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公是文王的第四子名旦,上有三位兄长,大哥是伯邑考,在文王囚于羑里时就死了。二哥是武王名发,三哥是管叔名鲜,五弟是蔡叔名度,六弟是曹叔名振铎,七弟是成叔名武,八弟是霍叔名处,九弟是康叔名封,十弟是冉季名载。文王十个儿子中,以周公为最能孝顺仁厚,有贤德,多才艺;文王时,曾封在周(今陕西岐山县),故称周公,卒諡文公。武王为西伯时,他参与国家机要,对于武王伐纣的革命计谋,贡献最多。革命成功之后,武王大封功臣,把周公封鲁(今山东曲阜县),却不叫他就封,留在
-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發。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伯所甜。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詩經——
-
刑法法典。在洛阳建立东都,制礼作乐。孔子曾经说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这是孔子晩年的话。似乎周公是孔子平生所梦想底一位理想的典型人物。孟子亦曾说过:「周公仲尼之道」[2]。周孔是从来并称的。二为了周公和孔子,在经学上,又形成了今古文学的两大壁垒。今文学家以六经是孔子所作:诗书虽然只是孔子所选辑的,但是有他的深意。仪礼十七篇是孔子所辑的,乐亦由孔子和诗一起订正过。易虽然是卜筮之书,但经孔子赞易以后,易便成为哲理之书。春秋虽然以鲁史为据
-
文武的正妃太姒,生了十个儿子,长子伯邑考,次子武王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成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李载。几个大儿子中,发和旦最贤,是文王的左右手。文王舍伯邑考,立发为太子。旦的初封地是周(在现在的陕西歧山县),称周公。周公多才多艺,孝顺仁厚。事奉文王,一意小心谨愼,事必禀命。「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惟恐失了作儿子的道理。他自己恭俭戒愼,修身不懈。据说他的面貌并不好看,大槪是个驼背。武王时常和他共谋
-
周公庙位于陕西省岐山县西北十四华里之凤凰山下,呈凹字形,三面环山,南接平地是正门;诗经大雅云:「有卷者阿」,就是所称卷阿之地,伸言之,在唐武德元年建庙之前,其地名叫卷阿;初建庙时称周公祠,以后唐高祖李渊再增建了召公、太公望以及太上老君等殿宇,遂改称为周公庙,名气远播四方。历经宋、元、明朝代多次重修,颇具宏规。卷阿山明水秀,山门外古柏参天,尤以「润德泉」水俗称之为神水,传说有清心强身妙用。周公姓姬名旦,乃文王四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
「地理上最富興趣之一省」「陜西精神亦可謂之建國精神」
-
孔子与周公的生存年代相去甚远,因此论语中所说孔子之梦见周公当然不是梦见周公的「音容宛在」,而是因为仰慕周公的道德人格和他对我国文化的伟大贡献而表示其由衷的向往之情。公(因封周公),是文王十个儿子中的第四子,文王在世之日,他即已表现了忠孝仁勇的美德而得朝野的敬重。文王既殁,他辅佐武王(文王的第三子)、经过十年的生聚敎训,率戎车三百,虎贲三千,甲兵四万五千,与纣王七十万大军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败之。于是武王即天子位于镐京(今陕西长安。时为西历纪元前一一一一
-
宗周(镐京),周公向新降服的国家宣吿说:「现在吿诉你们四方各国,尤其是殷朝的诸侯、长官:我给你们的训令,你们应当没有不晓得的。我们晓得上天大命无常,我们严肃的囘想一下。从前上帝降命夏国,后来夏王放纵自恣,不问人民疾苦,淫乱昏暴,不能有一天勉行上帝之道。你们都听说过桀妄希帝命,不能慈惠众民。上帝大下诛罚,扰乱夏国。内政紊乱,号令不行。上下贪财,剥削小民。人民也自趋于贪戾,残害国家。上天于是别求民主,大降美命于成汤,灭掉有夏。天之不降福于夏,也是因为你们各国
-
周公庙位于岐山贝城(已无城墙)西北十五华里处,庙区三面岗峦环绕,南面与平原相连,形似簸箕,(农具)庙区北方有凤凰山,亦名凤鸣岗,「诗经、大雅、卷阿」篇所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指此山言,「有卷阿者,飘凤自南」,就是周公庙所在地,周公庙占地广濶,庙院建筑宏伟,雕刻雅致,殿宇壮观,庙前现存活着直径约六七尺之大槐树两棵,枝叶茂密、树荫蔽日、庙区内柏、楸、杨等树木甚多,由山门至中院,有条笔直的碎石路,道路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戏楼,农历四月初一庙会时是演唱秦腔的舞台
-
中国文化,以儒学为其主要之骨干,此义尽人皆知。然传统儒学本身,乃有一重大转变,即在唐以前,每以周公与孔子并尊,而自宋以后,则以孟子与孔子并尊是也。此一转变,实有其内在甚深之涵义,而周公之为人与其为学,实当重为之深细阐发,此亦硏讨中国儒学与中国文化关系一主要题目也。中国儒学传统,若以近代语扼要说之,实可谓其抱有一种人文的历史观,此不失为儒学传统一中心主要之观㸃。孟子言知人论世,以一圣人之作,代表一时代之光明,所谓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此即人文的历史观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