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秦腔,筆者不是科班出身,更未接受其專業訓練。謹是年幼時,有時涉足父執輩組織的自樂班。耳濡目染,道聽途說而已。來台後,水山阻隔,音訊斷絶,欲問鄕音—秦腔,已少可能。近年來,暇時與數同好者竊相砥礪琢磨,俾秦腔在台能繼續流傳。故不揣冒昧,將管見所及,提供諸鄕長與同好之前,請不吝予斧正。併以此文就敎方家,幷請匡我不逮。秦腔之所謂「××板」。卽是其所唱的腔調之謂。一般演唱者所應遵守的原則:「變腔不變調」。卽是說演唱者,不論如何耍玩花腔,却不可任意改變腔調—(首創新...
-
何若?找历史资料,向高明者请敎,临行之前,确实费了一番工夫!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十二日绕道马尼拉到达西贡,厥后的活动中渐渐发现西贡的环境对我所负的「敦睦邦交」那个基本任务,很可以顺利完成。首先是我所碰见的越南外交部长范登林先生,他不但对我十分友善,而且对我还似乎有一种期待。在我呈递国书之后,便盛宴款待,被邀请作陪的德、日、韩等国驻越大使深为诧异。范部长殷勤叮咛:『请多到各地视察,尤其欢迎看看我们的军事方面。』更使那几位大使猜不透我的底细:『办外交?抑还是作
-
洞宾过锦屛山题对云:半空忽然雨收,洗出一片潇湘秋,长虹倒挂碧天外,白云走上靑山头,谁家绿树正啼鸟,何处夕阳斜倚楼,道人卧醉丛下石,不管人间万种愁。编者按:本刊上期曾刊出木栅指南宫吕祖传略碑记一文,说明吕祖为长安人,玆再刊登本文,可见历史名人籍传,后世说法不一之一斑。再关于木栅指南宫,传说中尙有故事二则,一并补志于此。㈠指南宫最早供奉的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亦称孚佑帝君。系光緖八年(民前三十年)淡水知县王彬林来台莅任时,自大陆迎祀于舺艋,后由万华王淸斋先生于光
-
宫廷游踪:周平王东迁雒邑,以岐澧之地赐予秦襄公,为雍州名易为秦地之开始。周文王都(澧)(镐),为长安建都之首创,以后雍州之名渐渐消失。陕省称秦,逐渐普及,这可能就是陕西简称为秦远因之一。(澧)(镐)遗迹,历史价値极高,当局甚为重视,遂于一九五〇年即着手研究开发,邀请当代之考古名家,与历史学者,领导省属有关单位,于今之西安市西南侧,澧水两岸之秦渡鎭,和马王村之间的容省庄、张家坡等地,原遗址之范围内,进行探测挖掘,竟然发现周朝遗迹,有宫廷建筑,有半地下式房屋
-
凡讀過金庸武俠小說的人,都知道全眞教派有位武功、文才、人品皆屬一流的道士,他即是王重陽的弟子,周伯通的師侄長春子邱處機。事實上邱處機不僅眞有其人,而且他龍門派嫡傳三十一代弟子黃世眞還是目前西安香火最盛的八仙庵持事。遺憾的是,八仙庵中雖是龍門教的總壇,邱處機的弟子遍道觀,但除了人潮洶湧、香火鼎盛之外,邱處機的絕世武功,豁達胸襟似乎都不復存在,反而是龍蛇混雜演變的劇情,更比金庸武俠小說還要詭譎。不見練武說道 熱中算命卜卦記者在未到西安之前,就聽說八仙庵中臥虎...
-
東事方亟,鈁率大軍疾趨,十九至華陰,規畫戰備。二十日至三河口,敵豫安置銅砲兩尊,守者百餘人,偵探四人,我軍以鎗擊之,敵燃砲無彈,倉卒東走,(蓋潼關巡防在敵中有爲我內應者,已於夜間暗去其彈,只使設空砲也。)我軍乘勝長驅,進至城下,惟時我軍僅兵一營,砲四尊而已,與敵兵酣戰數鐘之久,已至薄暮五鐘矣。而我南路兵適到南門之駱駝陵下,至此兵亦只一營,砲亦只四尊也,於是兩路夾攻;詎料敵用新式機關礮,子落如雨,我軍受傷者數十人,陣亡者尙未及確査。時忽大雨如注,積潦成河,...
-
政府年來在揆席蔣經國先生主持下以認實、信用與厚道政治風範、和艱忍自立厲精求治之民族特性,革新政風,加強建設,不僅在國際社會上予人一新耳目之感,也着實爲我們的**大業,奠定了輝煌必勝的基礎。尤其是日前他發表的一句「我們今天要以法治國,而不是以刑治國」讜論,更敎我們海內外與陷身鐵幕裏億萬同胞興奮、敬佩無已。筆者有幸忝爲自由祖國一分子,平日旣以攻習國史爲志業,乃就蔣先生一再強調的「貞觀」精神,擧其法治史事撰寫數則以饗讀者之外,藉供政府各級領袖之參考;如有錯失,更...
-
之北,山水皆阳,故名咸阳。历传惠文、昭襄、庄襄、始皇、胡亥等,都建都于此,直到子婴向汉高祖投降止。据说在二千多年前的咸阳,是东方气宇非凡的都会,可惜当年楚霸王项羽进入咸阳,杀子婴后复燔焚咸阳,传说大火三月不灭,最后留下一片焦土,成了历史的陈迹。今日的咸阳大不如昔日,和关中一般城市大同小异,但附近名胜古蹟甚多,足资凭吊。咸阳古渡:是关中八景之一,也是西通阳关的要道,当年也风光一时—李少陵词云:「古渡斜阳里,新桥柳色边,有人独立晚风前,欲把一腔心事托啼鹃
-
并重术德之修持,不肯轻易炫俗,故流传不广。炮捶赞炮捶本是少林拳,河南丁氏传高山。给手豁挑鹰爪势,抹冲暗藏三腿法。揭挑劈斩扎心肘,锥节撩阴迎面还。鸣炮背捅心胆裂,方知少林不虚传。跨步推拿摧步赶,狸猫捕鼠定太平。(本文作者住虎林森洛64巷2弄18号)
-
西安市城內中心區,聳立着一座明代的建築物,高大雄偉,在一般城市的古蹟中實不多見,這就是本期封面照片上所現示的西安古鐘樓。鐘樓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一三八四年)面積爲一千三百七十七點六四平方公尺,高三十六公尺是磚木結構,樑柱之間,完全接榫,全部不用釘子,爲一座重樓三滴水(卽三層屋簷)四角鑽頂的形式,簷下均飾有斗拱,爲西北各大城市具有民族形式的古代(距今近六百年)宏偉建築物之一。樓中原有大鐘一口,重兩噸半,用以報時,故名鐘樓。很久以來,關中地區流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