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姓氏共返回9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我邑的姓

    来源期刊:《丹陽文獻》 第25期  出版时间:1973-01-15
    关键字: 家乡姓氏 姓氏 双姓

    依據咸豐庚申之役,我邑紳民殉難表,烈女志,節婦志,將我邑的姓,摘述如次:戴、舒、印、於、夏、吉、虞、張、湯、姜、林、賀馬、杭、酈、鄭、龎、劉、鄧、趙、毛、錢、孫、荆蔣、倪、周、鄒、莊、于、朱、陳、呂、王、邵、談任、金、譚、吳、胡、束、喬、何、顏、魏、華、徐陸、丁、郝、葉、裴、甘、施、殷、邱、祁、杜、鄔左、費、顧、厲、孔、許、易、唐、臧、董、石、章高、凌、靳、謝、桓、淡、盧、方、壯、仇、尤、陶范、繆、儲、傅、解、茅、匡、秦、芮、姚、薛、蔡巢、洪、豐、馮、酆...

  • 文章青田姓氏记略(四)

    来源期刊:《青田會刊》 第85期  作者:孫貫江 出版时间:2002-06-01
    关键字: 青田 姓氏

    大坑、外斜、下岙、白岸等地。道光期间(一八二一—一八五〇),赵姓(始迁人不详)从永嘉济岭脚迁青田大舟山。咸丰三年(一八五四),金姓的金殿芳从温州简巷迁青田吴坑。一九八五年全县人口四六·八八万人,其中男二四·五五万人,女二二·三三万人。姓氏三四五个,是见于文献姓氏六三六二个的十八分之一左右。其中有相当部份是民国时期系婚嫁从外地迁入青田,这些姓氏不可能在本县形成姓氏支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姓氏数将会进一步增加,这是毋容置疑的。(全文完)

  • 文章是姓源流——康記是氏異行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118期  作者:惲茹辛  出版时间:1978-07-15
    关键字: 武进 宗谱 姓氏源流

    本刋第一一四期拙作家譜瑣談文中,有關吾邑是氏宗譜記述,因限於篇幅,致未克作較詳之報導爲憾。茲特續爲文以記是姓源流,以吿來者。民國四年(一九一五)是輔卿等重修毘陵是氏宗譜,譜共三十六卷,木刻白紙本。卷一首載錢振煌先生序文:「是之先本氏,氏、齊大夫之後也。……元之末造,是氏兄第四人,曰安一、安二、安三、安四,自吳江避亂,散處於毘陵各境,安一止於江陰徽墩,安二止於無錫瀆,安三止於武進省岸,安四止於武進橫山(橫山舊名芳茂山,在陽明豐南鄕)。自是以後,四是各爲譜牒...

  • 文章青田姓氏纪略(二)

    来源期刊:《青田會刊》 第83期  作者:孫貫江 出版时间:2001-10-01
    关键字: 青田 姓氏

    人。是一九四九年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从元初到至正间从外地迁入青田的姓氏有:元初,陈姓的陈元立从福建迁青田后街,后世分迁蔡塘头,一都坦下。至元间(一三三五—一三四〇),章姓的章镠从永嘉迁平溪,后世分迁封仁山、小源。吴姓的吴叔远从瑞安库村迁方山龙现。元贞二年(一二九五),干姓的干注年,原籍福建赤岸,任永嘉盐场税,后因金兵作乱,迁居大垟,后世分迁王巷。至顺间(一三三〇—一三三二),余姓的余敬德迁居余山。元统间(一三三三—一三三四),孙姓的孙衍瑞从绍兴迁青田县城,后世分迁孙

  • 文章中国姓氏的形成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9卷 第2期  作者:張宗欽 出版时间:1993-04-01
    关键字: 姓氏 家族 阶级 历史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姓氏。中国姓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据说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由此看来,中国的姓氏,至少可追溯到五千年前。在中国古代,研究姓氏的学者和姓氏学家陆续不断,有关姓氏问题的专著不计其数。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人口学、民俗学以及婚姻制度,都离不开姓氏问题。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编修地方志,同姓氏问题关系也十分密切。说明姓氏问题的普遍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开展姓氏研究,提高中国姓氏的科学性和使用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 文章丘、邱兩姓的河南堂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6卷 第1期  作者:彭桂芳  出版时间:1974-01-25
    关键字: 姓氏 来源 宗亲会 邱氏 丘氏

    邱姓的郡望是「河南」,堂号也是「河南」,因此,普天之下的邱姓中国人,几乎全都以「河南邱氏」自称。在我国的芸芸众多姓氏之中,邱姓固然大大有名,另外还有一个丘姓,也尽人皆知。邱、丘二姓,读起来完全一样,仅在写法上有一个「邑」旁的差别,而更为巧妙的是,丘姓的郡望和堂号,也全都是「河南」,普天之下的丘姓中国人,同样全都以「河南丘氏」自称。实际上,邱、丘二姓在各方面的雷同,不是巧合,而是具有深厚的渊源——他们根本就是系出同源的一家人,先有丘姓,再有邱姓。丘姓

  • 文章中原大族臯陶氏考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卷 第12期  作者:張與仁 出版时间:1971-12-01
    关键字: 臯陶 六蓼 姓氏 偃姓

    云:『蓼国先在今豫州郾县界故胡城是,后徙于此。』由此可知臯陶氏族,原居豫州郾城县一带,郾城之称为郾者,即由臯陶之偃姓氏族居住,沿袭称谓而来。偃郾古为一字甲骨文同作匽。史记夏本纪云:『封[1]臯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英即蓼,六即六安,许即许昌,即臯陶之后大部迁于英六,一部分还留在许昌。又许昌东之鄢陵,鄢即焉,焉与燕匽皆燕子像形字,故亦由偃■而来,地近郾许,为臯陶氏族之一支。■陶之后迁于安徽西部的不止英六,还有舒鸠、舒■、舒蓼、舒鲍、舒龚,谓之群舒。群舒初见

  • 文章余與佘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2卷 第6期  作者:鰲潤 出版时间:1978-12-10
    关键字: 姓氏 县志

    宜興縣舊志以宋代狀元余中均稱「佘」姓,致有余與佘之爭,實則余氏族人皆知其祖先因避某奸滅族,初曾改姓佘,故宜興余中旣登狀元,遂復宗爲余姓,並見於余氏譜諜。如常州之佘港後亦改稱「余港鎭」。光緖八年吳景牆等篡修「宜興荆溪縣新志」,於卷末雜著定訛說明:「余中,舊志選擧注云:咸淳志作余中(證明宋度宗以前已復姓),按佘乃余之俗僞字,趙宋以前字書罕見此文,余本有時遮切之音賒斜皆從余爲轉音轉,音轉形岐,竟分爲二,今宜興中巷里以余中得名,世居余氏,其明徵也。」考其語氣,當...

  • 文章浙江浦陽蔣氏世系圖略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4卷 第7期  作者:孫志文 出版时间:1982-07-06
    关键字: 蒋氏 家谱 世系 浦阳 姓氏

    蔣氏源遠流長,據考證爲周公後裔,始祖伯齡公乃周公第三子,封於蔣,今河南固始縣境,卽以國名爲姓。傳至漢代,蔣氏子孫遷居杜陵,今陝西西京東南郊外。漢哀帝時,有蔣詡者出任袞州刺史,其子助爲會稽太守;其孫晃官拜司徒;其曾孫橫光武朝爲將軍,從光武討赤眉有功,封浚遒侯,旋被司隸羗路讒死,八子奔江南,一子奔楚。後寃白,詔九子就地封侯。事詳浦陽蔣氏宗譜,惜未携出,僅記長子默封雲陽侯(今宜興竹山一帶,古稱柯山),三子禮爲鎭湖侯,幼子澄爲亭鄕侯(讀如歐亭鄕屬宜興境內,今楊巷...

  • 文章台湾六大姓氏与福建关系

    来源期刊:《闽園雜誌》 第18期  作者:程法望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台湾 姓氏 福建 安溪

    黃氏—祖居蟳埔,明正期間,蟳埔開基祖從惠安來,乾隆時六世祖開始遷往台灣的基隆、淡水、鹿港及金巴里等地。現居上下淡水、鹽水港、台北、台東及西部沿海的「黃氏」,以從安溪城東「參內村」遷來。曾氏——祖居「浮橋」,從蟳埔沿晉江而上,到了「笋江」南岸的浮橋鎭,橋南浮橋街,街上有曾厝巷,乾嘉間曾氏族人携眷往台灣府彰化縣等地謀生,台灣曾姓冠名「龍筍」,以其系出龍山支派而居笋江也。昭示不忘故土也。陳氏——祖居「霞宅」,位於南安詩山鎭東北,自元代陳一郞開基霞宅,從淸初至民...

共92条记录 1/10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