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梆子共返回1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谈豫剧——河南梆子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9卷 第10期  作者:賈文斌 出版时间:1977-10-25
    关键字: 豫剧 河南梆子 剧院 演员

    ,以张女土为其中心与主角,她不但剧艺造诣甚高,且凡到各地公演都能演到一鸣惊人,使国人赞不绝口,纯眞的艺术常会冲破了地域的界限而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更使国人了解豫剧乃传播中原文化,且具有敎育功能及不可埋没的艺术价値!三 豫剧在台湾㈠豫剧的兴衰:河南同鄕随政府来台后,豫剧中的「河南梆子」,首先在台湾各地成立剧团社队,如雨后春笋,遍布南北,巡廻公演,弦歌不辍,颇极一时之盛,兹将剧团社队列表于后;㈡演员的表现:四 检讨㈠河南梆子的优点特长:⒈唱词简明、易懂易解

  • 文章楊師正之觀劇記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8卷 第8期  作者:賈文斌 出版时间:1976-08-25
    关键字: 戏剧表演 杨正之 河南梆子

    祖国河山。此次来台探友观光,其目的在游溪头,横贯公路与垦丁公园及鹅銮鼻等地,下了飞机,看到台北市各大报纸刋登「河南梆子」正在国艺中心公演,他就立即改变了观光的目标,而进入了戯院,连续欣赏多年未闻的豫剧。计欣赏:「花木兰」、「二度梅」、「恩钗」、「穆柯寨」、「李亚仙」等五场之多,不但一刹时变成了豫剧的忠实观众,且接着又欣赏两场国剧及电影「八百壮士」。这是他此次来台的主要收获,乐不可支!他说:「进了河南梆子的戯院,惯听梨园歌管声,就忘记了一切」!就是友人外找、在银幕

  • 文章十三旦報恩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5期  作者:李傑 出版时间:2000-01-01
    关键字: 山西梆子 艺人报恩 传说故事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北京银号皆为山西帮商人所经营,山西人喜听秦腔,所以梆子腔北京舞台上十分活跃。那时的梆子腔,既不是魏长生所唱的秦腔,也不是纯山西梆子,而是山西梆子向河北梆子的一种过渡,并且开始与京剧联璧。侯俊山是当时京梆皆能的著名演员。原籍山西洪洞县,生长在张家口。幼年时因家境贫寒而在太原一个山西梆子戏班里学秦腔花旦,扮相俊秀文武兼能,十三岁就唱出了名,因而取艺名“十三旦”。同治九年(公元一八七〇年),“十三旦”从太原来到北京,唱河北梆子,并与京剧皮黄

  • 文章河南梆子漫谈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6卷 第1期  作者:孫秉傑 出版时间:1994-01-01
    关键字: 河南梆子 戏曲 常香玉 豫剧 王海玲

    此次返鄕探亲祭祖,原想欣赏一场道地的河南梆子,聆听「中州鄕音」,以饱眼福耳福。由于来去匆匆,时间上不好安排。离开郑州家鄕之前,乃由庚身为我选购了三卷录音带,那就是豫剧皇后常香玉的全本「断桥」、活诸葛申凤梅的舞台生涯五十年纪念集以及海连池等曲剧「卷席筒」。其中对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常香玉。战前在开封,战时在西安,战后在郑州,均曾有机会欣赏她的歌唱表演。戏剧是综合性的形象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部份,它具有移风易俗,潜移默化的敎育功能,亦为民族生活方式中休

  • 文章我記憶中的家郷戲(戲條子)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0卷 第9期  作者:王立忠 出版时间:1978-09-25
    关键字: 戏曲艺术 人物回忆 河南梆子

    的名字,至今我仍然不知;张先生做的菜饭,普普通通,谈不到甚么好;他不识字,祇会干背「三字经」、「百家姓」;却没有想到,他会说「评词」,句句都是恰到好处的文言文,抑扬顿挫,无不得体;鄕间的男女老幼,以及驻军,都被他迷住了;很多人所以称他为张先生,也是为此;凭天地良心说,把「先生」二字加到他头上,当之无愧,虽然他确实是没有上过学,不认识甚么字。不定他那天高兴了,他也会唱「坠子」、「越调」、「梆子」给大伙们听,在当时说,委实不赖。打内心中钦佩他,以后就想拜他为师,他

  • 文章話中州片叚鼓兒詞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6卷 第5期  作者:馬濤 出版时间:1984-05-30
    关键字: 鼓儿词 陇海花园 豫剧梆子公演

    鼓:是一悠闲徜徉独步艺业,比大戏(梆子)架高一筹,小窝班初进学戏,那才可怜!每天泼水舖草而卧,十日后媒疥滋长,指缝腋窝遍生,夜寐奇痒难眠,翌晨师父严令背诵唱词,忘一字鞭鞑十,忘一句遍体抽打不饶;我幼时学徒,虽说未受疥刑,但被折磨得死活不能,现在中华一统,一切昌明改制,兵荒马乱不同时候了。笔者就在近水楼台中,旁听记忆很多鼓词,先由粗俗,渐趋诗韵,三弦琵琶虽未学习,但能辨识起腔落音,也就是俗说「扳眼」,来日方长,容后漫长啄磨供赏。㈥小河北的繁嚣郑州市北端

  • 文章秦腔考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49期  作者:馬彥祥 出版时间:1986-01-03
    关键字: 秦腔 西皮腔 梆子腔 魏三 中国戏剧

    一、秦腔非梆子腔今人称梆子腔辄曰秦腔,相沿成风,几无异议;从前我也以为是这样,后来在缀白裘中看见所列花部[1]诸腔,计有:梆子腔、高腔、乱弹腔、秦腔、京腔、吹腔等名目;又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中亦云:「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腔,统谓之乱弹。」我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秦腔与梆子腔有两种名称,而在同时流行,由此可知秦腔与梆子腔必为性质不同的两种腔调无疑。继乃征诸各种文献,就知道现在所谓梆子腔者,的确不是秦腔;秦腔实为今日流行的西皮腔。这种

  • 文章漫談安陽的洛子腔

    来源期刊:《安陽文獻》 第5期  作者:馬自強 出版时间:1989-01-01
    关键字: 洛子腔 豫剧改进会 《蓝桥会》 梆子戏 豫剧品种

    安阳的地方戏,大槪有三种:㈠梆子、㈡四股弦、㈢洛子腔,其他如坠子、花鼓等均非正式戏剧,故从略,梆子戏是大戏,我们安阳附近所唱的是「淮调」梆子,与现今在台湾所听的「高调」梆子不同,最大不同点是前者用大梆子,长约二市尺,敲起来声音低沉,而后者用小梆子,长约六七寸,敲起来声音高昂清脆。所谓四股弦,亦叫四架弛,其特别点是所用之胡琴,比一般之琴弦加倍,拉出声音为双音,唱腔后半多高起来,甚是特别,四股弦在安阳戏班并不多,亦很少演出,在安阳一带演出最多的戏剧,就是梆子

  • 文章蔣單樓唱四對台戲之起因及經過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21期  作者:光宇  出版时间:1997-01-01
    关键字: 蒋单楼村 五区区长 区务会议 柳子戏 梆子戏

    亦不是小事,硏究的结果,由送戏者负责接箱。柳子戏是蒋姓祖家所送,由蒋老家李楼两村各出马车两辆。至山东百里以外接箱。四般大戏两参佰人住不是小事。各戏班之下处如何安排。因一班柳子戏人数过多(共一百八十多人,脚踏车四十多辆,走驴三十多头)住刘靛池刘怀斌家整个前院外,其余三班梆子戏均住岩内。戏台搭在天赐收麦的广场里,场地东西有百公尺,南北六、七十公尺。座南向北,张二娃的班与柳子班在中间,面北对神棚,田仙的一班在柳子班东,也是面北,小壮的一班在最西边,面东,台后是两

  • 文章一片鄕心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17期  作者:虔君  出版时间:1993-01-01
    关键字: 鱼鼓调 凤鸣宝塔 七七抗战 高皇庙 梆子戏

    八十一)年五月间,内人回籍探亲,在家鄕还吃这道美味,回来谈起,还使我羨艳不已。民国二十年以迄廿六年「七七抗战」,这五、六年间,正是家鄕的太平盛世,匪乱敉平,地方安谧。在农村于秋收冬藏之余暇,便有一些地方民间娱乐出现。除了四鄕不时有野台子戏外,在城里便有南北两个戏园在打对台。北戏园在五门口的高皇庙,南戏园则在南关吴架子街。都在经营梆子戏的演出。有时也会偶然演出红笛梆子(秦腔)和简陋的电影。倒都是卖座奇佳,颇收利市。这就反映出当时地方富庶,居民安乐的状况来。其时林

共16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