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垣老師,姓李,名景星,字紫垣,一字曉篁,山東省費縣人。世居費城北關外,後遷至城內西大街,爲紀念其令堂逝世,顏其居曰,「屺瞻草堂」,大門聯爲「學宗北海,派衍西平」。師母爲繼配,共有子七人,女二人,子名:象鼎、象晉、象咸、象頤、象謙(早逝)、象復、象隨(早逝)。象鼎、象晉曾同時分別任本縣縣政府敎育、建設局長。後象咸又任縣府硝磺局長,一門縣府三局長,亦云盛矣。余私塾老師張瑞卿先生,與老師爲未謀面之文字交,民國廿五年八月間,余赴費城求學,張老師以余費城無戚友照...
-
夫古之先賢成名者,多由於母敎。如吾國古代之孟母三遷,雖村婦小兒,皆能道之。孟母認爲環境影響孟子之成就,所以曾三遷其居,後至學宮旁,孟子學讀書禮儀,孟母曰此可居矣,後賴母敎,終成大賢,爲古今師表。又如宋代歐陽修之母,畫荻敎子,雖家貧,後終成名,文章傳於後世,皆賴其母敎之功也。不僅古代有此賢母,而今亦有之。如王培五女士,遭此戰亂之時,逃離家鄕,至澎湖,其夫張敏之先生,爲奸人所陷害,蒙寃犧牲;此時王培五女士,有六個幼稚子女,其當時憂傷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矣;然女...
-
尹將軍殿甲,字魁軒,山東省樂陵縣尹家道口村人。民國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生。其祖父光照公、祖母王氏務農爲生,篤信佛教,樂善好施;尊翁錫齡公、太夫人鄭氏耕讀傳家,並精醫理,開設天生堂藥號,救人病厄,調解鄕里,深受敬重。將軍爲獨生子,上有三姊,備受鍾愛,然太夫人管教綦嚴。乃至培育將軍待人以誠、嚴以律己、治學勤奮、處事厚道之優良品性。將軍自幼聰頴,稚齡入塾,初習國學,後入縣立尹錫吳家小學。十七年考入國民革命軍黨義教育訓練班,結訓後入縣立中學。二十一年就讀省立曲阜師...
-
高芳先將軍於民國六十九年十月二十三日病逝臺中空軍醫院,轉眼間將滿三周年了。這位曾經是栽培我、關懷我,已逾四十年的知遇長官,如今雖是人天永隔,但他的身影笑貌,宛如昨日,難釋懷念,有時繫諸夢寐,醒來時一幕一幕的往事,從抗戰到戡亂到促膝長談,均縈迴腦際。此一懷念,是悲哀的,是痛苦的,在我有生之年,將永無止息。先生在朋友的印象中,也是永遠不會消逝的。因爲他慷慨豪邁,毫無矯飾的性格,肝膽照人的精神,光明磊落的人格,任何與他交往的人,都會樂與爲友,進而結爲知交。語云...
-
韓主魯後,曾正式宣誓爲中國國民黨黨員,且被選爲中央委員,然對黨及中央,仍存有芥蒂。其初山東省黨部常委張葦村。——山東郯城人,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頗能與其配合,尙能相安無事。其時魯西北高唐縣,由於舊勢力充斥,於黨務工作之推行,頗多阻碍。該縣有一位黑道名人李金玉者,爲遜淸末年武林之雄,以武打著稱之河北梆子戲,所演全武行「塔子溝」一劇,李卽劇中所扮演之主角人物,後以快鎗問世,武功無所施展,乃退隱家園。息聲匿跡,不再與道中人爭短長矣。雖然如此,其知名度和影響...
-
吾魯郯城有賢母焉,曰劉母陳太君。閫範昭昭,膾炙人口。余與哲嗣騫若遊,故耳熟焉。騫若今八十五矣,年已及衰。恐先人懿行久而漂沒,乃詳具賢母生平,屬余傳其事以示後。闡揚潛德,有心世道者之責。余何敢以不文辭,乃操觚而爲之傳。其辭曰:劉母陳太君,山東臨沂蛟龍山左新莊村人,適郯城劉公錦濯爲繼室。錦濯公先室遺一子,方髻齔,太君視如己出。恩斯勤斯,戚里交口譽爲賢繼母。嗣生子女各一。子卽騫若。太君治家以勤,井臼女紅,從不假乎他人。於鄰里貧乏,尤多存䘏。錦濯公壯捐館舍。前妻...
-
張子隆兄,名建棟,平度縣城西北張家村人,爲一方望族。抗日戰爭初起,卽與同鄕閻君珂卿等號召鄕人組織敵後游擊武力,先後由第五戰區游擊總指揮部第一縱隊第一支隊,遞嬗爲山東省第八區保安司令部獨立第九團,魯蘇戰區游擊獨立第二十八支隊,擴編第九縱隊,改編山東挺進軍第十九縱隊,均由閻君任部隊長,子隆兄則任平度縣第五區區長,亦領一個大隊並兼任政治部主任,籌措餉械,廣募兵源,明恥敎戰,厥功至偉,且每出奇制勝,恒予敵重創;乃獲上級推重,三十一年夏出任中國國民黨平度黨部書記長...
-
拜讀文獻第八卷一期王廣健鄕長的大作「狀元衚衕傳聞」憶起有關濰縣的風水和曹王兩位狀元的軼事,在抗戰以前筆者鎭上(莒縣路鎭)經營綢緞布匹生意的商店多是濰縣老鄕,有一位熟讀經書的老掌櫃,常和筆者聊天講些濰縣的風雅掌故,從他的傳說中知道濰縣在淸朝文風很盛,有功名的人很多,除曹王兩位狀元外尙有探花、翰林、進士、擧人等通往四個城門的大街上都有大功名人的公館,縣長出進城經過某公館時,依照淸朝的規矩縣長都要下轎步行而過表示禮貌,有一位縣長某,對此深覺不便,和委曲,於是就...
-
余之元配王氏毓鳳,係山東省陽信縣王範公莊人,曾祖王觀莪,祖父王執中,父親王鴻玟,累代書香門第,其本人雖未讀書,然對於孝順翁姑,和睦妯娌,相夫敎子等之各種道理,都深切明了,而且能奉行無間,女子之三從四德,無所稍虧。生來貌美心慈,端莊淑靜,寡言語,多作事,勤儉樸誠,負責盡職,熟悉家事,長於女紅。九歲時由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與余訂爲鴛盟。十七歲出嫁余家,拜堂成親之後,倩粧相會,彼此欣慰,莫可言喩。彼生就美麗,柳眉杏目,桃腮櫻口,面白唇紅,鼻直耳圓,弧犀微露,...
-
「四十歲已無聞,到此日況將半百;五千元眞可惜,從今後不値一文!」此丁世嶧先生癸亥年歸里度歲之戲聯也。(見左圖)癸亥爲民國十二年,是年雙十節曹錕賄選成功,就職北京,先生毅然去職拒賄於前,復恥居京師歸里於後;可謂勢力不屈其心,去就不違其義者矣!緬懷高風,恭紀往事,冀能匡正人心而勵末俗焉。(一)慨自袁世凱竊位以還,世衰道微,四維不張,縉紳之士,失其本心,惟利祿是競;至曹錕賄選而至其極。曹之賄選,不僅使神聖議會,變成貿遷場所;尊嚴總統,視爲交易貨品;亦且自貶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