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儒学共返回1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荀子的政治思想(二)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4卷 第9期  作者:張金鑑 出版时间:1982-09-30
    关键字: 荀子 儒学 治国理政

    四、治人儒家为政尙德治。德治就是贤人政治,由贤德的人从政,以身作则以德化民,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子率以正,熟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为儒学钜子,故亦尙治人,崇德治;主张『有治人,无治法』;因『徒法不足以自行』;且治人为治法之源,必有治人,始能有良法的制订。荀子曰:「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君道篇);又说:「有治人,无治法」(君道篇)。他进而指出治人的重要说:「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

  • 文章荀子的政治思想(一)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4卷 第8期  作者:張金鑑 出版时间:1982-08-30
    关键字: 荀子 儒学 治国理政

    贤人,所去之国,其不安乎!春申君使人聘孙卿,孙卿乃行,复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孙卿废,因家兰陵。李斯曾为弟子,已而相秦。及韩非号韩子,又浮丘伯,皆受业为名儒。孙卿之应聘于诸侯,见秦昭王,昭王方喜战伐,而孙卿以三王之法说之。及秦相应侯,皆不能用也。至赵,与孙膑议兵赵孝王前,孙膑为诈变之兵,孙卿以王兵难之,不能对也。孙卿后于孟子三十余年。卒不用于世,著有荀子一书传世,分三十二篇。老于兰陵」。由右述两种记载,荀子于仕途,并未大用,但学术地位甚高,为儒学钜子,荀、孟

  • 文章宋元明清四朝學案中之川儒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63期  作者:維明 出版时间:1977-04-01
    关键字: 眉山学案 诸儒学案 华阳学案 鹤山学案 清儒学案

    学案中之川儒学案,分志如次:卷十四,眉山学案,(旧题苏氐蜀学略):苏老泉先生洵(庐陵学侣);苏东坡先生轼(老泉家学);苏颍滨先生辙(老泉家学);吕元钧先生陶(东坡同调);任德翁先生伯雨附子象先、曾孙尽言(任氏家学)。卷十五,范(鎭)、吕(公著)诸儒学案:范景仁先生鎭(涑水同调);张才叔先生庭坚(淸敏门人)。卷十七,华阳学案:范华阳先生祖禹(涑水门人)。附子冲。卷二十一,龟山学案:王竹西先生居正(龟山门人),卷二十六,刘(绚)、李(吁)诸儒学案:谯天授先生定

  • 文章唐河陽韓愈的政治思想(二)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4卷 第7期  作者:張金鑑 出版时间:1982-07-30
    关键字: 韩愈 治国理政 师道尊严 儒学

    ⒍論師道—韓愈爲名儒,爲政重敎化。推行敎化,不能不有良師。故韓愈對師道提出自己的見解。其言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也,欲人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

  • 文章重修金壇縣志原序之六

    来源期刊:《金壇鄉訊》 第11期  出版时间:1973-07-01
    关键字: 金坛县志 户口贡赋 礼乐农桑 武陵杨公 儒学教谕

    十五年,岁次庚午季冬月榖且,金坛县儒学敎谕戴逢旦顿首撰。

  • 文章山西名賢荀卿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7期  作者:本社 出版时间:2011-01-01
    关键字: 荀子 出身生平 政治生涯 思想成就 儒学经典

    荀卿,名況,時人相尊而號爲卿,蓋周郇伯之後,係山西蒲州府人,即今永濟縣也。荀卿五十遊學至齊,當齊湣王之季,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爲老師。襄王十八年,正秦昭王四十一年,秦封范雎爲應侯,荀卿至秦,與昭王、范雎,皆有問答。其明年趙孝成王元年,荀卿歸趙,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前,王與臨武君皆稱善。後十一年,當齊王建十年,荀卿在齊,因受讒而適楚,時楚考烈王八年,楚相黃歇以荀卿爲蘭陵令。黃歇者即世所稱楚春申君者也。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著書以見其志。蓋荀卿生於趙...

  • 文章卜子夏設教龍門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8期  作者:于執中 出版时间:2006-07-01
    关键字: 卜子夏 孔子弟子 儒学成就 历史记载

    亡(无),月勿忘其所能」。他重视日日新的求学,并且要温故知新,其好学如此。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他持续博学,不半途而废。又好问好思,学思并重,不好高骛远。诺贝尔奖得主巴黎会议宣言:「二十一世纪人类要继续活下去,应向二五〇〇余年前的孔子寻找智慧」。「世界未来会议」学者认为「中国文化为未来世界的主流文化之一」。卜子夏为儒学的重要传经人。中国文化随经济之发达受到世人重视,国人应为欣庆,继续自强不息,发扬传统文化的仁义和平世界大同的精神,为世界创造

  • 文章豫章古文明的奠基人子羽先賢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34期  作者:王炯堯 出版时间:2014-02-15
    关键字: 子羽传儒 人才辈出 弘扬儒学 熊育锡教育救国 教育振兴

    一、子羽将儒学传播到江西澹台灭明(公元前521年),字子羽,鲁国武成(今山东费县)人,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贤人之一,身后葬于豫章永和门内东湖之滨(今南昌市东湖区南昌二中老校园内)。他是第一位把儒学传播到楚地江城(今南昌市滨江湖地区)的文明使者,使处于「吴头楚尾」的古豫章大地舆中原文化相结合,迈进了礼仪之邦的「文明社会」。澹台子这位儒学大师筚路蓝缕,成为了古豫章文明的奠基人和第一位大教育家。澹台子的事蹟《论语·雍也》中记载:「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

  • 文章虹橋書院:舟山群島書院的肇端

    来源期刊:《舟山鄕訊》 第149期  作者:翁源昌 出版时间:2011-12-31
    关键字: 虹桥书院 余天锡 舟山群岛书院 儒学教育 教育世家

    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是位于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九四〇年),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舟山群岛最早的书院是南宋绍定三年(一二三〇)由宋太师昌国县人余天锡所建的虹桥书院,由此而开启了舟山古代民办学府的先河。应时而生 顺势而立舟山地处偏僻海岛,自唐开元二十六年(七三八),「定海始自为一邑。」(康熙《定海县志》)作为舟山群岛的第一家书院——虹桥书院,为何能在南宋绍定叁年创建?这不仅与南宋理宗皇帝对新儒学及书院的推崇、认同的政治背景有直接关系,又与

  • 文章儒学宗师黄梨洲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卷 第10期  作者:郭魯林 出版时间:1969-09-20
    关键字: 儒学宗师 黄梨洲 毁家纾难 共抗淸师 世忠营 理学 经学 天文地理 崇仁学案 泰州学案 甘泉学案 诸儒学案 东林学案

    他平日敎学者说经则宗汉儒,立身则宗阳明,认为明人讲学,往往仅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根底,以致不可收拾。他极力主张读书必先穷经,穷经所以经世,方不为迂腐之学。先生之著述,自理学、经学、数算、天文、地理以至金石考据,不下六十余种,洋洋大观,岂仅等身而已矣。以学术上言,他最大之成就莫过于所撰明儒学案一书,学案之名等于现在之学术史,此书敍述明代儒家之学术思想,分门别类,极有系统而富于组织。他将明代儒家之学术思想分为崇仁学案、泰洲学案、甘泉学案、诸儒学案、东林学

共12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