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坊七巷门第开放每逢农历八月十一至中秋节,三坊七巷,纠官宅第,入晚门户开放,灯火辉煌,铺毡结彩,至少三落透后之深,陈列塔景,最后一端正中,置玉镶或石刻七层寳塔,两傍分列「四大■刚」,「许仙借伞」,「和尙背尼姑」,「鼓城会」等戏出人物,彫刻备极艺术,益且小巧玲珑,银拍十八搬武器,刀枪剑戟之类,笙箫琴瑟等乐器俱有,十欢响器皆全,大理石与红木镶配精致渺小古代家俱,极尽古色古香,玻璃缸中金鱼游舞,翠玉盆上绿秧荡漾,五光十色,观者欣赏之余,不已赞羨,诚为仲秋习俗之
-
瓦爿塔旧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大家都在谈论月饼和排塔的故事。但有没有居鄕的人(眞正林森县人)还记得瓦爿塔和柚子(俗读抛,平音)火球的鄕俗呢。在城里的人正大事舗张「排塔」的当儿,在鄕下的孩子们也正忙着以粪箕到处找寻破碎的瓦爿,然后以这些瓦片慢慢地叠成圆型的瓦塔,最小的只有一尺多高,但也有高与人齐的杰出大塔,这种碎瓦叠成的塔,其形状,和眞的塔型相似,有入口的大门,也有每层的窗口,更在每层穿出可以点腊烛的位置,以便晚间大放光明。叠瓦爿塔很花时间,也需要相当
-
-
-
博中秋餅之民俗,流行於閩南一帶。但始自何年代,筆者限於識聞,無從稽攷。但其不失爲一種應景的民俗活動。至少在遊戲之餘,提醒與戲者力爭上游。據說以前台灣也頗流行。可惜由於時代之變遷,歷經日本統治之數十年,至今對此美俗已識者無幾。除了台北延平北路一二家糕餅舖能以高價接受訂製外,試問台北糕餅舖知此名稱者能有幾家?更遑論接受訂製!本會自前年起,已連續三年於中秋前夕,邀聚有此雅興鄕長,作此有意義之活動。第一年由於準備不能週詳,市面上旣訂不到,祇好按等級大小、數量自坊...
-
之类的玩艺儿,可以培养小孩节约、积钱。过去街上有『瓶瓶囝换人囝』的肩挑买卖者。小孩只要把平时人家废弃的玻璃瓶留住,至时就可以换到『土人囝』,不用掏钱去买。土人囝是和福州中秋节摆塔的习俗联系在一起的。中秋节快到时,有的人家就在厅堂上摆塔。两三张桌子连起来,中间摆大小土塔,上下左右摆上各种各样的土人囝,讲究的会摆出名堂来,如『唐僧取经』、『桃园结义』、『劈山救母』,等等。禅寺中一套佛像当然是少不了的。这种摆塔,引来许多人驻足观赏。过了中秋节,主人精心收藏保管
-
在往昔,家家——尤其有小孩的人家,到了中秋節前四五大,就開始排塔,每家憑其經濟能力,都要買些泥製的塔和白衣大士的觀音,笑口常開的彌勒,怒目圓睜的四大金剛與韋駄等來排。此外還有各種故事的人物穿揷其間,如唐僧取經,漁樵耕讀等。這些泥製的人物,大小俱備,任憑購者選擇,製作都維妙維肖,在工人們熟練的手下塗抹勾畫出來,它的神態都栩栩如生,泥製的塔,高者要達三尺,八角形,中空,飛簷懸鐘,透剔玲瓏,均具有民間藝術的價値。製作泥人的業者,集中在南門外的洋頭口,店舖簷連櫛...
-
故鄕於中秋節前夕,且有「進香」之擧,在子夜時分,於廳堂正前,陳淨案,供花菓,燃紅燭,焚檀香,禮拜蒼穹。月白風淸,燭影搖紅,香烟裊繞,是情是景,俗念全消,只有一片素心向明月了。有的人登上城內烏石山的最高峯凌霄臺和南臺大妙山的進香臺去「進香」的。寄迹天涯,逢此令節,追懷往事,痛鄕土未復,盛時不再,感歲月易逝,年華老去,擧頭望明力,徒增慨嘆而已!
-
会员们开出的支票却不能不兑现,理监事们都很着急,尤其是郑拯人,宋森藩两位常务理事,更是日夜筹划,如何打破难关,完成这一项任务。总算有志者事竟成,本会第一次同乐晚会的日期定于中秋节的第二晩上(九月份的末一日)假铁路党部礼堂擧行。起先理监事们,还有些担心,因为这是本会第一次办的同乐晚会。受经费限制,看起来妤像很草率,筹备的工作也不充份,深恐同鄕们来得不多,枉费心机,弄得一场冷落的场面,想不到下午六时半起,同鄕就陆陆续续地来了,不到七时半,已全场满座。也许是平日
-
姑妄言之且妄听之笔者虽是闽南人,但是从小随父母迁居于省城福州,但接受敎育却在福淸县,卒业后服务地也在福淸。所以不论是在言语、生活、风俗习惯等均与闽东司化了,现在让我把闽东一些故事提供给各位。本省每年的正月(旧历)十五日元宵节,或是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即有较为鄕村偏僻之地方,就有听香或祈梦之消遣趣事,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先生或老太太很喜欢做这事,以为安慰。听香与祈梦是怎么一囘事呢?听香与祈梦是向神佛面前焚香礼拜,在心里虔诚地把要求神佛指示的事,默默诉给神佛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