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豆腐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乾隆皇帝遊浙江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33卷 第9期  作者:北海 出版时间:2001-09-10
    关键字: 乾隆 浙江 南巡 龙井 臭豆腐

    乾隆南巡结束返京,带回的剪刀经内眷使用,深表满意。从此,乾隆把张小泉剪刀定为朝廷进贡之物,并作为官用物品,这样一来,张小泉剪刀名声大振,并流传到全国主要州府。品尝臭豆腐一天,乾隆来到农村,边走边欣赏田园景色。时近午时,已感到饥饿。刚巧经过一农户,便敲门进去,户主迎上前来,见是从外地来的稀客,便热情招待用膳,乾隆听了正求之不得,便坐下等候。不一会儿,见端出满满一碗酱爆螺狮,阵阵香味扑鼻而来,不禁口中生津,食欲大振。但仔细一瞧,碗中一颗颗其貌不扬,又包著硬壳

  • 文章續「憶江南」

    来源期刊:《揚州鄉訊》 第86期  作者:柳絮 出版时间:1977-04-10
    关键字: 地方特产 甜酒酿 凉粉 豆腐脑

    九、甜酒酿杯中物,能飮复能餐。醉汉偶过涎欲滴,娇娘小试面如丹;瓦钵似山攒。糯饭加曲,制成酒酿,(读平声)味甘如蜜。贮钵挑卖,按碗购食。另有以小钵分装者,堆叠出售,多噉亦醉。十、刨凉粉圆丘块,铜鑤刨为丝,香嫩酥腴餍口腹,淸凉爽滑沁心脾,炎夏最相宜。每逢夏季,街头有凉粉担,置有圆丘形之豆粉块,色白如玉。以多孔之小型铜鑤,刨成细丝,拌以各项佐料及小菜,食之凉爽却暑。十一、豆腐脑凝如脑,入口便消融,加菜加糖风味别,似脂似玉色颜同,叫卖走胡同。豆浆加卤,凝而为脑

  • 文章食在梅州

    来源期刊:《台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刊》 第15期  作者:晨鐘  出版时间:2001-02-04
    关键字: 梅州美食 牛肉丸 酿豆腐 炒面 牛杂汤

    过去凡是住在梅城或在梅城读书的鄕亲,经常可以听到许多梅城小吃,似乎都觉得「回味无穷」,十分怀念的情况,最常说的是「名家斋的牛肉丸、麦旺记的炒面、熊顺昌的酿豆腐、陈仁记的圆粄仔(汤圆)、虹桥头的烧卖」等等,年轻时当学生手头都不很松,到街上能够去吃一盘炒面或来一碗牛肉丸算是很气派的了,要是各项都吃,除非是有钱人家子弟,想起当年难得吃到而又想吃、喜欢吃的,几十年后当年的小伙子而今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想到那些家鄕风味的小吃自然无限的怀念。笔者好吃,只要是返梅探亲

  • 文章(參、傳記類)先祖父畫像

    来源期刊:《瑞金文獻》 第8期  作者:謝遠明 出版时间:1993-12-31
    关键字: 返乡探亲 拜祭祖坟 耕农 豆腐生意 禅理 往事回忆

    中)。如是克勤克俭,始有能力置田产,为自耕农。又在城内西门口置店,将秋收豆,米自营酿酒制豆腐生意,先大父除耕稼之外,兼主店务,亦农亦商,不眠不休,操持家务,家业渐兴。遂于西门外下湖洞建屋,因正厅前面,为刘姓九族祠挡住出路,因此,在右侧另建大门,面对胡家大池塘,故又称大塘面。门高四丈许,两侧书对联乙幅,上联为:「玉树芝兰绵世泽」,下联为:「池塘春草映庭阶。」横额:「芝兰玉树。」颜体楷书,系邑中名儒黄隆辉先生撰书。此一时期,不仅家业正兴,人丁亦旺。先大父育有三子二女

  • 文章吃在板浦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1卷 第2期  作者:姚祥麟  出版时间:1999-06-01
    关键字: 板浦 文明古镇 饮食文化 豆腐 杨福记 地方小吃

    板浦是个文明古镇,不但文化渊源悠久深厚,而且饮食文化也相当出名,故自古以来,在海赣沭灌一带就流传着「穿海州,吃板浦,南城古财主」的民谣。「吃」在板浦,名副其实。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古往今来,板浦人的确会「吃」,板浦人制作的菜肴也特别好吃;明明同是一样普通蔬菜,到了板浦厨师手里,无论是烧炒煨爆炝,还是煎熏卤渍溜,做出来就别有风味,真是五味调和皆可口,四时配合尽宜人。据说名蔚刘开科,光豆腐就能做上一百多样美菜,号称「豆腐席」哩!板浦出名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