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沭阳共返回3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沭阳紫阳观井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5卷 第2期  作者:程肖彭  出版时间:1977-05-15
    关键字: 沭阳 紫阳观 紫阳真人

    沭阳城南濒沭河,紫阳桥横跨河上,以通南北,旧为石甃,建于明永乐四年(一四〇六),以南岸有紫阳观,故名。后圯,每夏河水涨溃,人民病涉,崇祯四年(一六三一),知县吴侣置木梁,改题迎薰桥,盖近临迎薰门外也。淸顺治十年(一六五三),知县王国泰以桥正当公署直冲,迁建数十步,改名文峯桥至今。出迎薰门或聚魁门(俗称大、小南门),过文峯桥,经南关街,即达紫阳关,为宋时张眞人所创建,炼丹于此。明天顺七年(一四六三),道会吕立中重建,嘉靖十八年(一五三九),副宪仲选捐赀曁鄕

  • 文章康熙沭阳县志景印记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1卷 第10期  作者:吳洽民 出版时间:1978-04-10
    关键字: 沭阳 历史沿革 沭阳县志 修志史

    禹贡九州,吾邑属徐州,为淮夷边缘,周成王时,置中城邑,春秋战国为郯子之国,秦属郯郡。汉为东海郡置厚邱、建陵等县,属徐州;后汉省建陵,存厚邱、阴平,仍属徐州;魏省阴平属邳州,晋属东海郡。南宋改称僮县,南齐复厚邱,南梁置僮阳郡,北魏始名沭阳,旋又屡更为下城、临渣、怀文、服武等名;北周及隋,复为沭阳,唐称厚邱,不久复称沭阳,;宋、元、明、淸及民国,亦仍因之。位于江苏省境东北部,居淮海之间;古称「东接涟海,西枕徐邳,南襟淮泗,北控齐鲁,境土衍平,坟壤膏沃,农勤

  • 文章战前沭阳县志略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8卷 第3期  作者:資料室  出版时间:1986-09-01
    关键字:沭阳县志》 沭阳沿革 区域历史

    沿革:周成王时,置中城邑,属鲁国,后属楚。秦属徐州。汉置厚邱、建陵、阴平等县,属东海郡。后汉存厚邱,阴平属徐州。魏省阴平,属邳州。晋属东海郡。南朝宋改称僮县。南齐复称厚邱。南梁为僮阳郡。北魏始名沭阳,旋又屡更为下城、临渣、怀文、服武等名。北齐及隋复名沭阳。唐时初称厚邱,不久仍称沭阳,属泗州。以后历宋、金、元、明、清,皆称沭阳。宋、金属海州。元属淮安路及海宁州。明属淮安府,清季雍正二年又属海州。民国定为三等县属徐海道。后属第八行政区。疆域:东界灌云、涟水

  • 文章古城再現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9卷 第1、2期  作者:耿開新  出版时间:2007-06-01
    关键字: 修复沭阳 古城再现 历史演变

    沭阳,昔无城,自明正德六年流寇入境,七年,知县易瓒始筑土城以御寇。万历二十年,知县徐可达议修砖城,工未半而沭河决口,未果。万历四十四年,知县杜从心始成砖城。周八百四十丈,高一丈七尺三寸,东门曰承晖,西门曰宣义,南门曰迎薰,东数十步有小南门曰聚奎,无北门,城如船形。一九三七年,为了便于抗日战争,沭城全部拆除。一九三九年农历正月初九日,沭城沦陷,日军修复。一九四五年秋,日寇投降,沭城为我军民拆除。一九四七年春,国民党政府修复城垣,外加树枝圩。一九四八年春

  • 文章沭阳明淸两朝之自然灾害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9卷 第3期  作者:耿開新  出版时间:1997-09-01
    关键字: 沭阳 明清两朝 自然灾害 记录

    沭阳县,自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二年(公元一四九二年)至清爱新觉罗·溥仪宣统三年(公元一九一一年),共四百一十九年。在此攸攸四百余年中,旱、潦、风、雹、蝗,加之瘟疫等自然灾害,交错频仍,造成千万计黎庶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帝王后妃深居宫廷,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之糜烂腐朽生活,其子民处于水深火热困境之中,竟熟视无睹,无丝毫怜恤恻隐之心。余对此惊心动魄而惨不忍睹之灾情,进行粗略之探索,综述如下,俾今日之海峡两岸海属人士有所了解。明,正德二年(公元一四九二

  • 文章沭阳毛氏宗谱纂修简要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9卷 第4期  作者:毛善祥  出版时间:1997-12-01
    关键字: 沭阳毛氏 家谱编修 纂修简要

    城三里昭德寺东南有附葬茔数十座。(三)按字命名:起首云字第十四代,二十字后修谱者应增。「云文开世系,尙善广为良。若以天应立,齐洪克树方。」(四)戒异性乱宗:乱宗事由买仆隶起,更名从主姓也。五、宗谱四修序:宗谱上叙姓氏之源流,而知祖宗之自出,下记支派之蔓衍,而期孙子之相传。伦纪而明尊卑,远近亲疏,可办喜忧庆吊。我始祖原于高邮列为沭阳,分支数十余派,历年五百余载,伯公子孙奚啻万计,雍容文藻代不乏人。谱牒零星百无一见,愚鲁者多昧其本支,贤明者亦每忘夫的派矧,相逢

  • 文章康熙沭阳县志景印记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1卷 第4期  作者:吳洽民  出版时间:1989-12-01
    关键字: 沭阳县志 沭阳历史 修志情况 重修县志

    禹贡九州,吾邑属徐州,为淮夷边缘,周成王时,置中城邑,春秋战国为郯子之国,秦属郯郡。汉为东海郡置厚邱、建陵等县,属徐州;后汉省建陵,存厚邱、阴平,仍属徐州;魏省阴平属邳州,晋属东海郡。南宋改称僮县,南齐复厚邱,南梁置僮阳郡,北魏始名沭阳,旋又屡更为下城、临渣、怀文、服武等名;北周及隋、复为沭阳,唐称厚邱,不久复称沭阳;历宋、元、明、清及民国,亦仍因之。位于江苏省境东北部,居淮海之间;古称「东接涟海,西枕徐邳,南襟淮泗,北控齐鲁,境土衍平,坟壤膏沃,农勤

  • 文章沭阳县行政系统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 特刊  作者:資料室 出版时间:1979-01-01
    关键字: 沭阳县 行政系统 行政局 乡镇公所

    縣公署:民國成立,改稱縣衙門爲縣公署,設民政長,不久改稱縣知事,新設一、二、三科,各置科長一人,科員數人,又置司法承審員一人,秘書一人、會計一人。第一科承辦民政、保安、警政,轄錄事房,承發房,第二科承辦田賦稅收,轄櫃房、庫房,各房有經承一人主其事,第三科主辦敎育,設有督學、敎委若干人,另有民、快,皀三班,民班爲傳達公事等,快班爲逮捕拘押人犯,皀班爲値堂等雜役,各有卯首一人,俗稱頭兒。三班均屬第一科管轄,以上三班及各房,係爲淸代制度名稱。民國仍照舊稱謂與服...

  • 文章沭阳县所属乡镇名称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卷 第2期  作者:本社 出版时间:1980-09-01
    关键字: 沭阳县乡镇名单 区域划分

    第一區 區公所在東關 轄十六鄕鎭建陵鎭 忠武鎭 管鑰鎭 淮南鎭 太和鎭 興仁鎭 宣義鄕 黃營鄕 昭德鄕 屯河鄕 花廳鄕長莊鄕 扎南鄕 陳渡鄕 十字鄕 興義鄕第二區 區公所在顏集 轄十七鄕顏集鄕 尙武鄕 黃甲鄕 龍堰鄕 新河鄕 河中鄕 埠時鄕 埠平鄕 同化鄕 山前鄕 和平鄕悅來鄕 上河鄕 虞溪鄕 店倉鄕 明德鄕 改進鄕第三區 區公所在高流 轄二十二鄕高流鄕 塔山鄕 白露鄕 長安鄕 陰平鄕 黑埠鄕 聚泰鄕 茆圩鄕 守望鄕 高陽鄕 禮義鄕高塘鄕 永旺鄕 黃圩鄕 萃豐鄕 建陵鄕 嶺東鄕 崇德鄕 嘉禾鄕 聚流鄕 尙旺...

  • 文章沭阳县境内的京大道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卷 第2期  作者:小知 出版时间:1980-09-01
    关键字: 沭阳县 京大道 史料考古

    吃饭—和距离,都有详细说明,行路照书上所载的地方,当宿就宿,当打尖就打尖,如果自己擅行变更,那就可能巴不上程头。沭阳虽是不大出名的小县份,然而在京大道上却占了三个宿站,当年没有轮船,没有火车,于是有京大道宿站的地方,就成为交通要道口了。江苏省江北的京大路,是从淸江浦为起点作东西两路,东路北上第一个宿站,便是沭阳钱家集,相隔八十华里,中间尖站是五里庄,第二个宿站是沭阳县城,相隔是六十里,第三个宿站原来是高塘沟,后来又改在高流,中间尖站是阴平。再向北就入了

共36条记录 1/4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