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民族气节共返回1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武林精英蔣幼山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21卷 第5期  作者:許希濂  出版时间:2005-10-01
    关键字: 蒋幼山 武术 民族气节 正义感

    套路等拳术,授徒千余人。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返温后,在永嘉创幼山武术传习所、幼山柔术社,传授太极、五行、形意、铜钟气功,一九三七年后又任永嘉县国术馆副馆长。幼山从事国术教育多年,对门徒教育甚严,不仅在武术方面要求精益求精,而且极重武德,谆谆教导弟子:「习武者以防身强身为本,已捍乡卫国为己任,切莫以武扰民,以武行霸。」他的师风师德确为人师者借鉴。蒋幼山是个注重民族气节和富有正义感的武林行家,有关他传奇式的轶闻甚多。抗战时期,瑞安沦陷,日军常常窜到城乡各地

  • 文章嶺南人物明末嶺南三忠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5卷 第3期  作者:魏彥才  出版时间:1995-09-30
    关键字: 岭南三忠 战斗事迹 民族气节

    渔人之利。结果,降淸总督佟养甲、总兵李成栋,率兵由福建急赴粤东潮惠各州府,计陷广州,绍武、苏观生、梁朝钟等许多君臣死难,丛葬于广州北郊流花桥畔。此刻,朱明的气数将尽,国祚日短,永历小朝廷只能在西江一带苟延残喘,东奔西窜了。但传统的『尊王攘夷』、『民族大防」的忠君爱国思想,却根深蒂固,一般士大夫,把『民族大义』、『民族气节』,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与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投降败类,形成鲜明的对照。于是人称『明末岭南三忠的『陈子壮、陈邦彦、张家玉的英烈事蹟,便被人们记载

  • 文章想起有關吳佩孚的兩副楹聯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0卷 第4期  作者:汪誠  出版时间:1998-12-01
    关键字: 吴佩孚 寿联 抗日战争 民族气节 去世

    拒绝,保持了中国人应有的操节。所谓「百折不回完壮志」,盖含有对吴民族气节的赞誉。一九四〇年之际,日寇已侵占我大半个中国,恰是国家民族多难之秋,自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想。故末句有「万方多难惜斯人」的慨叹。下联特用了汉高祖大风歌之典,所言「大风思猛士」,俨然是一种帝王身份,帝王的口气,即知挽者不是平常之人,猜想当是当时重庆方面的高层人士,具体何人,因未署名又无其他根据,不应妄加推断。在「万方多难」之时,痛惜一员武将吴佩孚的逝世,反映了当时整个中华民族与日

  • 文章興福寺的兩位法師

    来源期刊:《常熟鄉訊》 0  作者:王菊生 出版时间:1995-02-01
    关键字: 兴福寺 广慈法师 持松法师 佛学 民族气节

    几番请他出面主持法会,法师以民族气节为重,断然拒绝了。应慈法师去世后,安葬于常熟兴福寺山门对面的南山。另一位持松法师生于一八九四年,一九七二年圆寂于上海,其墓建在兴福寺日照亭畔,终年七十八岁。一九一八年二月,他主持了常熟兴福寺,在五年中曾两次主持传戒佛事,并在寺内设华严预备学校,培育僧材。持松法师的书法艺术造诣极深,兴福寺内「日照亭」三字即为他亲笔所书。一九三六年以后,持松法师在上海圣贤寺讲经传法,并从事佛学著作。抗日战争期间,一九四一年,日军占领上海租界

  • 文章藍文徴先生的學業與道業(六)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12卷 第4期  作者:湯承業 出版时间:1982-05-01
    关键字: 蓝文徵 民族气节 朱舜水 人物回忆

    二)气节既然儒家之仁政思想与仁政设施,最易培养「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参见前节所引),则知仁政思想与民族气节,有其一与二或二与一的关系;是以述过蓝师之思想后,自必再述蓝师之气节。此所谓「气节」者,即是为实现其思想、奉行其信仰,在国难之际,而慷慨献身。世人或以蓝师为文弱书生,其启人以思想则易,其投身以牺牲则难;换言之,求其坐而言则易,求其起而行则难。此乃只认识蓝师之表相,不认识蓝师之眞质。徐复观先生对蓝师有较深的认识,他说:蓝先生表面看,与人无争

  • 文章懷念恩師李舉人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3期  作者:李仙舟 出版时间:1999-01-01
    关键字: 李经邦 生平简介 民族气节 主要成就 怀念感恩

    在民國二十二年前後,我正在永濟縣立第二高級小學讀書,校址就設立永樂鎭永樂宮近旁,當時我班的國文老師就是清末舉人李經邦先生。那時他年近花甲是學校最資深年長的教師,很多教師包括校長李少白在内,都是他門下高足,所以全校師生對他都特別尊敬。經邦老師教學認眞,經常在夜間爲我們部份學子增授論語和詩經,他說理透徹比喻生動,批改作業認眞細緻,評語確切透闢。且書法精美,工於行楷,我如今能寫一筆差強人意的行書楷書,多得力於經邦老師的親切教導。因而午夜夢迴常會憶起當年對我特別...

  • 文章陳奇瑜與保德釣魚台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5期  作者:張廣明 出版时间:2000-01-01
    关键字: 陈奇瑜 主要功绩 民族气节 钓鱼台风景 历史遗址

    怀着“宁让朝廷负我,我不负朝廷”的忠君尽职心和“宁肯留发,不肯留头”的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去了,做为明王朝的一代封疆大吏的陈奇瑜斯人颇具复杂,他既有效忠朝廷,施惠于民的政绩也有因放纵农民起义被谪贬的悲哀,还有清军入关后“宁为明朝罪臣,不当异族顺民”的民族气节,所以当地陈氏后代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每年都要在陈家祠堂举行两次大型祭祀活动,缅怀他的功绩。现在的钓鱼台还保留有三个石窟和一段石阶,而当时的钓鱼台却是相当的气派:钓鱼台凿于峭壁,构体悬空,门额“天险雄辟”四字

  • 文章民族英雄文天祥簡介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66期  作者:胡軍生 出版时间:1996-10-01
    关键字: 文天祥 历史事迹 人物事略 民族气节 殉难

    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殉难时,只四十七岁,后人在他被囚的兵马狱故址,建文丞相祠,以表纪念。文天祥的民族气节,为历代名人和许多领袖人物所景仰,共党朱德曾于一九五九年游罗冈祠(在广州市东北)赋诗赞曰:「罗冈山下罗冈祠,留有文山四首诗,忠心为国声名在,仪表堪称后世师」。毛泽东也曾亲笔默书他的诗作《过零丁洋》。叶剑英写下了「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的赞语。文天祥陵园,位于吉安县富田鄕鹜湖大坑虎形山,至元二十一年立墓

  • 文章四方聲價歸明水人一代賢奸託布衣 鄕賢萬斯同傳略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306期  作者:桂心儀 出版时间:1994-09-10
    关键字: 万斯同 民族气节 经世致用 存真求是 明史馆

    从高门贵公子破落为荒郊田舍郞、再演变成陋巷穷书生和贱赘壻的万斯同,其潜心读书撰史的坚苦卓绝的精神:一在坚持民族气节。他不顾个人和家庭的利害安危,而祇念念不忘祖先「三世四忠」的英烈,拳拳牢记涂山「二百九十三年」的得失。按明太祖开国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毅宗自缢于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年),其间仅有二百七十六年,而斯同说作二百九十三年,乃将江南福王称弘光帝、福建唐王称隆武帝、西南桂王称永历帝这南明三帝的纪年也都算上去了,这无异于一笔勾销了满淸入主中原

  • 文章正氣浩然的文天祥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98期  作者:楊曉蒼 出版时间:2004-11-01
    关键字: 文天祥 抗元史略 民族气节 《过零丁洋》

    瑞金 楊曉蒼文天祥,字履善、宋瑞,號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人(江西吉安)。南宋端平三年(一二三六)生於書香門第家庭,自幼勤奮好學。理宗寶祐四年(一二五六)高中進士第一,頭名狀元。由於忠貞耿直,仕途幾經起落。曾歷任刑部郎官,瑞州知府、贛州知府等職。時値元軍進犯南宋,文天祥力主抗元,反對投降。德祐元年(一二七五),元軍南下,南宋朝廷一片混亂。文天祥積極組織義軍,保衛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次年,在國家危亡之際,他出任右丞相,赴元營談判被扣留,後於鎭江脫險。乘...

共10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