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风俗习惯共返回13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鄉情小憶)梓里年景:童年樂事總難忘

    来源期刊:《闽聲》 第49期  出版时间:1972-02-29
    关键字: 风俗习惯 蔬菜 王审知 元宵节

    福州东、北、井、汤四城郊,地处闽江北岸,三面环山、一面向市,宛如一个小盆地。散落在这平原上的有数十个鄕村。这一地区农事多由女人操作,男人则在城中做手工艺或商店店员,有的只在家里担任带小孩煑饭工作;和西南门外的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风俗习惯,完全两样。女人装束也和别的地方不同,她们头上梳着螺形的■,■中揷三条银扁簪,好像三把雪白的刀,每条簪约有三四两重。上服长至膝盖,腰束一大带,长裤赤足,体格非常健康。到过福州的人,一定都看到这些妙龄少女或风韵犹存

  • 文章蒙文通先生及其學術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51期  作者:胥端甫 出版时间:1975-03-01
    关键字: 蒙文通 学术 风俗习惯 宗教仪式 礼记

    有南方吴楚之学焉,有东方齐鲁之学焉。乃损旧补稿以为十篇,旧作议蜀学一篇并附于末。于是经学抉原,始三易稿而成书问世,即今日台湾所留存之作也。以上所云云,亦即其早年治学之经过与成就也。前所提到廖先生据礼数以判今古学之异同,原著未见。蒙先生「推本礼数,佐以史文」,始完成上述雨书,则礼与数势不能不在此试加以疏解。以礼言二十三经中有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周礼是一套理想之政治制度,仪礼是宗敎仪式与风俗习惯之混合体,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与其变迁之历史,或礼之哲学理论。综而论

  • 文章牽礱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6期  作者:李勛  出版时间:1971-12-20
    关键字: 牵砻 稻谷 山歌 风俗习惯 农家乐

    无锡四鄕自阴历十月初起至冬至节前后一段时间,也是农民在一年中一个忙碌的阶段,但也是很高兴的时候。农民一到十月,各村巷就开始雇着平时做散工或佃农等所组成的「砻班」牵砻,把秋收的稻谷去壳磨米。牵砻的工作,大都在夜间做的,在牵砻的时候,这班工人还唱山歌,一人先唱,大家附和,歌词先唱些庆祝丰年的意思,随后就恣意乱唱,词句俚俗,这也是一种鄕间旧时遗传下来的风俗习惯,所以虽然有时唱得不堪入耳,大家也不予注意,可是他们的声音唱得很高,引吭长号,附近人家都给他们在梦中闹

  • 文章中秋節雜感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179期  作者:吳嘉仁  出版时间:1984-09-20
    关键字: 中秋感怀 风俗习惯 人物回忆

    歲月如流,今年的中秋節又悄悄的過去了。中秋節的晚上,正是秋高氣爽,萬里無雲,一輪明月,懸掛高空,家家戶戶,在此良夜,父母子女,夫妻老小,都團聚在一起,賞明月,吃月餅,品佳茗,啖瓜菓,此情此景,其樂可知。此地臺灣本地人當然福氣好,沒有遭到匪禍,大陸淪陷,携眷出走來臺的人,他們的福氣亦好,中秋節都是閤家團圓。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有些人雖然在外面重新又成了家,立了業,到如今已是兒孫繞膝,成了老太爺,老封君,每逢佳節,還是想起家中的結髮糟糠,黯然神傷。可是有些人在...

  • 文章漫談雲南邊區的——紮腳婆三寸金蓮背後的痛楚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122期  作者:梁學乾 出版时间:2008-10-10
    关键字: 扎脚婆 人物事迹 风俗习惯 缠脚

    文·梁學乾前言陳重光先生發表於台北廣西文獻季刊第一二〇期的宏文——『客家婦女不纏足的成因探奧』,筆者曾細心看閱和欣賞陳的大作。強調:客家婦女一向以天足爲美!可是據近期一些資訊的報道:雲南偏遠地區 六一村,如今仍有紮腳婆婆在世。這樣一來,一碼事是談放足,另一宗事卻道纏足,形成了相反的強烈對比!纏足風俗的歷史中國纏足風俗,源於一千年前,相傳南唐李後主妃嬪、窅娘,爲取悅李後主,而把一雙腳纏成新月形狀,然後站在一個黃金打造的蓮花台上跳舞,最後贏得李後主寵愛,自此女...

  • 文章五十年揚州的年趣(上)

    来源期刊:《揚州鄉訊》 第145期  作者:葉以熾 出版时间:1987-02-10
    关键字: 过年 风俗习惯 腌咸菜 祭祖 文化传承

    年年难过年年过』,这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其实年关难过也得过,所以不论男女老幼,富贵的、贫困的一律过年,大家都要恭禧发财,万事如意!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习惯,尽管不同,但对于过年,郤还是「八九不离十」!例如北方人过年包饺子,南方人过年蒸包子,只是大同小异,惟五十独扬州是个人文荟萃的地方,对于过年,都是踵事增华,多采多姿,可与苏、杭两地的民俗,幷驾争光,别饶意趣!虽然事隔五十余年,这个五千余年文化传延的光辉,仍然是亮晶晶的为人们所喜爱!家庭主妇们,一到

  • 文章故鄕年景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5卷 第25期  作者:杜負翁  出版时间:1983-02-15
    关键字: 回忆故乡 风俗习惯 特色文化 地方饮食

    臘鼓催人,又屆迎春時節,闔家團聚,里社騰歡,習俗相沿,良有深意。太平之世,可以觀物阜民殷;離亂之時,亦聊慰思鄕情切,熙熙攘攘闤闠喧闐,光耀眼前,俗稱年景。我國地大物博,民情風俗各有不同,重視迎年,毫無二致。觀諸風雪載途,不遠千里,絡繹於道者,非歸省父母即返視妻孥,一片眞情,交相流露;蓋我中華聚家成國,千古來素重倫常,民風醇厚法令無度歲明文,民間自成風氣,立國之本,於此可瞻。負翁飽閱滄桑,栖遲海外,當此臘盡春回,念及故里揚州,昔時年景,爰一一述之於次。門神...

  • 文章寫我家鄉——常州(下)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92期  作者:李楨祥  出版时间:2012-03-25
    关键字: 家乡 万怀青 风俗习惯 第二故乡 和平统一

    民國三十四年,我從常州覓渡橋小學畢業,當年我考上武進私立城北商業職業中學繼續求學,校址就在東橫街上,離家甚近;當時我們的校長是已故的萬懷清先生,他還兼任武進正報社的社長,最令我難忘的,他在我們三年級的時候,親自教授我們英文,他的外語造詣很深,督教嚴厲,奠定了我來台後的良好英文基礎,這對我後來在海外工作時的幫助很大。在城北中學上學的年代,筆者曾參加學校所舉辦的無錫太湖和鎭江周邊的旅遊;遍遊太湖的蠡園、梅園和黿頭渚等沿湖的勝景,在鎭江遊歷了江中心的焦山和江邊...

  • 文章思故鄉憶兒時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8期  作者:羅南健 出版时间:1971-12-01
    关键字: 往事回忆 家乡山水 风俗习惯 童年趣闻

    自由乃至生命,也随着断送了。小孩们捕捉到的雄蟋蟀,用纸盒或饼干铁盒盛装,喂以黄豆或长心荳粒,随时准备和隣居小朋友们饲养的迎战。打斗的蟋蟀,有体色淡黄的「铜公」,和体色灰黑的「铁公」,两种口部都有钳子似的大嘴,长得高的像一把铰剪,低的像一把犁耙。双方交战的时候,主人各自捉住喂养的蟋蟀,用一根女人长头髪圈个环,往蟋蟀口部下端(像是下鄂部位)一套,拉住头髪两端吊起来在空中旋转几圈,口中不时唸着「铜公因[1]铜头,铁公因铁脚,一个来,一个亍(ㄕㄜ)[2]」,然后把它

  • 文章故鄉元宵節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1期  作者:北里 出版时间:2003-01-01
    关键字: 元宵节 闹元宵 故乡回忆 风俗习惯

    在美國住久了,每每看到一隻中國的布老虎或泥娃娃,都會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鄕」的情懷。我這人天生快樂,愛熱鬧,特別是新年將至,就更加嚮往家鄕春節紅紅火火的日子。《李文龍迎春畫展》在這異國他鄕舉辦很新鮮!她吸引了許多華人和洋人前來參觀。一幅長卷國畫《鬧元宵》使我留連忘返。那熱鬧的場面,熟悉的故事讓我激動不已。並把我的思緒帶回遙遠的故鄕和童年。鬧元宵,俗稱鬧社火。中國民間社火悠久,源遠流長,是華夏民俗文化寶庫中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爆竹一聲除舊歲,從正月初一...

共13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