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细说端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卷 第3期  作者:鄧澂濤 出版时间:1973-09-01
    关键字: 端砚 砚石 水岩洞 特点

    五、水巖各洞石之特点老坑——即水巖——洞之石,其石质特点,据高要县志(淸,道光八年刋——夏修恕等编纂:(按高要县现在有三部,一为道光八年夏修恕等编,二为民国十三年吴幼舫等编,三为民国二十七年梁赞燊等编)所载,有云:「昔人论端者,言人人殊,皆以耳为目,莫辨其赝,惟兆(兆,指高兆,作端考者)亲至端溪,其言颇为详确,然披山腹,割石髓,即生长斯土,非好事者,不能尽知,高氏之言,亦不免以耳为目,今于诸家所论,摭其合者「而列水巖于后,并以诸巖附焉」。是高氏所论

  • 文章山西绛州澄泥(七律一首)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8期  作者:席涵靜 出版时间:2011-07-01
    关键字: 绛州澄泥 工艺复兴 诗词

    绛县澄泥制奇,汾河崖土变云匜;抟泥火焙金狮,细琢精雕虎魄池;佛手飘香今绝品,八仙过海妙英姿;中华技艺开新页,蔺氏乔梓美誉驰。注一:「云匜」、「金狮」、「虎魄池」、「佛手飘香」、「八仙过海」皆名。二:山西绛县澄泥滥觞于唐代,盛兴于唐宗,炉火纯青于明,后渐失传。二〇〇六(民国九十五)年蔺永茂、蔺涛父子辛苦历尽,恢复失传三百余年之澄泥工艺,其功厥伟,为传统工艺启新页。

  • 文章葛仙公岩石·方城石·黄石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8卷 第4期  作者:郭如月 出版时间:1996-10-01
    关键字: 葛仙公岩石 史》 方城石 历史人物 黄石

    葛仙公岩石打开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景印文洲阁四库全书》第八四三册子部九,可以从宋人米芾撰写的《史》里看到位列全国二十六种石第二的《唐州方城县葛仙公岩石》这样一个标题。唐州,汉棘阳县地,在河南省西南部,唐初置唐州。太宗贞观九年(公元六三五年),方城县于鲁州废后初属唐州,到北宋神宗元丰元年(一〇七八年)的四百多年间,方城一直为唐州属地。葛仙公,即三国道士葛玄。葛玄曾从左慈学道,受《太清丹经》三卷、《九鼎丹经》一卷、《金液丹经》一卷,然后授弟子郑隐。葛玄

  • 文章绛州澄泥重放异彩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0期  作者:本社 出版时间:2002-07-01
    关键字: 绛州澄泥 复苏生产 中国四大名之一 文房瑰宝

    绛州澄泥》与端、歙、洮齐名,誉满中华,并称「中国四大名」。《绛州澄泥》在四大名中为唯一的陶,它的制作工艺,远可追溯到西汉,曾兴于唐,盛于宋,至明代达到炉火纯青,历代皆为贡品。清时乾隆皇帝对此尤为珍爱,曾亲自题铭赋诗,并被编入《四库全书,西清谱》,足见它在中国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绛州澄泥》即通过澄结细泥,烧制成。韩愈在《痉铭》中说:「土乎成质,陶乎成器」。凡有河流之地,随处皆可澄泥烧。从古至今,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的北部

  • 文章邱书将军传略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25卷 第3期  作者:劉凌雲  出版时间:1999-12-20
    关键字: 邱书 生平事略 抗日战争 军旅生涯

    邱书将军字叔栋,山东省寿光县人,民国前三年(淸宣统元年)六月十五日生。民国九年毕业于山东益都模范高等小学,民国十三年毕业于山东济宁中西中学,民国十八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西洋文学系。民国十九年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砲兵科,二十二年毕业,分发陆军独立砲兵第四团见习,旋升任排长,历经连、营长。民国二十六年于砲四团第二营营长任内,考入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六期深造,二十九年毕业,派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部少校参谋。旋调升陆军第七十四军砲兵营中校营长。民国

  • 文章开阳傅农将军

    来源期刊:《貴州文獻》 第34期  作者:傅責中 李兆杰 出版时间:2009-01-25
    关键字: 傅砚农 从军经历 抗日战争 人物传记

    农将军,字培德,一九〇五年生于贵州开阳县城,出身在一个祖籍四川江津的小商贩傅焕金家中。靠微薄的家产和长兄傅培章做小贩的收入资助,他在家乡读完了小学。一九二五年他来到省城贵阳,进入师范学校。一九二六年下半年北伐战争的革命浪潮席卷到了贵阳,向往革命的傅农便投身到了革命洪流之中,但任了北伐宣传员。一九二七年他来到了武汉,进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六期。在武汉他与进步青年、共产党员广泛接触,结识了魏巍等人。他不仅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还把共产党的「向导」、「群众

  • 文章读「田无恶岁」,想起「乞丐遇荒年」的一段鲜为人知的陈年往事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20期  作者:戴月  出版时间:1996-07-10
    关键字: 砚田无恶岁 乞丐遇荒年 士人地位变化

    一、「耕读相传」,自古传为—佳话我国古时,称士、农、工、商为「四民」。「四民」之中,以「士」与「农」为半耕半读社会的中心。「士」指的是:读过书的「知识分子」及教育、文化界人士。「士人」,自幼穷年兀兀,「三更灯火五更鸡」,磨穿铁,读破万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如「农夫」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孜孜不懈,毋怠毋荒的辛勤忙碌生活颇为近似。他们虽有劳心、劳力的不同;但其守时、安分,不荒、不废的敬业精神,并无太大差别。故「耕、读相传」,早在「封建」时代,即已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