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度執濟南報界牛耳余於民國十一年始識莊仲舒先生於濟南。事緣當時還是議會時代,大小政黨派系,都想出份報紙,以資自我宣傳,所以一時竟有二十一家之多(事變前僅有十一家)。其中新成立的一份「平民日報」,不只是日出對開三大張的大型報,而且總主筆川人尹仲方,原係平津報界知名之士,以一百元的月薪膺聘而來;主任編輯姜梨川,膠縣人也是當年德文學校的靑年才俊(當選首屆立委、陷大陸)、頗有吸引力。余遂經人介紹入該報正式工作,是校對兼學習記者。常見彼二人對當時的「山東時報」讚不...
-
鄭先生名小隱,字笑吾,祖居山東省東平縣城內趙家街,祖與父均服務公職,享有淸正之譽。先生幼聰敏,好學,其先祖極鍾愛,年十六,延邑之宿儒田浩然、郭鵬程兩先生授課業。
-
先生姓梁,諱繼璐,字佩璋,山東嶧縣人。梁氏於嶧縣爲望族,故先生於鄕,人多器重之。先生生當遜淸末葉,政治腐敗,民國肇造,變亂頻仍,國步艱難,覆巢可慮,先生讀史,每慕宗慤、汪踦之風,是以投筆之志,毅然而生,適陸軍第四混成旅,培植幹部,招考靑年,辦理隨營學校,乃決意報考,幸獲錄取。俟結業時,以成績優異,着以少尉代排長,隨軍服役二年,至民國十年退役返里省親。旋經本縣政府委派率領保衞團剿除境內土匪。十一年匪亂日甚,北洋政府派陸軍二十混成旅駐防嶧境綏靖地方,未半載臨...
-
吾師王鴻一先生抱憂世憫人之懷,栖栖皇皇不可終日。但不喜屬文。講演亦不留稿。故於此時此地欲蒐求其嘉言貽訓,以爲傳記之資,此實難矣。去歲陶英惠弟於敎育部編「第一次中國敎育年鑑」(民國二十三年出版)內查得顏世鏡撰「王朝俊傳略」,繼於舊「村治月刋」覓得梁潄溟「悼王鴻一先生」文,(收在梁著「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一書中,民國二十一年九月北平京城印書局出版)梁文引「語」俱出於先生「親筆屬草,且兩易其稿,最後删約而成之『三十年來衷懷所志之自剖。』一文。——梁先生...
-
先生姓孔氏,諱繁達,字遠衢,以字行,至聖七十四代孫也,世家闕里。明隆慶二年,始遷袓彥韶公分支滕西級索鎭,曰滕陽戶;爲孔氏北宗六十戶之一。越三世柝居龍崗村。考諱慶祉,字永年,邑庠生,言行方正,有譽於鄕。先生幼讀塾書。民初鄕村敎育未見普及。遠赴三十里外魯家寨之魯氏小學。週日往返,兼負餱糧。艱難力學,不以爲苦。族兄雲生將軍,時任晉軍軍長。欣其學行,携赴山西。資助之,就讀山西省立甲種農業學校。嗣考入北平民國大學。目擊軍閥殘暴,於民國十六年毅然加入中國國民黨。十七...
-
临终前书写之毛公鼎在内诸珍贵字画、印谱,如数捐赠山东博物馆。为使后人了解此一旷世才人之道德文章,中共烟台市政府出刊人物传记「丁佛言」。一九九一年,龙口市(黄县改称)建立「丁佛言纪念馆」,十月揭幕。内陈其生前作品,供人聸览;中华书局并将其「说文古籀补补」印行。其他作品,亦刊行有待。中共在大陆实行简体字几十年,而对古文字学犹如此重视;而向以保存中华文化为政策之我国政府及文化界,对此更値得深思也。十八、结语综合丁君一生,其气节襟度,治学态度,诚为一代之范;而其
-
一、朱西甯小傳(一九二七·六·十六~一九九八·三·二十二)朱西甯先生,本名朱靑海,山東省臨朐縣人,民國十六年六月十六日生。祖父是一個讀書人,後來做了基督敎傳敎士,全家自然成爲虔誠的基督敎徒。宗敎的寬恕與慈愛,對先生日後的作品風格有所影響。先生十一歲時,即因抗日戰爭而離開家鄕,浪跡於蘇北、皖東一帶的游擊區,繼續求學。抗戰勝利後,入杭州藝專。民國三十八年棄學從軍,至民國六十一年以上校退伍。來台時,初居高雄鳳山,後搬至桃園,再遷往台北。曾任《新文藝》月刊主編、黎明...
-
余姓謝名燦章,別號炳如。現年九十一歲,山東省臨淸縣人。世居城南二區義四鄕十里塢莊。民前四年(西曆一九〇八年)農曆十一月初五日辰時生。據傳祖先自山西洪洞縣遷來的,遷此始祖名諱已不詳,僅記曾祖父諱華棠,祖父諱樹堂,先嚴諱振淸,號鏡波。幼讀私塾數年,伊雖未受過新式敎育,但其思想新頴開明。歷任村中首事,熱心服務,深獲村民之愛戴,均以「謝五爺」呼之而不名。三世均務農,家境小康。先慈趙氏性嫻淑,工針黹刺繡,嫁前未受過敎育,不識字,平日處理家事,井井有條。對先嚴相敬如...
-
黃庸夫先生,山東省鉅野縣人,民前十年十二月十七日生,自幼穎悟,又勸於學,畢業於山東省立第二師範,因目睹國家多難,毅然棄文就武,廁身戎行,先後入軍委會戰時工作幹部訓練第一團受訓結業及西北陸軍幹部學校畢業,迭經抗戰、戡亂諸役,歷任河南省新兵編練處政治部主任、中央軍校七分校山東招生總隊長、山東省警備旅少將旅長、山東省保安司令部政工處少將處長等職,勝利後並曾膺選候補立法委員。三十八年大陸局勢逆轉,隨政府撤退來臺,四十八年九月退伍,自此卽未擔任公職。近年來因年事漸...
-
車道安先生,原名汝逵,以字行,民前十四年二月三日生於山東省福山縣。民國十五年畢業於國立北京大學,遂即返里從事教育基層工作,曾任縣立中、小學校長及教育局長等職。民國二十六年七七抗日戰爭爆發,參加抗戰陣營,引薦全縣有爲青年赴省訓團受訓(海陽),率皆參加抗日工作。民國二十七年間,煙臺及沿海各縣城相繼爲日軍佔領,乃離家鄉赴青山(牟平)省立第六聯合中學任教,直至二十九年冬,當時環境惡化,學校爲安全計,乃西遷日照,遂辭職赴省府教育廳,被委爲魯東各縣特教督導隊隊長,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