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共返回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武進掌故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84期  作者:金光宇  出版时间:1975-09-15
    关键字: 守墓人 刘士樵 扬州 僧侣 古刹

    禁。远近吿诫,莫敢逾越。廿载后蔚然成林,俨然一风景区。其间遗腹子及庶妾,相继夭亡,附葬墓侧。嗣侄刘荫生夫妇,均染烟癖。抗战时穷困潦倒,无法谋生。下鄕拆屋伐树,削墓售田,变卖净尽。昔日巨墓,今高旻塔院扬州高旻寺,殿宇巍峩,侣众多,为蜚声全国大古刹。乾隆年间,择吾鄕直渎河东岸,创建塔院。占地数亩,四周缭以赭石。东南隅矗立莲瓣石塔一座,高逾寻丈。中藏代皇剃度高圆寂后骨灰。太平天国之役,全院被毁,满目荒凉。幼时屡经废址,仅见茅屋一楹。旁有小型木亭,夏日注凉茶瓦

  • 文章閩都故事選粋

    来源期刊:《福州月刊》 第62期  作者:卜夕秀 出版时间:1992-12-31
    关键字: 闽都故事 曹学佺 张府家塾 梃击案 高僧转世

    过了几天,曹封在看史记,正在读司马相如传,那张氏又来催了,好多天还找不出一个名字来?曹封道,是有好几个尙在选择,但是麟官系高转世,可说与仙佛有缘,古人说:一子成佛,九族升天。眞的这样,我也对得起列祖列宗了。所以麟官的名字,不但要景慕前贤,还要带点仙佛味道。说著又低下头继续看司马长卿的子虚赋,描述「离宫别馆,弥山跨谷」,等等文字眞美,读到「偓佺之伦,暴于南荣」,不识「偓佺」何解?翻了古籍参证,才知偓佺是尧时的仙人,忽然想起唐朝诗人韩偓有成仙之说,那就把麟

  • 文章閩都故事選粋

    来源期刊:《福州月刊》 第61期  作者:卜夕秀 出版时间:1992-11-30
    关键字: 闽都故事 王五 曹封 麟官 高僧转世

    孩子取一个效法先贤先哲的名字,好让他知所上进。到了周岁为答谢上苍赐予麟儿,曹封在家门口拜拜,抱着儿子上了香,为了要烧银纸,曹封便把麟官放在桶盆上,自己蹲身去烧纸。这时有一云游和尙,走过此处,忽然停住,两眼直视桶盆的小孩,说也奇怪,这孩子乌碌碌的小眼睛一瞬不瞬的望着和尙。曹封发现人,便起身合十,问师父是否化斋?和尙合十唸声阿隬陀佛!请问这位小孩是你……曹封答是小儿,今天抓周答谢天地。和尙道:那令郎是去年今日出生?曹封点头。和尙瞬间,泪流满面,恭恭敬敬对着桶盆

  • 文章三朝元老曾公亮(一)

    来源期刊:《晉江雜誌》 第77期  作者: 出版时间:1986-08-01
    关键字: 曾公亮 草堂 曹娥江 曾开门 唐书

    定建储之议。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郞,兼礼部尙书,寻知户部尙书。神宗践祚,加门下侍郞,兼吏部尙书,累封鲁国公,以太保致仕。元丰元年(一〇七八)戊年卒,年八十一,帝临哭,辍朝三日,赠太师中书令,諡宣靖,配享英宗庙。及葬,御篆碑首曰「两朝顾命定策亚勋」之碑。著有武经总要四十卷、元日唱和诗一卷、英宗实录三十卷、与蒲宗孟合著勋德集三卷。一、高转世有草堂者,戒行高洁,曾会遇之甚厚。曰:「愿后身转世为公后,所以报也」。时夫人方娠。一夕,梦来问讯,遽然醒寤,而次男公

  • 文章清初之明代遗民画家——四大高

    来源期刊:《松江鄉訊》 第104期  作者:周希舜 出版时间:1996-01-01
    关键字: 明末清初画家 四大高僧 八大山人 石涛上人 石溪 渐江

    其独特丰采,足以照耀当时,名垂后世。明代绘画早期之浙派过于狂肆,而后期之吴派稍嫌文弱,而遗民画家,痛祖国之沦亡,哀异族之宰割,抑郁之气,发寄于画,所以多寄肆豪放不守绳墨,而能卓然自立于千古,发扬民族正气,也匡正了画道正传。遗民画中以出家为者居多数,而且都为明朝宗室,隐姓埋名,逃避清廷追查,其中八大、石涛、石溪、渐江等之作品,充满创造精神与奇突风格,最为著名,号称「明末四」—四之时代已在清朝,而其志非清朝的人民,史家亦将他们列在明代,示不忘本。一

  • 文章普陀山人办学记

    来源期刊:《舟山鄉訊》 第64期  作者:王美玲 出版时间:1997-08-20
    关键字: 普陀山 僧人 慈云民小学堂 化雨初级小学 南海佛学院

    淸朝光緖末年,舟山敎育落后,除几个书院、义学、私塾外,学校奇缺,境内只有十几所初等小学堂、一所高等小学堂,学生三百余名,仅有的一所七名学生的『定海厅立中学堂』也于次年停办。「定海厅立高等小学堂」、旅沪绅商朱葆三等创办的初级小学「申义蒙学堂」、和宁波基督敎浸礼会总牧师高锡三创办的「浸会初等小学堂」,是县城内的三所小学堂。虽然后二所学校学生就学免交学费,但极大部分穷苦百姓的子弟仍无法上学。为使穷苦百姓子弟能受敎育,普陀山人积德行善。于淸朝光緖三十四年(一九

  • 文章(参:序跋)悔遲樓詩稿序

    来源期刊:《瑞金文獻》 第5期  作者:周邦道  出版时间:1987-03-29
    关键字: 序跋 刘云 大夏大学 五四潮流 诗词作品 地方文献

    吾友刘子云、振奇矫厉、洁身自好,不肯俛仰随人之君子也。以云为号,间以云为名,甚或屛原名秀钰而不用。盖「闲爱孤云静爱」,自分与云与为莫逆俦侣也。夫云之为物,布濩天壤,飘荡起灭,瞬息万状,忽然而卷而舒,倏然若跃若腾,若聚若散。风雨晦明之际,莽林海岳之间,孰能斯须而审视其端倪乎?而则洒脱情累,敝屣利荣,行脚天涯,寻师访友而不厌倦者也。迹云之胸宇,勘破尘寰,了无罣碍;优游于烦黩,昏嚣而不愠,徜徉于筚门圭窦而不迁;云焉焉,与之俱化而不自觉矣!昔人赋诗

  • 文章光绪朝定海厅教争地案始末

    来源期刊:《舟山鄕訊》 第129期  作者:毛德傳 出版时间:2008-08-31
    关键字: 光绪朝定海厅教争地案 天主教 普陀山佛教寺 天主教佃农 筑塘围淤基建

    一)清代,定海县(厅)内普陀山佛教寺庙在邻近的朱家尖岛(含顺母涂岛,下同)拥有大量田地。来源有三:一是皇室赐予,包括划拨官田或赠金购地;二是官绅布施。如嘉庆八年(一八〇三),歼击安南艇匪海盗的爱国名将,水师提督李长庚(原任定海总兵)捐银,助法雨寺筑朱家尖白山头堤坝,得田八〇〇亩;三是寺围垦造田或购得。至十九世纪后期的清光绪朝,普陀佛寺在朱家尖拥有田地七千余亩,占该岛耕地的三分之二。其中,有四八六六亩,于康熙五十八年二七一九)圣旨恩免钱粮差徭。土地

共8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