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地名志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常熟地名志编纂有成

    来源期刊:《常熟鄉訊》 第71期  作者:朱良鈞 出版时间:2007-11-01
    关键字: 常熟 地名 简介 历史价值

    常熟地名志历经近三年的编纂,已于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刊行问世。这是吾邑有史以来首部地名,也是江苏省第一部城市地名专业。全书有七十一万余字,地名图照二百余幅。集中了我市富有修经验的专家学者及知名人士,自2003年3月至2005年12月,两年多时间编纂而成。卷帙浩繁,规模至大,一书在手,不仅可尽览千年名城常熟的古今地名传承,与变化沿革,而且,可了解常熟自改革开放以来二十余年依法命名的新地名。是一部辉映古今,记录时代的书,综观全,它有极为鲜明

  • 文章洲山传说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8卷 第1期  作者:耿開新  出版时间:1996-03-01
    关键字: 传说故事 地名由来

    山川以人命名的不多,连云港就有一座「刘洲山」,连地图上都有标。山根不少村名也和刘洲有关。至今还流传着锦鸡王刘洲的悲壮故事。传说刘洲是远古少昊鸟国的锦鸡成精,俗称锦鸡王。也不知哪个朝代,海州地方连年灾荒,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起来造反。刘洲就领头盘踞朐山东南的一座小山头上,筑起城堡,占山为王,劫富济贫。朝廷惊慌了,特派杨总兵带兵赶来征剿。中军大营就扎在山城西南十五里处,这里便叫起「军营」名。附近的「大屯」和几个「小屯」,都是屯兵之处。官兵接连

  • 文章海属山川地名槪要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4卷 第1、2期  作者:尹方  出版时间:1982-06-01
    关键字: 地方志 地名 河流 山川

    1.大伊山鎭:临运盐河,通涟水、淮阴。2.中正场:板浦东,淸置盐课大使,后改场知事。3.六塘河:旧名北盐河,明淸之际凿断马陵支麓,引骆马湖东注,曰拦马河,康熙十七年河总靳辅于拦马河递建六埧,筑堤成塘,以泄湖运涨水,又于硕项湖筑屯堤,于是废湖为河,六塘之名自始著,其自骆马湖东出,在江苏宿迁东,泗阳北者,名总六塘河,东北流至钱家集,分为二支,一至武障塡为南河,一至龙沟为北河,并入于盐河,东出合为灌河,至灌河口入海,淸乾隆时曾设六塘河同知,专司河事,今上游淤塞

  • 文章「無錫縣」也曾叫過「有錫縣」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199期  作者:阿元  出版时间:1986-05-20
    关键字: 地名探源 无锡县 有锡县 元本无锡县志

    钦定四库全书中所蒐集的元本无锡县的一段记载。慨以劫火相寻,沧桑屡易,地方文献乘,摧毁殆尽,这段记载,吾人也许很少有机会再能看到。最近我同鄕会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许师愼先生,在硏究史料的时候,无意中在四库全书中发现了这部元本无锡县,也就是目前所能找得到的最早一部无锡县,对一位硏究历史的无锡人来说,许先生有说不出的高兴,所以立刻影印全套,并细心的为文考证,将资料送给同鄕会。我们深信同鄕会对这种有价値的故鄕史料,必然十分重视,一定会考虑出版流传,这部元本「老

  • 文章新浦原是一條河名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5卷 第2期  作者:彭云  出版时间:1993-06-01
    关键字: 新浦 地名渊源 文字解释 地方志

    过去海州的一些学者,常将新浦和「浦」字解称为水滨的意思。如有篇文章说:「由于海泥囤积,潮水线的退落,原来的水滨变成了内地,又出现了新的水滨。如现在的市中心新浦,顾名思义,即新的水滨的意思。」这种说法似有値得商榷的地方。《汉语大辞典》对「浦」有好几种解释,其中一为水滨,一为河流注入江海的地方。一般说来,泛指大面积的区域,如「淮浦」的「浦」,可视为水滨;而作为某一地名的称谓,则很有可能是指一条通入江海的小河,却不是水滨和陆地。如宋代朱长文在《吴郡图经续记》中

  • 文章大、小柴市地名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8卷 第1期  作者:張明達 張炳超  出版时间:1996-03-01
    关键字: 地名考证 地方志 大柴市 小柴市 灌云县 地名录

    凡从新浦去灌云县城伊山鎭的人,大概都要经过灌云县的两个「市」,即大柴市和小柴市。其实,这两个「市」,只是灌云县下车鄕境内的两个普通村庄。村庄怎么成为「市」?为此,笔者作了一番考证:翻遍海州的权威书《嘉庆海州》,并没有大、小柴市的地名。《嘉庆海州》成书于一八〇五年,显然,大、小柴市是在一八〇五年以后才成名的。在灌云县交通史料中,曾几次出现磨行口这个地名,而在现在的灌云境内却没有这个地名,我们抓住这个重要资料,首先从地理位置上去考证:查陈宣《海州

  • 文章談家鄕的名稱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66期  作者:疇生  出版时间:1990-12-05
    关键字: 家乡名称 地名考证 大英百科全书 明史地理志 延陵

    称之为延陵季子,又二年,春秋左传称之为延州来季子。(季札先封于延陵,后又加封州来,故称之为延州来季子。)这是历史上关于家鄕最早的纪载。以后经战国、秦,直到汉初,方改称毘陵。延陵之名,自周灵王二十五年,至汉高祖五年(西元前二〇二年),共三四六年。此外,晋武帝太康二年(西元二八一年),以曲阿(今丹阳)之延陵鄕置延陵县,后废,直到今日丹阳仍有延陵鎭,也可算历史悠久了。二、毘陵据汉书地理毘陵县:颜师古注:「旧延陵,汉改」。可知毘陵之名起于汉初,为会稽郡所属二十六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