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陶瓷共返回1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陳少文與瑞安孫氏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9卷 第4期  作者:陳群  出版时间:2003-08-01
    关键字: 陈少文 瑞安 孙氏 陶瓷业

    陈少文(一八五八—一九三四)系顺溪陈氏古屋第四份组作仁之玄孙,是清末民初平阳实业家、慈善事业家、教育家。他家富资财,乐善好施,为乡邦振兴实业,发展文化教育,而奋斗一生。他为南雁建设发展旅游事业,人们称誉「南雁主人」,与近代北雁荡山的开拓者蒋叔南并称「南陈北蒋」。为振兴顺溪陶瓷业,因创业艰难赔垫白银千余元,终于完成了振兴家乡陶瓷业的宏愿;乡人为纪念少文的功蹟,在他逝世后,于沙垟建立祖师庙,奉祀他的灵位;平阳学者刘绍宽先生撰有《顺溪陶瓷厂记》一文,对少文

  • 文章江西萍乡陶瓷产业基地简介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17期  作者:萍鄉市湘東區台辦 出版时间:2009-11-01
    关键字: 江西萍乡陶瓷产业基地 中国工业陶瓷之都 基地简介

    江西萍乡陶瓷产业基地位于萍乡市湘东区下埠镇,基地于二〇〇六年八月动工兴建,三二〇国道和浙赣铁路贯穿其中,距沪昆高速出口仅五公里。二〇〇七年六月,江西省政府正式命名为「江西萍乡陶瓷产业基地」,同年九月被列为全省重点工业调度项目,享受省级工业园待遇。二〇〇九年一月,湘东区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工业陶瓷之都」称号。基地总体规划面积二一·五平方公里,分三期实施。一期工程规划面积四·五平方公里,位于下埠镇长春村和杞木村一带;二期工程规划面积一三·五平方公里

  • 文章近代山东陶瓷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24卷 第4期  作者:莊維民  出版时间:1999-03-20
    关键字: 山东陶瓷业 历史沿革 传统手工陶瓷烧制方法 博山陶瓷业改进

    山东陶瓷业起源于北宋,产地集中于博山、淄川等地。当时在博山等地开采的煤层下发现陶土,当地人即设土窑以制造缸罐碗盆,销售鄕间。后来又用「药土」(俗称「黑药」)作瓷釉,制作黑盆、黑碗等器皿。明末,淄川人发现当地白石碾细可作白釉,于是又发展出白陶制作。淸代,博山陶瓷业已具规模,产品行销省内外。民国初年,博山及其周邻地区共有陶瓷工场一〇六户、窑一〇九座,工人约二、〇〇〇人,陶瓷年产量约一万余吨,产値约五〇万元,产品销路遍及本省各地以及河北、山西和东三省。但是

  • 文章埔人陶瓷企业在泰国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10期  作者:郭欽民 出版时间:1974-02-10
    关键字: 泰国陶瓷业 大埔侨胞 经营发展状况

    一、前言民国五十八年双十节,吾埔高阪有一位陶瓷企业家郭汉秋先生,系我的叔辈,亦随泰国侨团囘国参加庆典,顺便旅游观光,考察台湾陶瓷工业。我承本会首届理事长宗叔寿华先生之介绍,敬悉汉秋先生旅暹罗已有四十多年,在泰国经营陶瓷,成绩斐然。我自海军退役下来,即经蒋主任领导之辅导委员会,辅导我在莺歌从事陶瓷工作,并在莺歌中学陶瓷班任敎二年,因此与汉秋先生见面后,彼此志趣相投,旋即答允应聘到泰国,在其自己创办的联泰陶瓷公司担任技师。陶瓷乃吾埔名产,占出口重要地位,今日

  • 文章興旺的瓷業 燦爛的新星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99期  作者:王景輝 出版时间:2005-02-01
    关键字: 建筑陶瓷工业 高安市 发展概况

    从南昌乘坐小车,以每小时八〇公里的速度向西飞驰,仅四〇多分钟就到了建筑陶瓷工业蓬勃发展的高安巿。在高安巿政府所在地的筠阳鎭的东北郊,就建有一家新红梅建筑陶瓷有限公司。在这里看到他们生产出来的釉面砖、墙地砖、玻化砖等各种规格的建筑陶瓷,图案美观,色泽鲜明,异彩纷呈,眞有如绽开的红梅,俏丽多姿,绚烂多彩,叫人赏心悦目。高安巿民营企业局的科长宋光克先生,很是精通高安巿建筑陶瓷工业发展的历史。他向笔者介绍:「我们高安巿的建筑陶瓷工业,起步于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发展

  • 文章湘东区倾力打造中国工业陶瓷之都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19期  作者:萍鄉台辦 出版时间:2010-05-01
    关键字: 中国工业陶瓷之都 三个平台 三种机制

    该区二〇〇九年一月荣获中国工业陶瓷协会颁发的「中国工业陶瓷之都」荣誉称号,为了继续做大做强做优工业陶瓷产业,该区突出实施「三大战略」、打造「三个平台」、建立「三种机制」,倾力打造中国工业陶瓷之都。大力实施「三大战略」。一是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中国工业陶瓷之都」称号品牌效应,在五年之内,打造五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二是实施国际战略,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加快与国际市场的对接。三是实施生态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 文章闲话陶瓷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6卷 第2期  作者:宋光梁  出版时间:1994-06-01
    关键字: 陶瓷 传统工艺 陶石器 化学工业 主导材料

    我国为陶瓷之母邦,世所共识。我国陶瓷古籍昌南南蓝浦滨南氏原著之「景德鎭陶录」卷八「陶说杂编上」称:「瓷乃陶之坚致者」,显见「瓷」系由「陶」经难计其数的人士苦心孤诣,长久世代,更番改良精进而成。「陶」亦称「陶器」,英文称为pottery,系由湿润的黏土成形,经烧制变硬而成,如碗、盘、瓶、罐等均是。经稍加推广,「陶」并包括一般黏土所制成之砖、瓦、盆等在内,这些称为土器,英文为earthenware。「瓷」亦称为「瓷器」,用制(一)餐具、卫生器、艺术品等及(二

  • 文章大埔陶瓷的发展历史和优势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1期  作者:張乃焯 出版时间:2005-01-01
    关键字: 大埔县 陶瓷 发展历史 发展优势 生产改革

    大埔陶瓷,历史悠久,宋、元时已相当兴盛,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大埔陶瓷是广东陶瓷主产区之一,系全国青花瓷盛产区之一,闻名中外,素有「陶瓷之乡」、「白玉城」的美誉。一九四九年以前,限于艰困时局及战乱原因,陶瓷生产在漫长的岁月中,一直停滞在古老、落后、保守的手工状态,沿袭唐、宋以来的人工踏泥,水碓摏料,手工制作,太阳晒坯,靠天吃饭,柴草为燃料,土窑煆烧,工艺粗糙,条件差,效率低,笨重体力劳动等等。生产落后,瓷区人民生活极其贫困。改革开放后,政府非常重视陶瓷

  • 文章大埔陶瓷科技新发展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8期  作者:張乃焯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字: 大埔陶瓷业 科技发展 历史发展 隧道窑生产线

    科技隧道窑生产线吾埔陶瓷,历史悠久,宋元时已相当兴盛,拥有八百多年历史。是广东陶瓷主产区之一,系全国青花瓷盛产区之一,闻名中外。大埔瓷土资源丰富。广东省大埔陶瓷工业研究所(下简称省大埔陶研所)科技人员的普查、勘测:全县二十个乡鎭几乎都有藏量甚丰的优质瓷土,都有生产规模大小不等的瓷厂,其中:高陂、光德、桃源、平原、洲瑞等五个乡鎭的瓷土特别富有、质量上乘;瓷厂特别多,工艺水平高,制作精良,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西欧等国家和地区。以前,限于种种历史及战乱原因

  • 文章(名人的故事)藏家·玩家·企業家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532期  作者:史鶴幸 出版时间:2013-07-01
    关键字: 罗士俊 中国近现代陶瓷收藏 周国桢 古玩 个性化经营

    缘识上海西郊公寓酒店总经理罗士俊,既为他的酒店业管理的出类拔萃而激赏不已,又为他慧眼独俱的收藏眼光所折服,一举成为中国近现代陶瓷收藏的佼佼者,而啧啧赞叹。藏家是日,走进罗士俊的收藏天地,其中瓷雕、瓷器是他主要收藏:前者,或狰狞、或粗犷、或安静,表现神态各异的动物题材,是中国陶艺泰斗周国桢作品为主所做的专题。创作于二十世纪九〇年代的「拼命三郎」,猪鬃糙手,气势张扬,一股潜心入怀的苍凉感、岁月感、敬畏感扑面而来。另有一款八〇年代的《老外婆》(原型是猩猩

共19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