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戏曲共返回43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馬靜亭女士再演名劇「洛神」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7期  作者:砥柱 出版时间:1980-07-01
    关键字: 京剧 戏曲 曹植 凉州

    同鄕馮晉澤先生的夫人馬靜亭女士原籍甘肅來臺後勤硏國劇,於梅派戲最有心得,曾先後出演武家坡、大登殿、坐宮、蘆花河、斷橋、洛神等名劇每次演出都有特優的表現,深得好評,尤其難能可貴者,她具有一種鍥而不捨,和勤學苦練精神,爲票界所罕見,令人讚佩。本年元月二十九日晚,國軍文藝中心舞臺的壓軸戲是「洛神」,劇中駕祥雲移蓮步漫吟淸曲而來的甄宓是由馬靜亭女士所扮飾,這是她第二次公演「洛神」,對於洛神「翩若雪鴻,婉若游龍」的意態,體會深刻。在舞臺效果方面,三套精心裁製的雪紡...

  • 文章豫劇祭酒張岫雲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9卷 第8期  作者:燕京散人 出版时间:1977-08-25
    关键字: 张岫云 豫剧 戏曲

    梆子是形成國劇的來源劇種之一,有河北梆子(俗稱京梆子),山西梆子(晉腔),陝西梆子(秦腔),與河南梆子(豫劇)之分。豫劇又分豫西腔和豫東腔。豫西腔低迷悲悽,多爲苦戯,過去名伶有常香玉;豫東腔高亢,花梢,適宜喜劇,過去名伶有陳素眞(狗妞),這兩位可稱代表性人物。現在台灣的豫劇旦角祭酒張岫雲,河南臨頴人,小時候就喜歡哼豫劇,但是家敎甚嚴,不許學戯。抗戰期間,逃難離家,才有機會自主地學戯。民國卅一年起,她先後從常香玉的師妹宋書雲,和陳素眞的先生樊粹庭學習!因此...

  • 文章傑出鼓姫董蓮枝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9卷 第8期  作者:張蘊眞 出版时间:1977-08-25
    关键字: 董莲枝 戏曲 献唱 大鼓

    董蓮枝女士河南滑縣人,多年在南京秦淮河畔奇芳閣、六朝居等茶樓獻唱鋓鏵大鼓,歌技超群,聲韻出衆,幾乎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譽滿京華,名馳遐邇,堪稱藝園奇葩,歌壇巨星,實乃傑出鼓姫,世所罕見,國之奇才,鄕邦名花。大鼓的派別很多,其中流行最廣,人才濟濟者則推山東鋓鏵大鼓,和北平京韻大鼓。其實這兩派歌唱時所使用的都是小鼓,圓形,直徑僅約一尺,高亦不過三寸。京韻大鼓用約三尺高鼓架,用兩塊小木板節音,琍鏵大鼓用短鼓架約四、五寸高,置於桌上,用兩片半圓形的鐵片節音。其所...

  • 文章馬靜亭演秦腔「斷橋」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6期  作者:富翁  出版时间:1980-02-01
    关键字: 马静亭 戏曲 邦子 秦腔

    每逢端阳佳节,戏班里的传统习惯,例演应时佳剧,譬如白蛇传、混元盒等,都是常演的剧目。台视为了配合此一佳节,特请名票马静亭女士,演出地方戏曲秦腔「断桥」。这是电视上的首次播出,也是难得欣赏的机会。「秦腔」也就是「陕西梆子」,前者是雅号,后者系俗称。此乃源出甘肃,盛行于秦晋,而流传于我国西北一带的地方戏曲。它的歌唱,原属甘陕一带的土生民歌,嗣以逐渐向东南流传,吸收了弋阳腔,以及地方小调之优点,因以唱腔变化繁多,内容丰富。秦腔歌唱的特色,一声音高亢激越,充满了

  • 文章黃金窖(川劇高腔)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93期  作者:蔡啓國選輯  出版时间:1971-05-01
    关键字: 黄金窖 川剧 高腔 剧本 戏曲 对白

    選輯前言一、黃金窖一劇,是象徵「吉祥如意,四季平安,添福添壽,財源猛進」的吉祥戲;舉凡戲班,玩友,爲人恭賀壽辰,開張喜慶類似場面,頭一齣都唱此戲,用表慶賀。劇詞雖甚通俗,但頭一次選刊此劇,原在爲本刊讀者恭祝吉祥之意。二、此劇有兩種唱法:一爲「高腔」,一爲「三節瓜。所謂三節瓜者,就是前面唱高腔,中間唱蓋板子,末段唱胡琴。但這裏是以高腔寫的。三、由於手頭缺乏劇本資料,所寫全憑記憶而來。錯誤或遺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賜予指政。(上四朝臣唱)(月兒高,一字。...

  • 文章禹州戏曲先生杜希春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46期  作者:王燦藜 出版时间:1985-04-03
    关键字: 禹州 戏曲 杜希春 戏词

    我一人也难担千万斤。不管保皇有梁任,也不管革命老孙文。只有把政府重整顿,反转支那旧乾坤。」最后陈天华跳海而死。有唱词甚长,今遗忘。2 王秋瑾(小旦)戯词遗忘。3 戴秋娥(小旦)其戯词为:「小奴家祖居上海县,原是中国古苏州。随父亲来到日本地,在横滨买宅度春秋。是豪杰结作知心友,打破女界我不羞。」4 王敬芳(黑净)「离了东都到西都,一路火车来得速。他的行大欺了客,轻视中国太可恶!」二 医国手医国手又名断烟戯,因当时全国上下普遍食大烟,几有亡国灭种之虞!所以名医国手

  • 文章吾揚詩人王漢恭

    来源期刊:《揚州鄉訊》 第65期  作者:唐壽 出版时间:1973-10-10
    关键字: 王汉恭 《想当然》 戏曲体裁

    古今文人當其生時,著作等身,煊赫一時,頗亦自命不凡,目無餘子。而生後數十年,能知其名者,百無一二,甚至等身著作,不爲人覆瓿,能飽蠧魚者,亦屬幸運,即以吾揚之文人而言,其被湮沒不彰者,由古及今,不知凡幾。近閱「書影」云:『元人作劇,專尙規格,長短旣有定數,牌名亦有次第,今人任意增加,前後互換,多則連篇,少爲數闋,古法蕩然矣。惟余邗江門人王漢恭(光魯)所作「想當然」,猶有體裁。其曲分視之,則小令,合視之,則大套,插入賓白,則成劇;離賓白亦成雅曲。不似今人全賴...

  • 文章黃梅戲的……形成、發展、現況與未來

    来源期刊:《安慶鄉訊》 4、5、6  作者:楊宣祥 出版时间:1993-04-04
    关键字: 黄梅戏 历史沿革 戏曲源流 严凤英 戏曲改革

    安庆辖八县三区(枞阳、桐城、怀宁、潜山、望江、宿松、太湖、岳西八县和大观、迎江、市郊三区),处长江中下游,属皖山皖水,是「戏曲之鄕」,又是「黄梅戏之鄕」,所谓「山川蕴蓄雄浑,民多俊秀,音中宫声,即农人亦多能高歌者」(见《皖优谱》)。明代中叶,名驰遐迩的靑阳腔,就普遍流行在安庆的沿江一带;万历年间,号称四大声腔的昆山腔,走出吴中,流传到安庆,称为「皖上派」,有名的阮大铖家班被誉为「金陵歌舞诸部甲天下,而怀宁歌者为冠」;到了淸初,又产生影响全国的徽调,包括

  • 文章談漢戲 憶長樂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7期  作者:葛詠青  出版时间:1970-10-10
    关键字: 汉戏 长乐戏院 平剧 地方戏曲保护 迁台

    六月二十五日本報戲劇春秋欄,刊載仁仁先生大作「漢戲竟成絶響」一文。讀後不覺引起個人莫大興趣與感觸。筆者雖非鄂人,然自幼客寓漢口,前後看漢戲約有三年之久,因之對漢戲之愛好,實不下於平劇。以下不揣冒昧,爰就個人記憶所及,談談對漢戲之印象。約在民國廿三年至廿五年之間,筆者時年爲十餘歲,閤家旅居漢口。當時家庭生活環境比較安定,大人們不爲家累所煩惱,小孩也不爲功課繁重傷感情。在公、課之暇之消遣,不是逛逛街,就是看看戲。那時因爲距離長樂戲院很近,飯後散散步就可到,所...

  • 文章故人書願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21卷 第2期  作者:沈不沉  出版时间:2005-04-01
    关键字: 藏书 温州市图书馆 戏曲

    ,有时一聊就是一整天。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从国家政策、戏曲前途、上演剧目,乃至对某一当红演员的念白身段信口针砭。「秉烛楼」厢房旁边有一个小亭子间,是它的藏书所在,他曾领我参观这间小书房,故对他的藏书我略知一二。一九八五年暮春,我去郑州参加中国戏曲界的一次大聚会,在沪停留时,他曾向我提起,愿将自己所有藏书捐赠温州市图书馆,但求能获得也像这样大的一个小房间,悬一张他的照片,于愿足矣。返温后我曾为此事多方奔走,当时因限于条件,是图书馆的藏书量每年以十五%的速度递增

共43条记录 1/5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