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江津共返回1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江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热忱欢迎您回鄕考察

    来源期刊:《江津》 第43期  出版时间:1994-02-01
    关键字: 江津 开发区 公路 考察

    改革开放谱新曲,继往开来写华章。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四川省江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川东大地、长江岸边诞生。一九九三年四月廿三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江津建立省级开发区,幷被列为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市(县)。这是继撤县设市后,江津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结果,也是海内外各界人士、各界朋友关心支持的结果。江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诞生标志着江津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将翻开新的页。四川省江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九平方公里,以拟建

  • 文章四川的甘藷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73期  作者:平川 出版时间:1979-10-01
    关键字: 四川 甘薯 江津 土产 《全国粮食概况》

    四川主要粮食产品产量,以甘薯一项而论,就抗战前自民国二十年至二十六年之平均数,计为五一,六五四千市担。若就民国三十六年之产量言,据是年行政院新闻局编印之「全国粮食概况」调查,则四川已增至六三、六四二千市担,同年西康省产量则为三、二〇七千市担。甘薯在四川民食上之重要性,可以概见。甘薯亦名番薯,一曰红苕或番苕。我国以往习俗,凡自国外传入物产,大多加以番字。据蒋梦麟先生之记载:甘薯于明朝末年始自马来西亚移植福建。而在四川,则似先传入江津,然后繁殖全川,以及邻近

  • 文章本會會產「帝大套房」的檢討與囘顧

    来源期刊:《江津》 第36期  作者:鄒伯召 出版时间:1987-01-30
    关键字: 基金 贷款 经费 江津同乡会资产 帝国大厦 房产

    三四二、七四八元。上项基金,除全数投入购置帝大套房价款外,尙不敷四五〇、〇〇〇元,(购置套房总价款连同税金、登记、代书等共为新台币九八九、六四八元)另向农民银行贷款,幷由赵显桢鄕长公子永椿名义担任贷借,以十年为期,按月摊还本息,有关购置情形,捐款鄕长芳名录,曾汇列详载本曾会刊江津二十八期,不再赘述。帝大套房购妥后,作为本会固定会产,租赁孳息,当时每月可收入新台币一三、九〇〇元,除按月偿还农银贷款本息外,每月尙有六千余元盈利,以支付日常会务开支,可谓不无小补

  • 文章江津文风塔的沧桑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61期  作者:懷襄 出版时间:1976-12-31
    关键字: 江津 文风塔 地位 日寇侵略 创痕

    白屋诗人吴芳吉先生有「几水歌五首」,其中第一首是:「几水眞眞好,津城处处娇,云山四面起,井屋一湾遥。岭塔端于弦上箭,风帆密似鸟归巢。淸趣无尘嚣,来往杂渔樵。」诗中「岭塔端于弦上箭」,是指的江津县城北岸的文风塔。就风水家言:文风塔关系一县的文风,科擧时代,功名出自考试,各地方尤多以山川形胜,论文风之盛衰。山川若有缺陷,则建文风塔以相补益。全国各县,类有或大或小之文风塔,原因在此。江津文风塔(简称文塔)有三,一踞鼎山,其形较小,中实,俗名小塔。一峙武城后

  • 文章发展中之江津同乡会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58期  作者:鍾容昭  出版时间:1976-01-01
    关键字: 江津同乡会 历届执事 经费筹募 工作概要

    成立经过江津密迩陪都——重庆,得地之利,抗战期间,服务于党政军各界者极众;大陆沦陷,随政府播迁来台者亦多。他鄕客遇,倍切情思;异地相逢,颇添慰藉。遂于民国五十六年春,由同鄕周开庆、王思诚、陈永珍、钟泽扬、钟容昭、杨鸿庥、扬鸿鼎、晏明、王几南、成必先等,发起成立同鄕会,当即进行筹备。四月二十四日奉台北市府通知准予成立,七月二十三日召开成立大会。当时登记会员有九十余人。迄今已逾八载,会员已越两百人,遍布全岛。为对外连络方便,分别于中、南、东部设立连络小组

  • 文章津中回憶

    来源期刊:《江津》 第41期  作者:楊治宋 出版时间:1992-02-01
    关键字: 江津县立初级中学 体育 生活 用餐 集合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于江津县刁家乡刁氏私立世德小学毕业。随即赴县城投考江津县立初级中学,由于是生平第一次进城,对县城大十字和小十字一带的车水马龙,及晚间全城灯火辉煌的热闹景象,还有穿梭在大街上的「洋马儿」(自行车),均感到十分好奇。当时,正値「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对日本发动全面抗战初期,城内到处张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消灭倭寇」、「抗战到底」等标语,感到战争气氛比乡村浓厚多了。考试后第二天下午正式放榜,目睹自己名登金榜,欢欣若狂,连夜赶回家中,双亲得知

  • 文章懷念校長吳芳吉先生

    来源期刊:《江津》 第33期  作者:楊鴻庥 出版时间:1984-01-21
    关键字: 吴芳吉 江津中学 九一八事变 聚奎中学 巴人歌

    吴校长接长江津县立中学的同时,就是我们卅三,四班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校长温文儒雅,接长后,政通人和,以身敎重于言敎,诱导学生专心学业,一心向善,每逢周会,除邀请学者专家演讲外,必亲临主持讲解诗歌,所讲之诗歌,均系亲笔缮写交由印刷厂以红字石印而成,所有参加学生人手一篇,因此师生无不提前到达,挤满礼堂,一时鸦雀无声,直至诗歌讲究后,全体学生意犹未尽,不愿离去。在校所讲诗歌,不下数十篇,可惜均留大陆,否则眞可装订成册以飨读者,如今江山变色,人物已非,但对

  • 文章愛國詩人吳碧柳

    来源期刊:《江津》 第6期  作者:老鄉 出版时间:1970-08-15
    关键字: 吴芳吉 爱国诗人 一二八事变 孙中山 江津中学

    时代,加上他秉性刚正,志虑忠纯,抱悲天悯人之怀,发救国救民之愿,但先生是性情中人,所如不合,自然发诸爱国的诗篇了。所以论诗他受杜工部陆放翁邱沧海的影响最大,论行事他最推崇中山先生,黄克强、宋敎仁、蔡松坡等人了。我们可以在他的思故国行、笼山曲、护国岩和巴人歌等长诗中,得充分的体认出来。又把我在江津中学读书的时候,所亲自受到先生的敎诲,和亲眼见得先生的行谊,追忆起来,我确认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二十年夏,津人坚请先生回鄕长江津中学,先生情不得却,才辞退

  • 文章健廬隨筆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70期  作者:健廬  出版时间:1968-06-01
    关键字: 征信新闻副刊 刘师亮 鹿蒿玻璃厂 重庆南纪门 江津县志》

    有鹿蒿玻璃厂,其事颇値一记。何鹿蒿氏为江津人,淸末留学日本,习制玻璃,三年学成归国,在重庆设厂制造,但结果不佳,成品远逊日制。以日人视制造技术为秘密,不使学习外人获知也。何氏既知其故,乃重行赴日,易装为日籍工人,设法介入一玻璃厂,潜心硏究,尽得其秘,中经两年,竟未为日人所发现。于是重行返川复业,鹿蒿玻璃厂产品遂蜚声远近焉。据巴县志载:「玻璃厂多在重庆南纪门外,盖玻璃取材于白鹅卵石,南纪门外珊瑚坝,此石特多,取携便也。旧制惟白色一种,后有何鹿蒿者,留学日本

  • 文章江津槪况简述

    来源期刊:《江津》 第6期  作者:華生 出版时间:1970-08-15
    关键字: 江津概况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地方物产 人口统计

    江津」第六期将出版,特就手边资料,提供有关本县的一二史实与统计数字以供旅台同鄕的参考。一、设治沿革:本县设治甚久,惟改名江津县,系始于隋朝开皇十八年。据寰宇记:以斯地在江之津,故以为名。二、面积:据民国三十四年江津县政府统计:计三、二二六平方公里。但据内政部编「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民国三十六年)载:全县面积为三、二五二·五九方公里,较县府统计多二十六方公里,占四川全省总面积百分之一·〇七。三、人口:据民国三十四年四月江津县政府统计:全县计一〇六

共10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