年前,張學良之西安事變,長臨正値隨侍軍中,與武樵同爲階下之囚,武樵於事變當日由西京招待所押到縣城大樓,因先夫部隊第廿五軍在咸陽關係,第一次會晤張漢卿,第一句話,卽問:「委座安全否?」,「委座今在何處」(註—有關西安事變詳情...
-
糟糕的局面。」[2]就第二原因「守徐」与「守淮」决策迟误而言:民国三十七年秋,徐蚌会战之前,国军全盘作战形势,已经相当严峻了。其时兖、济沦陷,郑、汴撤守,继之东北战事失利,华北动摇,陕晋、热察、豫西、苏北等地,共军到处窜扰,与国军发生激战,烽火漫天,民心士气,大受影响。而原盘踞于华东与中原之共军,又有合攻徐州地区国军,进而威胁京畿之企图。面对此种不利情势,国军统帅部对于徐州作战的攻防大计,并未早作决定。迟至十月二十九日,在南京的一次作战会议上,提出了「守江
-
秋風送爽,繁花似錦。昨晚,湖北省暨武漢市紀念辛亥革命九十五週年歡迎宴會在武漢明珠豪生大酒店隆重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孫亞夫,民革中央副主席童傅,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唐聞生;省政協主席王生鐵,省委副書記楊松,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蘇曉雲,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苗圩,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鮑隆清,副省長李春明等出席。應邀出席的台港地區嘉賓有: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林益世,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李煥、親民黨訪問團團長黃幸強、新黨主席...
-
武昌首義六十年來國慶日曆(注:)上表,國慶日與八月十九日相逢者,六十年來有辛亥年、十九年、卅八年、五十七年四次,前後每隔廿年一次,非常均匀,且有雙十節的含義。國慶日與其他日期相逢四次者亦有兩起:一爲八月廿九日,是九年、廿年、卅九年、五十八年一起;一爲九月初一日,是元年、十二年、卅一年、五十年一起。一爲九月十一日,是二年,廿一年,五九年但僅三次,惟其間隔年數均不等齊,毫無規則。可見,「八月十九日」究竟有其神聖光輝之處!而且,這也正是辛亥武昌首義革命精神「團...
-
民國元年二月,陸軍總長兼參謀部長黃興,給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先生,上了如次的一項呈文:「竊維蕩滌中原,肇建民國,爲先祖復累世之仇,爲後人造無窮之福,實赴義先烈,捐軀滴血,以有今日。起義以來,效命疆場,碎身沙漠,若將若士,更僕難數。而吳祿貞、張世膺、周維楨三氏者,爲同胞慘死,尤最悽愴,宜先撫䘏者也。——査吳祿貞應照大將軍例,賜一時䘏金一千五百元,遺族每年䘏金八百元。張世膺照右將軍例,賜一時䘏金一千一百元,遺族每年䘏金六百元。周維楨照大都尉,賜一時䘏金九百元,遺...
-
一、張振國縱橫敵後早年台灣影壇流行之愛國抗日系列電影,如:「英烈千秋」敘張自忠將軍在吾鄂十里長山殉國故事;「莧橋英烈傳」敘飛虎英雄高志航空戰殉國故事;「八百壯士」敘松滬保衛戰謝晉元堅守四行倉庫故事,皆以激勵人心士氣,宏揚民族志節是尚,為愛國觀眾所熱烈歡迎。其中又以「長江一號」敘地下情報人員在我省湖北監利縣與日寇敵偽周旋一事,尤富傳奇戲劇性。「長江一號」劇情,係依據鄒郎間諜小說改編拍攝,據傳係真人真事。故事以湖北省監利縣為背景,敘述我方地下工作人員「長江一...
-
回顧史實,抗日戰爭是我中華民族「犧牲已到最後關頭」的一場禦侮圖存戰爭,而武漢保衛戰,是抗日戰爭初期最大的一次戰役,我軍英勇抗敵,擊斃日軍約四萬人,其中包括將校級軍官近七百人。日軍雖然攻佔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不僅未能得逞,反陷入我以空間換取時間之「持久抗戰」的泥沼而不能自拔,直至戰敗投降。筆者出生於湖北黃梅,成長於台灣,服務軍旅三十七年。今逢「武漢會戰」七十週年,基於「心繫中華,情歸故里」之心境,乃嘗試從西方兵聖克勞塞...
-
青山巍巍,細雨霏霏。十月二十五日上午,武漢市各界代表二〇〇餘人來到江夏區中山艦抗日將士紀念碑前,向在武漢保衛戰中犧牲的將士敬獻花籃並默哀。中山艦幸存者、原少尉輪機見習官、今年九十五歲的陳鳴錚老人從台灣趕來。他讓女兒陳曆麗帶著花籃,爬上幾百級的台階,來看望自己的戰友。「叔叔,我代爸爸來看你們了。」陳曆麗放下菊花花籃,蹲下身子,輕輕撫摸著碑面上那廿五位將士的名字。紀念館內,陳鳴錚坐著輪椅,遙看已修復的中山艦。老人枯瘦的手指著那些熟悉的物件,微微顫抖。在左舷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