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习俗共返回25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早年故鄕习俗——敲更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6卷 第2期  作者:項建章 出版时间:1994-02-10
    关键字: 敲更 农业 习俗

    我們在電視連續劇中才看到敲更,眞正的敲更,不要說現今的年輕一輩沒有看到過,就是家住鄕下的人,今六十多歳的也沒有看到過。敲更在早年的農業社會確有必要,有三大作用:第一是報時(早年鄕村無鐘錶);第二是叫百姓居民、街坊鄰居提高警覺,防止盜匪、偸竊,是最主要任務;第三點應是提醒居民小心火燭,以防火災。敲更、他的工具是一面小銅鑼、一隻竹梆(竹梆是用茅竹筒、長約八十公分長,兩頭留節,筒中間鑿一長孔,再用一粗繩縛二端,繩從右肩斜掛左脅下腰際,左手提燈籠,右手持梆梆打鑼...

  • 文章故乡习俗

    来源期刊:《浦東》 第27期  作者:沈步洲 出版时间:1982-01-15
    关键字: 祈福习俗 故乡习俗 述信习惯

    開設商店恐主顧賒欠掛賬,在店裏顯要處貼一紙條。無賒不成店 莫怪諸欠 實在本錢少 一槪叨光現各地方起造石橋,迷信上要妨碍八方小孩,於是有小孩人家,用紅布條寫下面幾個字,掛在小孩身上免遭不幸。石匠石和尙 造橋有地方 不關小孩事 石匠自家當。凡家有嬰孩晚上啼哭,寫下例四句張貼路口供人唸讀以求安寧。天皇皇地皇皇 我家有個夜啼郞 仁人君子讀一遍 一睏到大天光。冬防宣傳,每逢冬季晚上更夫手持竹筒,川越大街小巷,一面搞擊竹筒、一面高呼。寒冬臘月 河乾水淺 火燭要小心 ...

  • 文章憶乘篼

    来源期刊:《温州會刊》第1卷 第1期  作者:王果 出版时间:1985-02-15
    关键字: 乘兜 交通工具 民间习俗

    我有過兩次乘兜的經驗,那是因爲往返的關係。在故鄕的山區裏,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兜,也就是竹製的轎子。一張細竹編的小型太師椅,兩側各綁一支粗竹竿作爲轎架,頂上是用竹片編成長方形如竹蓆,狹的兩頭各捆在兩條轎架上,就成了圓弧的蓬,以遮擋風雨與烈日。椅子前橫放一小塊狹長的木板,兩端穿以藏繩縛在轎桿上作爲踏脚用。前無轎簾,後無帳帷,異常簡陋。因此,我雖只乘過兩次,却能深深地刻在我的記憶裏。那時我大槪是十歲吧!記得還在小學讀書。有一天日本飛機突然來轟炸,嚇得全城的人惶...

  • 文章正月裡來城隍廟前眞熱鬧

    来源期刊:《舟山鄕訊》 第102期  作者:李飛城 出版时间:2004-02-28
    关键字: 定海 城隍庙 正月习俗

    早在五六十年前,定海城隍廟,正月裡最鬧熱。初一天剛亮,城裡衜頭居民、鄕間農民、男女老幼,穿著新衣裳,都來城隍廟裡趕市面。廟門對面,照牆壁前,長長一排,現做現賣點心吃食攤:豬油蔥餅蟹殼黃(別稱),夾沙餡餅層打層,生煎包子調味汁鮮美,牛肉油煎小包難得吃,油燉子、海糖糕;羊肉粥、經濟實惠小盆菜,桶燙老酒暖暖身。廟門東邊攤頭多,沿同泰蠟燭道門口先是單(姓)阿德,歷年正月老攤位,墻上滿掛花綠紙;民國初期有名人物閻錫山、蔡鍔、張作霖、張學良、段琪瑞小幀畫象匯印掛圖上...

  • 文章新年漫談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7卷 第1期  作者:周鈞源 出版时间:1975-01-30
    关键字: 新年 习俗 农休 烧卖

    田家重元日,置酒会邻里,大小易新衣,相戒未明起。老翁年已迈,含笑弄孙儿;老妪惠且慈,白发被两耳。杯盘且罗列,飮食致甘旨,相呼团栾坐,聊慰衰暮齿。田硗藉人力,粪壤要锄理,新岁不敢闲,农事自玆始。上面这首诗是宋时赵孟頫的农家元旦即景,我把它抄下来,作为我这篇芜文的引言。过年是习俗我要说的新年,当然是旧历年;因为阳历年,最多是政府机关放假两天;一天是团拜;一天是郊游或访友,与大部份老百姓可以说发生不了什么关系。又最多是大家悬挂国旗,有小部份商店休息二天,其余

  • 文章故鄉的年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2期  作者:李樹楷 出版时间:1978-02-01
    关键字: 春节 习俗 抗日战争 回忆

    习俗,迄今不辍。

  • 文章過年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5卷 第3期  作者:李輝英 出版时间:1975-02-01
    关键字: 过年 风土习俗 除夕 对联

    习俗,早已规定了吉利话可以大说特说,信口开河最是大好的机会。你看罢,鄕下人们伸出从辛劳工作中刻划了皱褶的手掌,不时盖到冰冷的鼻尖上,呵一口长气,然后尽兴的抹抹嘴巴,让嘴边「巴搭」出淸脆的声音,说声「年节好过,日子难过」,磕一磕脚上的䳬头,便该掏出腰干后面的小烟袋,意味深长的抽上两袋旱烟了。从除夕晚上接神算起,我们的乡下才算正式过年,一当接过神,热了香头纸马,放过挂鞭和高升炮,大门便正式关起来,准备送走岁尾的一日。先是在晚饭之后,家家户户都在大门口烧包袱(纸锞

  • 文章走過昌黎祠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0卷 第2期  作者:林清玄 出版时间:1978-02-25
    关键字: 昌黎祠 乡土习俗 台湾学堂

    從高雄搭車往屛東,就走進了南部熱帶的風情中。到了內埔鄕公路局往囘走一點,會發現一座小小的廟宇,古色蒼茫的廟門上寫著漆色已經剝落的三個字「昌黎祠」。廟門左右有一付用正楷寫成的對聯:「一身執聖敎,千載仰儒宗。」雖然寫在灰褐色的水泥牆上,却顯得莊嚴肅穆,與門外隨意放置的「燒紙鼎」中飛揚的紙灰,成爲很強烈的對比。我去的那天正好是韓愈的一千二百一十年誕辰,鄕人在廟前的廣場上擺了十桌酒席,來慶祝韓愈的生日。場中洋溢著一種興奮的氣氛,還沒有開宴前,大家分別在廟中上香,...

  • 文章產鬼傳奇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6卷 第3期  作者:倪文達  出版时间:1996-09-30
    关键字: 产鬼 驱鬼 风土习俗

    粵南高州一帶,有一種鬧「產鬼」的風俗,所謂「產鬼」,即是婦人正在生產的時候,忽有鬼魂附身,說鬼話,胎兒難下,如果不予及時驅治,產婦就有死亡之虞。也有叫「乾產」的,即中邪者不是產婦。如果鬼魂久不驅走,受害後果都是一樣的。宇宙萬物都有相生相剋的定理,凡有鬧「產鬼」的地方,都有驅鬼之人,有專業的,有道士兼任的,也有業餘的,但作法都是一樣,俗語說一物治一物是也。筆者當年曾親眼看過鬧產鬼及驅鬼的過程,雖然時隔半個世紀,說來是充滿了傳奇的意味。民國卅五年夏,本地有位...

  • 文章閒話鄕俗小丈夫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6卷 第12期  作者:王德謙 出版时间:1984-12-30
    关键字: 婚姻习俗 小丈夫 日常起居

    褚大嫂至少要比介之兄年长十余岁。在他俩岁数的差距上,使我连想到家鄕相当年的「小丈夫」。二、习俗起源在咱们老家河南,如果是庄稼人,人手少,孩子又小,新陈不及接续,顾用管家,纵然十分忠贞,但或多或少在看法上难免会产生观念上的偏差,因此,在人丁单薄的情况下「小丈夫」便应运而诞生了。对早婚的男孩而言,与其说是小丈夫,倒不如说是小母亲,来得更为适切些。俗言说的好,「蚂蚁鹊尾巴长,娶了媳妇不要娘。」如果新嫁娘对小丈夫眞能体贴入微,确能妻代母职的话,自然是做婆母娘

共256条记录 1/26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