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中庸共返回14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捐血一袋 救人一命」

    来源期刊:《青田會刊》 第64期  作者:李桂榮 出版时间:1994-06-01
    关键字: 捐血 标语 广告 《论语》 中庸

    的标语,惟「捐血一袋、救人一命」的句语,常为推动捐血的团体,制成图片,或标语条张贴宣导,且在宣传媒体如报纸、杂志,及电视萤幕上常出现「捐血一袋、救人一命」的句语,竟成为广告的流行语,确为建立捐血事业的功臣。于今这句话语,从无数的广告流行语中脱颖而出,列为金句奖选拔,成为不朽的语句,亦为捐血事业带来永恒的生命力与使命感,真是感到万分的欣慰。嘉言录: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敏而如学,不耻下问。(论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 文章顓孫子張評傳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0卷 第7期  作者:張金鑑 出版时间:1978-07-25
    关键字: 颛孙师 儒家思想 中庸之道

    年纪相近,意气相投,孔子殁后,仍相过从,互切互琢,论道讲学,相得益彰。因之,论学者常将三人兼提并称。孟子公孙丑上篇载:『孟子曰: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由此观之,三人者皆为圣门重望所寄,殆犹三鼎足而并立之。子夏学问最为广博,传诗易,宏儒学,功莫大焉。子游传礼,礼运篇自称言偃,则全篇皆是子游所记孔子之言。论者称子游得闻孔子『大同之道』,而传圣人微言。子张晚年,学术造诣深邃,几达于『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境界。他倡『见危致命,见得

  • 文章天鹿學人七十自述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13期  作者:王谷 出版时间:1979-01-01
    关键字: 人物生平 人物思想 中庸

    中」,中庸之中——音衮上下通也,通上下,斯天地父母,契之天人合一,尽人尽物,聿为天则,雷霆之威,雨露之润,而栽培倾覆,参赞之业以成。夫维更求其故之故之所以得之之故,阴阳制名,「音」「影」「相」「响」,原衷神秘,而两一以道,位成以中,中依两立,含三成一,曰「中」、曰「阴」、曰「阳」,谐**丽,翕辟往复,消息日新。可知辩证虽同,仁忍异趣,易理剏建,别具址基。夫维最后而求其故之故之故之所以得之之故,推证其「中」衍于「一」,「诚」衍于「中」,肇端荒古,由宗敎而进毓

  • 文章論著國父誕辰紀念感言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13卷 第4期  作者:莫劍雄 出版时间:1983-12-30
    关键字: 孙中山 诞辰纪念 中庸之道 立言 立德 立功

    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日为 国父一百晋一十八诞辰,广东曁各州、县、巿同鄕会联合在广东同鄕会擧行「广东同鄕纪念 国父诞辰大会」,笔者懔于 国父大德大仁之所感,不揣冒昧,谨缀一得之见,虔表景仰之忱!一、从 国父思想与「中庸之道」说起:国父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创造旋干转坤惊天动地的丰功伟蹟,史载綦详,恕不赘论,谨就 国父思想与「中庸之道」略述如次:「中庸之道」是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思想,远在三千年前,我国古代帝王尧、舜、禹、汤、文、武皆以

  • 文章馬鎭方伉儷情深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6卷 第11期  作者:羅芙榮 出版时间:1984-11-30
    关键字: 夫妻情深 马镇方 中庸之道

    身为一个首长的夫人,在工作上是否有压力呢?秘书长夫人表示,因为身份特殊的关系,在工作上反而更要全心全力,以免让人产生「妻以夫贵」的印象;在与其他首长夫人交往时,也因自己是其中最年轻的,在言行方面也要处处谨愼,好在她本身就是一个内向而保守的人,所以还不至感觉太大的压力。在为人妻子方面,她强调一个现代的妻子应有新的思想,但也应遵行旧的传统,由于学的是中文,她觉得做人走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相当重要,若是夫妻之间意见不合时,妻子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发现自己理亏时

  • 文章閻錫山「中」的哲學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4期  作者:武尚仁 出版时间:2009-07-01
    关键字: 阎锡山 抗日政策 相识经历 中庸哲学

    一面,上绣《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一语,见者称为得体。阎为什么后凋?这确不是偶然的。主要是他有一套讲来实效的处世哲学和处事方法。其中最基本的是「中的哲学」。「中」即儒学的「中庸」之「中」,朱熹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阎的「中的哲学」不外是中庸思想的阐发与运用。阎幼年读的是四书五经。辛亥革命以后又敦请所谓饱学之士为他讲解经史及其他经世之学,其中以赵戴文对他的影响为最大。从阎的日常言论、日记及「感想录」中可以看到他的政治理念、处世哲学和处事方法

  • 文章三笑姻緣中華鴻山的考證(一三)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84期  作者:浦士英  出版时间:1976-10-20
    关键字: 华鸿山 考证 八股文 华钥 中庸

    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不测。华钥中庸推原天下之道,以一诚而妙万物也。盖天地之道,诚一不贰者也。不贰则不息,而其生物之妙,岂可得而测哉。中庸二十六章,发明天地道至此,谓夫圣人至诚无息之功,用固同于天地矣。独不观诸天地之道乎,彼天之高远无垠,其道若未易以形容矣;地之博厚无穷,其道若不可以拟议矣;然究其极,则一言可以尽之矣。一言者何?诚是也。凡物一则诚,二则妄,天地之为物也,不贰而已矣。是故天之为天,人但知其物资以始也。而不知为之枢纽者,惟一元之贯彻,亘古今而

  • 文章論孔子一分爲三的和諧思想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84期  作者:李益榮 出版时间:2014-07-01
    关键字: 孔子 中庸之道 一分为三 合三为一 中和

    一、中庸之道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说:「……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受舜也……舜之所以受禹也。」「允执厥中」的意思是:允诺执行中道。执行中道是尧治国的重要方法,正是由于这种治国方法的重要性,尧将其传授与舜,舜又将其传授予禹。孔子在评价舜时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意思是:舜可要算是一个极为明智的圣人吧!舜非常乐意向人请教并且爱好推敲浅近的语言,它能容忍别人的缺点而

  • 文章七十生日感言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57期  作者:黃紹祖 出版时间:1994-07-01
    关键字: 七十寿诞 生平事迹 出版专著 诗歌 中庸思想

    乃往昔幸存仍未散失之文也,斯亦书生一片赤诚报国之心耳!古之言中道者,未有过于程、朱二子。程子谓「不偏之谓中。」朱子言「无过与不及之差」,然终不恰我心,愿以「进化的时中,动变的位中,人性的中和」三说以补其不足。时中指时间,时间是其往无前,其来无后,永远向前的,是进化的。位中指空间,空间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是动变不居的。中和则为总归宿。中为天下之「大本」,和为天下之达道」,大本立,达道张,始符中庸「位天地,育万物」之旨。物物一太极,亦物物一中道,无「中道

  • 文章中庸》新诠(下)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306期  作者:何敏求 出版时间:1994-09-10
    关键字: 中庸 孔子 儒学思想基础 处世以诚 治天下 种族缔结

    中庸》引孔子的话说:『道不远人。』。又强调说:『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事物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既有普遍规律,而人们认识这种规律又离不开人们的实践。如果某人想把普遍规律加以认识、掌握,却离开社会实践,这等于缘木求鱼,怎么办得到呢?换言之,理论不能离开实践,离开实践去学理论,那未只能夸夸其谈,哗众取宠,毫无实用价値,普遍规律就成为「乌托邦」了。孔子特别提出「忠」「恕」二字。他明白指出:「忠恕」并不是道的全部,不能代表道,但去道不远了。「忠恕

共14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