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方针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蒋公的教育方针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38卷 第12期  作者:倪圻 出版时间:2006-12-10
    关键字: 教育方针 临时中学 胡适

    蒋公的教育方针,因其肩负建国重任,非得作育英才,无以副国所用。从北伐、剿匪、抗日、戡乱,在在均需庞大支出。其中尤以抗日军兴,荜路褴褛,军需更是浩繁,工厂内迁,军事工厂必须优先,故宫宝物要抢运,民众要疏散,北方闻名大学教授要撤至后方……对莘莘学子,则更是责无旁贷。为实践教育方针,乃在各战区分别设立「失学失业青年招考训练委员会」,而各省大力开创临时中学。圻少小离家,背井离乡,零丁孤苦,疫疠缠身,随时有埋身沟壑之虞,旋即有幸进入浙江省立常山临时中学,得免饥寒且

  • 文章姚宏影女士捐資創設溫州宏德中學簡介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2卷 第5期  出版时间:1996-10-01
    关键字: 温州 宏德中学 姚宏影 教育方针

    具有贡献身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职员工队伍,初步形成尊师爱生、勤学守纪、团结活泼、文明健康的良好校风。宏德中学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正朝着现代化管理步伐迈进。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在教学方面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深入进行教学科研研究,向教科研要质量。抓紧体育工作,不断增强学生体质,不断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学校每年举办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

  • 文章作育英才 功在國家

    来源期刊:《青田會刊》 第114期  作者:留問政 出版时间:2012-02-01
    关键字: 辞修高中 周年校庆 教育方针 特色 典范

    桃花源》,全校精诚团结,为求真善美而努力不懈。五育并重 均衡发展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均衡发展」,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教育方针,而真正彻底奉行,并持续发扬光大,长期以来,贯彻始终,为辞修高中,教育成功之最大特色。校园不断的美化,教育设备持续的充实,建造名副其实的「学习桃花源」,让学生们如沐春风,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布置优美的环境,耳濡目染,变化学生的气质;贯彻五育并重,均衡发展,重视课外活动,辅导学生选项,礼聘名师指导,培训学生专长;社团项目之多,成就

  • 文章「寧波幫博物館臺北鄉賢垂詢會」始末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569期  作者:胡倩 出版时间:2016-08-10
    关键字: 宁波帮博物馆 乡贤垂询会 筹建准备 同乡会 方针

    很大,我希望他未来对宁波帮博物馆也大力帮助。总之,我希望未来在宁波帮博物馆中多展示我们台湾宁波优秀人才,也希望今天在座诸公多提供寳贵的意见。确定方针及分际本会理事长李汝麟发言之前,先对这次会议因为台风而提早一天召开,以至有几位大老未能出席而表示歉意。他说,记得当年宁波帮博物馆筹建之时,王馆长也曾来台寻求台北市宁波同乡会的协助,因为就旅居台湾的宁波人而言,本会确是一个主要平台。而本会当年在与宁波乡亲接洽时也遇到一些瓶颈,如有些乡亲的意愿不是很高。现在博物馆筹设

  • 文章谈谈本刊编辑方针并迎接新春来临——但愿阳和融两岸·温州台北一家春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4卷 第1期  作者:李心仁 出版时间:1998-02-01
    关键字: 《温州会刊》 编辑方针 迎新春 两岸亲情 同乡

    本世紀自孫中山先生革命成功,締造民國,我們中國即開始採用陽曆,但仍冠以「中華民國」四字。近五十年來,新政府誕生,大陸本土為順應世界潮流,直截了當,更予革新,逕以世界公曆(或曰西曆)紀元。所有政府機關、各級學校及公司行號之內外公文,以及民間書信往來,皆以公曆記載年、月、日。台灣對內行文仍沿用舊習,但對國際公文往來或私人通信,則勢須以公曆記載年月日了。雖然如此,但全中國之民間習俗—不論海峽兩岸—卻仍不忘情舊曆年(或曰春節)。這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長期以農立國,...

  • 文章衢州近代人物小傳㈡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3卷 第11期  作者:戴銘允 出版时间:1991-11-10
    关键字: 衢州 方光焘 学习经历 教学生涯 生平简介 语言学成就 叶元龙 重庆大学校长 治校方针

    始得到任。先生立即发表治校方针:⑴民主办校。⑵学术自由。各方为之信服。先生并延聘著名学者如:马寅初任商学院院长、李四光为客座敎授、何鲁仍任理学院院长、彭用仪仍任化学系主任等。先生并谓:聘请敎授原则:⑴不问其背景。⑵不论其主张。⑶要对学术有成就或贡献。⑷要人格高超。其后,马寅初见于抗战既起,国家财政收入短缺,尤以海口封锁,外贸艰困,建议征收「临时财产税」,以充实抗战经费,并主张此项税收,应由孔、宋等人开始,用示大公无私。由于马寅初分到各校演讲,遂致酿成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